APP下载

温胃汤加减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0例

2020-02-06王雪利

中医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胃脘汤加减萎缩性

王雪利

(焦作市中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1]。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疼痛等,病程长,缠绵不愈,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医治疗多采用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再生、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氧化等方法,但疗效不佳,常迁延不愈[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证”范畴。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采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有明显优势。有学者研究发现:温通针法能够显著改善脾胃虚寒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加之素体阳虚,寒邪入侵,伤及脾胃,故其证型以脾胃阳虚证常见。《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治疗以温阳散寒、和胃止痛为原则[3]。2018年6月—2019年6月,笔者采用温胃汤加减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焦作市中医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7~65岁,平均(51.2±5.8)岁;病程1~6年,平均(3.14±1.64)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67岁,平均(53.6±6.2)岁;病程1~7年,平均(3.35±1.7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4]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脾胃虚寒证。主症:胃脘部隐痛或胀满,喜暖喜按。次症:纳差、食少,食后胃脘部胀闷,倦怠乏力,萎靡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③年龄35~70岁;④患者意识清楚,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⑤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者;②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者;③患有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者;④不耐受针灸及对试验药物过敏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温胃汤加减,药物组成:生晒参15 g,黄芪30 g,党参片15 g,山药15 g,陈皮10 g,白芍15 g,当归10 g,醋南柴胡10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加减:胃脘胀满严重者,加枳壳15 g;胃脘疼痛较重者,加郁金、延胡索各10 g;食欲不振者,加炒神曲、炒山楂各20 g。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400 mL,分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取穴:脾俞、胃俞、公孙、内关、章门、中脘、足三里。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先选择脾俞穴、胃俞穴,常规消毒后,采用1.5寸毫针进行针刺,针刺手法选择捻转补法,得气后在针柄上放置点燃的艾条段,待艾条燃烧完毕后去针;然后嘱患者变换体位,选择公孙穴、内关穴、章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进行温针灸,方法同上。2 d治疗1次。

两组均于连续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

①胃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方法:选择一个标有10 cm刻度的尺子,尺子两端分别标“0”和“10”,“0”表示无疼痛,“10”表示疼痛剧烈,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标出相应的数值。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②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检测。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疹、恶心、腹泻等。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相关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炎症消退或缓解至轻度。显效:症状明显缓解,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有效:症状有所减轻,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炎症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缓解或进一步加重,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炎症无改善。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3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Hp阳性率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治疗前后Hp阳性率对比 例(%)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030(75.0)5(12.5)∗∗##对照组4029(72.5)16(40.0)∗∗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3 两组治疗前后胃痛评分对比

见表3。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06.8±2.92.2±1.4∗∗##对照组406.9±3.14.3±2.5∗∗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好;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无异常改变。

9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常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诱发患者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加重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幽门螺杆菌是胃部炎症的常见致病菌,吸附于胃黏膜,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加重胃黏膜炎症,诱发肠化生及胃黏膜萎缩,也是胃部肿瘤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西医多采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及铋剂等药物治疗,但幽门螺杆菌容易产生耐药,长时间服药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患者预后。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有明显优势,能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胃黏膜损伤有修复或延缓萎缩的作用[7]。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等范畴,发病部位在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其病因较多,如素体脾胃虚弱、情绪波动及饮食不节等。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基础,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寒虚证及肝胃不和证。临床以脾胃虚寒证最为常见,其病机为寒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加之素体正气不足,日久脾胃受伤,导致中焦虚寒、胃失所养,出现胃脘胀痛,故治疗以温胃散寒、和胃止痛为原则。

温胃汤加减方中生晒参、黄芪补中益气,温中健脾;山药、党参补中益气,扶脾养胃;白术、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和胃;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活血养血;炙甘草调和诸药,且与白芍配伍有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温胃止痛之效。温针灸是常用的一种中医疗法。临床研究[8]显示:温针灸能够增加胃肠部血流,调节胃肠激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胃黏膜的屏障作用。本研究选取温针灸疗法,穴位选择脾俞穴、胃俞穴,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配合募穴中脘、章门,有宽中理气、调中和胃的作用;公孙穴、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刺激两穴位能够健脾和胃;取关元穴,温中补虚;针刺足三里,可缓解患者恶心、嗳气、上腹部胀满等症状,且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食欲等。艾叶能够温经散寒,其燃烧产生的热力可通过针体作用于穴位,达到温补脾胃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证。温胃汤加减联合温针灸治疗,能够增强温补脾胃的功效[9]。

综上所述,温胃汤加减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减轻胃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胃脘汤加减萎缩性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