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考河治水记
2020-02-04i自然全媒体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诗人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留下的千古名句,仅用十个字便道出了广西的山清水秀。如今,广西南宁市的那考河湿地公园,正如诗句所描绘的那般岸绿水清、风景如画。这里不仅成为附近居民的亲水乐园,还是一处新晋的“网红打卡地”。“那考”在壮族语言中的意思是“美丽绿色的水田”。但就在几年前,那考河和“美丽”“绿色”并不沾边,是条污水沟。直到2015年,国内首个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落地南宁,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救治”下,那考河才重获新生。那考河的蝶变,为广西其他城镇化地区修复生态系统提供了样板。污水直排,那考河“病入膏肓”
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主人公小白龙的经历让人唏嘘。小白龙曾是河流“琥珀川”的主人,然而“琥珀川”在城市兴建大楼的时候被填平,小白龙从此流离失所。
那考河与“琥珀川”有着相似的经历。
作为南宁18条城市内河之一,那考河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上游养殖业的兴起,逐渐沦为排污沟,失去了自然生态底色。
“40个污水直排口分布在河道沿岸,水质多为劣V类,面源污染严重、河道自然植被衰退、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突显。”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副主任文斌介绍,根据对流域状况的综合分析,那考河的主要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污水,其次为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等。
这样一条污水沟,让附近居民望而却步,周边新建的楼盘也无人问津,甚至退房的业主不在少数。那考河如果再不治理,恐怕人们将会忘记它曾经的“眉清目秀”,误认为它只是一条污水沟。
转机出现在2015年。随着南宁市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那考河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统筹治理,那考河重获新生
那考河全流域综合整治的最大亮点,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政府从繁忙的融资投资和建设业务中解脱出来。
在整治项目中,政府与社会投资方签订了10年协议,两年建设所需的11.9亿元资金,全部由社会投资方承担,建成后前8年的运营仍由社会投资方负责。政府需要做的,是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按照此前确定的水质、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标体系,对项目定期监测考核,并每季度按效果付费。
距离项目启动已经过去5年,那考河流域综合整治师法自然,统筹考虑流域源头减排及河道系统治理,使6.35公里长的河道沿岸一步步蜕变,形成了一个面积近千亩的湿地公园。
那考河湿地公园的建设,改变了过去河道行洪断面狭窄、行洪不畅的状况,让该区域免受内涝之忧;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位于河流上游,有效收集河道两岸及周边片区污水;采用自然土质岸坡,构建岸边湿地,河道一侧地势恢复了梯田状落差,加上旱溪(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植草沟(种有植被的地表浅沟)、潜流湿地(人工湿地类型)等“海绵化”设计,可以分级净化、调蓄雨水;在河道清淤时,保留了部分底泥,以保障河道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并从生物多样性方面考虑,配置栽种适合不同水深的多种植物。
如今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凭借着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散步健身、休闲娱乐,昔日病入膏肓的那考河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总结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那考河的“生态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治理模式,为广西其他城市的流域治理提供了借鉴。
在北流市,河村因独特的三水(雨水、生活污水、化粪池水)生态处理方式改善着村庄风貌。北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黄新告诉记者,河村河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南流江的源头,其水质状况对南流江有直接影响。南流江水质曾一度较差,而河村水质检测常年为劣V类,污浊不堪。
2019年,北流市以村庄规划为引导,积极探索污水资源化利用,回归自然循环的生态村庄模式,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减少河道污染,提升村庄风貌。
河村家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将花圃集成为人工生态湿地,使得从农户家流出来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人工湿地,经过植物、煤渣、种植土的吸收过滤再排进水沟、池塘,避免生活污水直排引起农村水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粪水则经过三级化粪池沉淀,流入粪水收集池,可就近浇灌菜地、果园。
同时,河村各家各户处理过的水全部用于复垦地块,生活污水也不再流进河村河,实现零排放。村庄里每3~5户就可以建立一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解决了以往只在镇一级建有污水处理厂,村庄的生活污水无法处理的难题。
目前,河村建成的家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达到21个,涉及1300多人。“北流市今年的目标是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到50个村。”黄新说。
河流给村庄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一度冷清的“空心村”河村开始华丽转身,“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成为了“网红村”。
那考河流淌不息,传唱着不朽的生命之歌;那考河治水之道,在回归自然中发扬光大,播撒着希望的种子,惠及更多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