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0-02-04汤云霞

种子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

汤云霞

摘    要:在“绿色防控技术”提出的背景下,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到玉米种植和培育过程中,对该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应用期间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要点,提出了针对性应用措施,为稳定玉米产量作出贡献。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应用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3-0097-02       中图分类号: 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 B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玉米产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库存充足,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园区的环境、土壤肥力和结构、玉米品种等因素,均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巨大影响。其中对玉米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病虫害的侵袭,其会造成玉米减产,影响玉米品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1   绿色防控技术的概述

“绿色防控”的概念,是由我国绿植保护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绿色植保”概念演变而来的,农业专家和学者在绿植保护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研发出“绿色防控技术”,其借助相关的农业防控经验,实现对农作物的科学管理和综合防控治理,对保障农作物质量起到积极影响,有效避免了农药、化学制剂对土壤和水源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专家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到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根据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展开绿色防控示范,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流程,明确了该技术的操作规范标准,有效提高了玉米种植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了玉米的经济效益。

2   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加重视食物的品质,这就要求我国农作物种植人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种植理念,创新种植方式和种植技术,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但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仍然存在玉米病虫害防治方式落后的现象,无法彻底消除病虫害危机,造成农药残留,对玉米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目前,我国以部分玉米重点种植区为试点,投入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缓解了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有效控制了玉米生长期间受病虫害影响的程度,保障了农业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逐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3   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3.1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要点

3.1.1   农业防控

农业防控是绿色防控技术中较为常用的防控手段,玉米种植人员要对玉米种植前期和中期加大重视程度。首先,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之前,要对玉米品种进行科学选择,根据不同的种植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冷、夏天热,春天和秋天较短,在玉米种植初期,要选择耐寒、耐热、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结合种植地的区域特征和常出现的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其次,种植人员要对玉米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重视对玉米种植环境的保护,对种植密度和水肥管理方面提高重视,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再次,种植人员要对田间进行定期除草,将玉米种植地中存在的杂草和垃圾进行清除,防止田间病菌滋生,避免害虫在种植区内寄生,有效提高玉米的品质。最后,种植人员可以根据玉米的品种对田间农作物进行多样化管理,丰富田间农作物种类,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不同类型的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杂交品种,避免田间农作物品种单一,促进种植区的生态平衡,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1]。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实现对玉米种植的农业防控,制定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保障农业防治手段顺利应用到玉米病虫害防治环节。第一,要建立科学的玉米耕作制度,采取玉米轮作倒茬的耕作方式,创新玉米田间管理方式,有效改善玉米种植环境,有利于丰富玉米种植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能摄取足够的养分,增强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第二,在播种前,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筛选,选择籽粒饱满、外壳光滑且有光泽的种子,在此基础上,种植人员要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利用科学的药剂对种子进行浸泡和晾晒,提高玉米种子的质量,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增强玉米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第三,种植人员要对玉米实行科学的水肥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化肥的施用量,避免对种植区环境造成破坏。

3.1.2   物理防控

在玉米种植期间,物理防治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关键,主要的手段有在玉米种植区域内设置诱虫灯、捕虫板等,利用灯光吸引害虫,进而对其进行捕杀。在实行物理防治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常见的害虫种类,掌握其生长和繁殖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对其进行捕杀。例如,玉米螟会在幼虫期寄生在玉米中,破坏玉米的内部结构,导致玉米产量减少。种植人员充分了解玉米螟的生长周期后,在每年5月中旬,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对其进行捕杀,保证玉米生长不受害虫影响[2]。

3.1.3   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技術是充分利用自然生物食物链条件下形成的新型害虫防治方法,种植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种植田间投放玉米害虫天敌的方式,对害虫进行集中消灭。例如,玉米蚜虫可以通过投放瓢虫解决问题;玉米螟则需要赤眼蜂解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投放生物制剂实现消灭害虫的目的。以草地贪夜蛾为例,在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生长造成威胁时,可以在其幼虫期间将其捕杀,具体办法为:种植人员要在其卵孵化初期,对玉米种植区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等,同时将多杀菌素、苦参碱等农药配合使用,有效降低草地贪夜蛾的繁殖速度,减少草地贪夜蛾的数量。种植人员在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捕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性诱剂对其进行诱捕,采用草地贪夜蛾性诱芯套装,通过在玉米种植区释放草地贪夜蛾成虫的高浓度性信息素,对其进行引诱,进而将其捕杀,以上两种草地贪夜蛾的诱捕方式,均可以起到有效捕杀草地贪夜蛾的作用,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玉米螟为例,种植人员可以在种植区内放置不同密度的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玉米螟成虫,发挥性诱剂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彻底消灭玉米种植区内的玉米螟,实现对玉米种植区的科学管理,达到生物防控的目的。

3.1.4   化学防控

化学防治与农药防治有一定区别,在开展化学防控工作时,主要使用维菌素、菊酯等效果好,毒性低,残留少的药剂,对玉米种植区进行治理。例如,江苏省在对玉米斑病进行化学防控时,可使用50%多菌灵500倍液和8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进行防治;在防治玉米锈病时,使用苯醚甲环唑400 mL,与水混合后,均匀喷洒在玉米种植区内,可有效防止玉米出现病株。

3.2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策

3.2.1   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宣传

现阶段,我国部分玉米种植人员对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意识不足,受其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限制,大部分玉米种植人员的种植观念落后,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的指导,造成绿色防控技术无法应用到玉米生产环节。针对上述问题,江苏省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开展绿色环保知识教育,加深玉米种植人员对玉米种植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改变我国农业种植人员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偏见,打破传统种植观念对种植人员的束缚,扩大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范围。

3.2.2   推进统防统治技术进程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规模较小,玉米种植地区虽然多,但同一玉米种植地区种植规模较小,不利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造成技术使用成本增加。玉米种植人员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仍然使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工作带来推广难度。因此,种植人员在玉米种植期间采用统防统治技术,避免小规模种植区的种植人员人为使用农药、化肥等,影响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保证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种植区内合理使用,确保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玉米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

3.2.3   建立绿色技术试验田

我国玉米种植人员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过于表面,农户在进行玉米种植时,虽然利用了绿色防控技术,但实际应用流程不合理,对该技术操作不规范,导致玉米种植区仍然存在农药残留的现象,使得玉米种植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玉米品质的提升。为此,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农作物保护政策,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到玉米种植环节,积极推进绿色技术试验田的建立,向农户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优越性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质量和产量带来的变化。有关部门在进行技术示范期间,要将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加以细化和完善,降低种植人员对该技术的理解难度,保证农作物种植人员能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技术指导,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玉米种植过程中不会大面积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

总之,我国在玉米种植過程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为玉米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病虫害进行了集中治理,保证了玉米健康生长,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同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降低了农药等高毒性物质对种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改善种植园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姜利剑.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0(5):15-16.

[ 2 ] 刘天福.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20(12):98-99.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