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战场

2020-02-04周自福

军工文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战场困难

周自福

2020年,是国家三线建设创建56周年,也是中国航发红林54周厂庆年。54年的栉风沐雨、54年的酸甜苦辣、54年的创业艰辛、54年的辉煌成就,这一切,都凝聚着三线人的聪明和才智。

响应号召 扎根深山

三线建设是1964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当时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为加强战备、建设内地工业基地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54年前,老一辈三线人为了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伟大号召,无怨无悔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祖国大西南的深山峡谷——贵州,在“靠山、隐蔽、分散”的大山里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布下了三线建设“战场”,目的就是一心一意把三线建设好,增强国防力量。

1971年2月,笔者从广州空军部队退伍,来到这个三线建设“战场”(中国航发红林)。那时的“战场”在大山深处,除了连绵的群山,就是茫茫的丛林,三线建设者们就是要在那里建厂房、修宿舍,艰苦创业。当时那里交通闭塞,运输困难、吃菜困难、饮水困难、行走困难、住宿困难、办公困难、施工困难……困难,就像眼前的乱石,成堆、成山。

创业艰难 虽苦亦甘

我印象最深的是,住“干打垒”的房子。这对人是一种无形的考验。所谓“干打垒”就是开山放炮、就地取材、用石头、砖瓦以及油毛毡等材料垒砌而成的简易房子。冬天冷得很,夏天熱得很。一楼住房不但光线差,而且潮湿,二楼的住房虽然条件稍微好一些,但经不住大雨侵袭,经常是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屋里的床铺总是扫不净的灰沙;楼房地板是一层薄薄的预制板,有时楼上人在屋内往盆里撒尿的声音,楼下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门窗不能关严实,老鼠、苍蝇、蚊子进出自由,弄得大家防不胜防。

水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山泉水、稻田水、雨水、井水,什么水大家都喝过。后来,驻地才安装上可供饮用的自来水。那时水龙头一般安装在楼梯两头或者安装在中间楼梯下,住在楼上的人需要用水,就得下楼去提,洗菜、淘米、洗衣服,要到楼下的公用水池去,那时候的日子虽相当艰苦,但大家楼上楼下、左右邻居,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

那年月物质资源很匮乏,大家吃的菜大都是福利部门组织采购人员到安顺、重庆、广西等地采购运送回来的。蔬菜一旦运到,消息便迅速传开,老人、小孩及家属便不约而同地拿着篮子早早在那老菜场前排队。然而,远道而来的“新鲜”蔬菜毕竟有限,为了保证双职工家庭也能买到菜,福利部门又开始发放菜卡。菜卡就像当时的粮票、布票、油票等一样,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记忆。

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同志们建设三线的革命热情依旧高涨。在贵州黔西红林山区,当地人称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男女老少必备三件宝:雨衣、水鞋、破棉袄。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时装”。那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至领导,下至百姓,人人都要随时参加劳动,有啥活干啥活,谁也不例外,哪怕是三更半夜,只要广播一响,干部职工甚至家属都会倾巢出动。

克服困难 坚守三线

记得红林老厂单身职工宿舍到家属区有二里多山路,附近农民赶场、单身职工到家属区购买生活用品非常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难题,工厂领导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自己动手修路。说干就干,厂领导和工人们一起利用节假日分段包干,锄头撮箕、挖坎填坑,然后用石头、沙子填上,虽然这条仅一米多宽、二里多长的山间小道硬是用双手开出,但这条路拉近了干群、村民的距离,温暖了附近农民、单身职工的心。

就是在那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没有什么八小时以外的概念,更谈不上一分钱加班费或奖金,大家凭的就是“革命加拼命”的精神。

即使是在“文革”期间,红林建设者们依然坚守着“三线”建设战场,边建设、边生产,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研制生产出了50台飞机发动机心脏——某燃油附件,结束了贵州不能生产飞机的历史。这样快的速度和优质的产品质量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创造了航空事业的辉煌历史。

岁月如梭,54年过去了,艰苦创业、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成就了中国航发红林的事业,成为红林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记起当时一句“顺口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三线”建设者们以及后来的同志们用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谱写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也是“三线”人战天斗地的真实历史写照。

(作者单位:中国航发红林)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男女老少必备三件宝:雨衣、水鞋、破棉袄。

艰苦创业、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成就了中国航发红林的事业,也成为红林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战场困难
诸葛亮的困难
困难时刻显担当 为民解难展作为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记忆的奥秘
难以磨灭的二战瞬间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