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学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2020-02-04宗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实施策略

宗骞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数学实践活动备受重视。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能指导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等,将学习活动与发展智能有效统一起来。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数学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5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加德纳认为:“我们当代的教育,应该为加深我们生活中的几种世界提供基础: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人类世界、人造产品的世界和自我世界。”由此可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强调学科之间不应孤立,数学也应广泛加强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间的联系。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关注到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开阔视野,增加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全面发展。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可谓“不谋而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实践活动课不受重视,未能有效地实施和开展,而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针对性指导。

下面,笔者基于对学生数学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等几个方面的培养,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些实施策略。

一、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培养数学智能

“問题”能揭示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思维总是由问题所引起的,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以问题为主线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应用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问题”也是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动力。在活动中,教师应明晰和突出核心问题,围绕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的同时,引发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探究。使问题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促进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培养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最好方法。

如在组织开展“自行车里的数学”实践活动时,可以生活中的自行车为研究的素材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自行车是如何行进的?”,弄清自行车的结构和原理;引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行进的原理,站在数学的角度,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最终引领学生聚焦研究问题:“脚蹬一圈,自行车究竟能行进多远?”以圆、排列组合、比例等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智能。

二、以“具身认知”为契机,培养运动智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我们日常的观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展现的身体——运动智能具备如下特征:探索环境和物体时喜欢亲自去接触;喜欢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对动手做过的事记忆深刻,而通过说看的方式去学习的内容往往记忆不深;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喜欢具体的实践活动;身体动作中显露平衡感、协调性,动手能力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图式是儿童自身的感觉和运动系统作用于世界的结果。”“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来形成的。在认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抽象思维“内化”的结果,很多时候更需要依赖身体(身体构造、神经结构、感官运动系统等)在特定环境中的作用,以此将意识体验刻写于肌肉,使学生在身体知觉和感觉运动系统的协同作用下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认知。

如“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可以将授课的地点转至便于提升学习效果的室外,以拼图板为载体(拼图由校园场所构成,如教学楼、图书室、操场等)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设计藏宝图、设置寻宝店、创编寻宝路线、设计小任务、安放指令及宝藏等活动提升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用拼图板拼一拼、画一画,或在拼图板上跳一跳、走一走,经历从形成工具、制作工具、指令下运用工具到自觉运用工具的过程,沟通了现实方向与课本上方向的联系,获得了良好的认知体验。

学生借助身体语言能传达更为丰富真切的知识信息,在多元信息的协同作用和特定环境的驱使下,大脑左、右两半球共同运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和谐统一,对空间位置的体验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在身体的协同参与中,学生对方向与位置的丰富体验嵌入身体神经结构之中,也根植于学生的感官系统中。

三、以“交往合作”为桥梁,培养人际关系智能

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智能主要指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适当地进行组内交流既可以增加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能够让每位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互帮互助中学会沟通和交往,感受同伴间的友谊。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常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教师可以依据学情合理、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1.在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学会交往

把解决书本上的例题、习题的学习过程变成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如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开展“生活中的圆”实践活动。确定主题后,先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再由教师适当调节,均衡各小组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确定研究问题、小组制订实践计划、小组分工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组织、如何分工、如何协作,唤起学习主体意识。

2.在竞争与合作的交织并进中体验成功

组内有合作,组外有竞争。合作小组间存在的良性竞争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活动中,教师应制定相应的竞赛规则,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竞争氛围。在紧迫的竞争时间压力下,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感染下,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并寻求合作,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了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达成个人目标,而是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各自的目标以及共同目标。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竞争以及个体独立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和相互摒弃的,而是各有所长,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互补和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和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有效合作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多元的见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以“探究分享”为纽带,培养自省智能

自省智能体现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1.在活动探究中反思,促“发现”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总结反思,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引发新的思考,在新的思考中有新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开展“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小组汇报时引发学生反思。第一次遇到障碍时反思:“你们是怎么做的?什么困难?”以此让成功的小组展示推算过程和实践结论,让全班学生都能分享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第二次在优化策略中反思:“原来你们不是這么测量的,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为什么借鉴他人做法的同时又做了一定的调整?”使学生在对比反思中发现,测量的“基数”不能随意,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方便测量、容易推算。第三次在推理中反思:“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一张纸的厚度?”这次反思对“由部分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拓展,发现确定合适的测量、推算“基数”,不仅适用于大数,也适用于很小的数。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既丰富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也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2.在成果分享时反思,促“迁移”

在分享研究成果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足和小组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并提出来,比如,研究过程中对于“可能遇到的难题”预设不足,导致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因为数据收集过程的烦琐想放弃;在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小组内部发生争吵;等等。学生在回忆中开始认真反思,找寻自己的不足。分享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知识与方法,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学会着眼于整体,在实践过程中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方法,以此促成“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让数学实践活动也因此更具“深度”。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智能培养有的放矢。教师应根据各个活动内容的自身特性,合理设计活动方式,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自我优势智能,同时兼顾其他智能的培养。虽然加德纳提出了9种智能,但教师在一堂课中关注和发展的学生智能项目不适宜过多,否则极易造成精力分散,也会导致学生观察得不够仔细和深入。因此在活动前,应根据活动内容的具体特性确定几项优势智能,重点进行剖析和实施,这样更容易使活动内容与发展智能有效统一。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创意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jkzdlx2017/039。]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理论实施策略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