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代竹枝词的兴起及艺术特点

2020-02-04张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竹枝词流传艺术风格

摘 要: 竹枝词是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突出的地方特色、悠长哀婉的情韵为特征的山歌,最初是以纯民歌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的。竹枝词在艺术特点上最为突出的是其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和地方俚语,在艺术风格上以“怨”见长。竹枝词最终在遭遇贬斥的唐代文人笔下,从鄙俗逐渐走向雅致,走向诗歌的殿堂。

关键词 :竹枝词 兴起 流传 艺术风格

在唐代,竹枝词从粗鄙通俗走向了高贵典雅,登上了诗歌文学的殿堂。据北宋文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的描述,唐朝的文人墨客们创作的竹枝词数量有二十二首,其中一首是由顾况创作而成,两首是由刘禹锡创作而成,四首是由白居易创作而成,四首是由李涉创作而成,两首是由五代时的孙光宪创作而成。《乐府诗集》中所记载的竹枝词和后来《全唐诗》中所引入的完全相同。除此之外,《全唐诗》中还收入了李涉的另外一首竹枝词,加上《尊前集》中皇甫松的六首竹枝词,总共有二十九首。在这二十九首竹枝词之外,考察《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篇》中和“竹枝”相关的诗句时发现,还有四十三首诗歌中含有“竹枝”字样,可见竹枝词在唐代的兴盛程度。竹枝词是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突出的地方特色、悠长哀婉的情韵为特征的山歌,中国古代把这种山歌称之为“竹枝歌”“竹枝”“竹歌”“竹枝曲”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

对于竹枝词在民间兴起的时间,现在已难以去做详尽的推敲和考证,但从现在保存的竹枝词的古籍资料来考察,发现盛唐时期在一些地域已经有竹枝词的传唱和流行踪迹。唐五代文学家冯贽在《云仙杂记·竹枝曲》中就写道:“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a,可以看出张旭非常熟悉竹枝词,并且在醉酒后反复歌吟。唐代诗人杜甫也在《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中曰:“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可见竹枝歌已经融入杜甫的诗歌创作当中。张旭和杜甫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人物,由此可以推断在盛唐时期或者更早的时候竹枝词这种山歌就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竹枝词最初是以纯民歌的形式存在的,在长江的上游地区,即四川东部、河北西部流传甚是广泛。从现在保存的古籍资料来看,唐代的开州、夔州、万州、通州、忠州、渝州等地都有着竹枝歌的最初发展印记,因此,这些地区可视作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在《乐府诗集》的卷八一中,有着“《竹枝》本出巴渝”b的记载,据考证,当时的“巴渝”就是今天的四川东部。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的序言中写道:“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c其中的“建平”就是指唐代时的夔州。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以“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d来记载开州风俗;以“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e来记载通州巴渠县民俗;以“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娥眉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f来记载万州风俗。《夔州府志》卷一以“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g来体现四川开县民俗。由以上这些典籍资料可见,竹枝歌在唐代时的传唱、流行区域应该是在今川东一带,此地的大人孩童都会唱竹枝歌,张口便来。

在唐代,人们歌唱竹枝歌有很多方式,如在祭祀婚嫁或迎神赛会时,人们配合乐器的节奏以脚击地起舞,集体齐唱竹枝歌。也有个人在伤感或高兴时的随口吟唱,如《云仙杂记·竹枝曲》中所提的张旭即是。再还有领唱与和声伴唱相结合的歌唱方式。

唐代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进行文人竹枝词创作的是中唐时期的诗人顾况,除顾况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在元和十四年作诗歌《竹枝词四首》,但对后世的影响不大。

使得竹枝词引起世人瞩目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他是创作竹枝词取得成就最高的诗人。刘禹锡被贬为夔州刺史大约是在元和十年左右,此后他有着二十三年的巴渝地区生活经历。刘禹锡在巴渝期间,深入了解了巴渝地区的风俗民情和民间文化,特别是对竹枝歌做了深入研究。后来他尝试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建立在当地竹枝歌的基础之上,引起了其他文人的关注并掀起了竹枝词创作的热潮,竹枝词成了一种单独的文学样式并广泛流传开来。

