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古代兵器(一)
2020-02-04阿布
阿布
在武侠小说和电影中,说起某位大侠武功高强,人们常常会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十八般武艺”是什么?“十八般武艺”其实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找不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各异。
早在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汉武帝钦定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戈、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据《五杂俎》和《坚瓠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遍认为“十八般兵器”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子、流星。
从以上说法可以看出,“十八般兵器”所列虽大同小异,但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既有长器械,又有短器械;既有软器械、双器械,又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刃的;有明的、有暗的,还有攻的、防的、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这些分类还只是一级科目,如果再往下,各种五花八门的兵器就更多。这里的“十八般兵器”中的“般”字是“类”的意思,而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武器,所列兵器只是古代兵器(约有400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刀、剑、枪、棍等,虽然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现代人对它们并不陌生。而戈、戟、槊、钺、镗、锏、钩、叉等,或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消失,或为适应时代发展也多有演变,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不多。笔者在此对这些古代兵器略加介绍,供有兴趣者鉴赏。
一、矛
矛为兵器中最长的,有丈八蛇矛之称。所谓丈八者,约合今之2.5米。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矛之由来,在周代或周以前。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在当时是主要兵器。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器使用方法亦极简单,且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所以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辅以箭弩。至马战时代,矛已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用矛者已不如用枪者多了。随着时代变迁,习武者多不知矛的使法。
矛与枪有哪些区别?有些人认为矛刃长而枪头较短小;有些人认为矛杆偏硬而枪杆稍软;还有人认为矛为骑兵所用,枪则为步卒装备。这些都有一定根据,但也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实际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枪和矛是很难彻底区分的,只能大体辨别在不同时期其不同的称呼习惯。譬如在汉代及汉之前,枪特指削尖竹、木构成的军事器械,而矛则需有其他材料构成的刃。在唐代,枪矛两种称呼曾经有并用并行、难以区别的一个阶段。其后,枪逐渐代替了矛来称呼此类实战兵器。
二、镗
镗始于明代,是由枪发展而来的。茅元仪《武备志》载:“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也说:“镗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镗,长与月牙铲同;茅氏(茅元仪)注曰:以纯铁为之,盖恐用生铁则易折其翼也;镦亦有尖刀,可倒用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齿形镗则兼有碴兵、句兵之用,诚属利器,惟恐使用较难,须经过精细之练习耳。”镗在清代应用甚广,尔后逐漸减少。
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长0.5米,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2.5米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15厘米的梭状铁钻。镗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镗、四节镗、五齿镗、三节镗、雁尾镗、雁翅镗、雁嘴镗、凤翅镏金镗、锯翅镗、金牛镗、燕子镗、凤翅镗、夜战镗、牛头镗、雷震镗等。
镗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捞、咬、拨等。
三、戈
戈是中国特有的青铜兵器,最早出现的二里头时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夏朝)。一直到秦代,戈都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戈可能是由镰刀或斧头变形而来。前面的金属部分很像是一个“T”字,有两个分叉。有锋刃的一头被称之为“援”,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位,其前部为“锋”,下部为“下刃”,上部为“上刃”,既可啄击,又可勾杀。没锋刃的那头叫做“内”,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用来平衡重量。
戈这种兵器的优势,要配合古代的战车才能发挥出来。先秦时期的战车数量少,但都是由经过严格训练的贵族武士来驾驭,在当时的威力还是很大的。前面是一排猛冲的马,敌方当然不能从正面攻击。而戈,就是为了侧面迎敌而设计的武器,配合长长的杆子,能发挥“横扫一片”的威力。在疾驰的马车上,熟练挥舞戈,横扫敌人,确实威力巨大。
随着骑兵的发展和炼铁工艺的提高,青铜戈最终退出了战场,汉墓中虽偶出土青铜戈,但大多装饰华丽,非用于实战。
四、槊
槊是重型兵器,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
《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槊,番将乌利可用的是一杆纯钢枣槊,另外还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及枣阳槊等。传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等。槊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槊的人寥若晨星。
(未完待续)
(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