刘禹锡的竹枝词,将巴渝地区的风俗景致一一纳入笔下,如诗歌中出现白帝城、白盐山、昭君坊、瞿塘峡之十二滩、巫峡等。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更是将巴渝人民的生活展示得既形象又生动:第一首描写了在白帝城头唱歌的乡人;第四首描写了深情妇女托船家给漂泊在外的丈夫捎信的情景;第五首描写生活在昭君坊里的女子;第九首描写在江边取水的女子。恰如《旧唐书》中所述:“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h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人们越来越多的仿作竹枝词,“竹枝”一词也愈加频繁地在诗人的诗句中出现。如“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i(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再如“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0(张籍《江南行》)等。但是,文人的竹枝词创作发展到刘禹锡之后,沿袭前人的成分更大一些,几乎无人超越刘禹锡在竹枝词创作方面的成就。这一时期文人竹枝词创作较之前人变化也比较明显:地域性特征愈发显著,且传播之处突破了巴渝地区。在竹枝词的流传过程中,哀怨凄婉的情调逐渐淡化以至于消失。这一时期有文献资料可考的竹枝词作品不多,只有两首孙光宪的作品和六首皇甫松的作品。

竹枝词是地域文化的产物,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和地方俚语。如苏轼在《竹枝歌》的序中说:“竹枝歌本楚声,幽怨侧怛,若有所深悲者”! 1,突出了竹枝词在语言上所具有的方言俚语特色。孟浩然在《夕次蔡陽馆》中云:“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 2《华阳国志·巴志》中也写道:“武王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及汉中,南及黔、涪。”! 3其中的“巴”,在周代时曾经是一个诸侯的封国,“巴”人的生活环境较为偏僻,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语言自成体系,用方言俚语表达情感,唱竹枝歌最是惬意。朱熹曰:“《竹枝词》,巴渝之遗音,惟峡人善唱。”! 4刘禹锡曰:“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5

竹枝词在艺术风格上以“怨”见长,不管是诗人创作竹枝词,还是人们歌唱竹枝词,“哀怨”之情始终蕴含其中。如唐代诗人顾况在其《竹枝词》中感慨道:“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6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听芦管》中描述道:“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7在其《听竹枝赠李侍卿》中描述道:“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 8由顾况和白居易有关竹枝词的诗歌作品可见,竹枝词是人们抒发幽怨情怀的载体。

“一般来说,一种文体的发展,总是经过口传文学到书面文学或从民间文学到作家文学的嬗变过程,也就是由野而史、由俗而雅的过程。”! 9蕴含在竹枝词中的这种“哀怨”感,深深吸引了在事业上遭遇贬斥的唐代文人们的心,使他们积蓄于胸的“幽怨”情绪能够借由竹枝词的创作发泄出来,从而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上的安慰。因此,在遭遇贬斥的唐代文人笔下,竹枝词从鄙俗逐渐走向雅致,走向诗歌的殿堂。

a〔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明刻本。

b〔明〕胡震亨:《唐音癸籖》(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c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宵》(小序),见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年版,第2838页。

df 黄崇浩: 《“竹王崇拜”与〈竹枝词〉》,《黄冈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56页,第56页。

e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g 梁沙沙:《民间竹枝词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h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本。

i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本。

j〔唐〕张籍:《唐张司业诗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k 刘铁峰:《“竹枝无限情”——论刘禹锡〈竹枝词〉的创作》,《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l王辉斌:《孟浩然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m〔晋〕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页。

n 〔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九),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o 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 324—326 页。

p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1页。

q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19页。

! 8〔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s 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文体丕变和宋代文学新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参考文献:

[1]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3]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2.

[4] 梁沙沙.民间竹枝词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基金項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俗文学传播研究》(编号:14XZW015)

作 者: 张莹,硕士,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竹枝词流传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高祥杰
书法《竹枝词》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迎额头崩出的字
硕宝成长语录(二十一)
2013年第11期识将还军有奖征答答案
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