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

2020-02-03杨雪锋王淼峰

商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城开发区融合

杨雪锋,王淼峰,张 锋

(浙江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城市空间的有效路径。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为城市规模扩张奠定基础。开发区建设初期仅仅是产业区,是作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产业平台。随着人口的增加,产业多样化,特别是开发区周边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兴起以后,城市化形态逐渐形成,开发区的功能逐步多样,进而演化成一个“微型城市”。开发区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支撑工业化的过程。但是,由于发展模式、规划布局、管理体制、产业定位等方面原因,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普遍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造成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缺失、人口集聚不足等产城分离问题,成为开发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新时代经济发展更加追求高质量,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协调性,产城融合成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成为新时代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相关文献梳理如下:

(一)关于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

产城融合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总结了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三个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李文彬等,2012)[1]。学者们对产城融合实现路径的研究中,张道刚(2011)[2]认为要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应该以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经济社会多功能的城市型社区转变,具体过程为:工业园区—产业区—产业社区—城市特色功能区。唐晓宏(2014)[3]把产业园区分为边缘型、近郊型、远郊型三类,并指出边缘型产业园区应走产业主导型发展道路;近郊型产业园区应走城市主导型发展道路;远郊型产业园区应走产城均衡发展道路。李光辉(2014)[4]深入分析了影响产城融合发展的各种因素之后,提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一平台,即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产城融合城区;两主体,即政府和市场;三目标,即产、城、人相互融合;四系统,即城市功能系统、城市运营系统、城市要素系统和城市公共服务系统。

(二)关于产城融合的发展评价

产城融合研究的实质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其评价指标也应全面覆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状况。黄鲁成等(2007)[5]、李海龙等(2011)[6]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城市(高新区)健康发展与发展评价进行了研究。苏林等(2013)[7]把城市化分解为人口、社会和空间的城镇化,从工业化与人口城镇化、工业化与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与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来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唐晓宏(2014)[8]对开发区产城融合度的评价研究中引入了灰色理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了产城融合度评价模型,结合问卷调查,对漕河泾、外高桥、金桥、松江、临港五个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

(三)关于产城融合与开发区转型升级

目前对产城融合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研究中,华克思(2016)[9]认为开发区实现转型的思路包括推进创新驱动型动力机制、推动产城融合的功能机制、注重集约环保的发展方式、强化区域联动的发展模式。安礼伟、张二震(2013)[10]指出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为从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转变,另外三个方向为集聚产业向集聚要素,培育产业的转变、出口型向内外兼顾,注重内需的转变、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宋田桂(2010)[11]认为开发区应转变招商策略,由要素优势向综合环境优势转变,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可对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提供巨大的优势。

(四)文献评价

通过以上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近年来有关产城融合文献大量涌现,尽管在产城融合发展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产城融合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其是产业集中的开发区。现有文献中鲜有文章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对开发区产城关系在演化中的多要素互动分析有待细化,而在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的研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经验判断、专家打分等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计算结果是静态的。开发区产城关系发展具有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的、存在多重相互关系的特点,采用普通评价方法忽略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拟在对产城融合发展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构建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区,对其发展数据进行仿真模拟,最后,运用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因素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程度,并给出促进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产城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产城融合本质上体现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互为促进的过程。本文拟从内生动力、外在推力、改革动力三个方面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的经济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内生动力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即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的微观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区域规划协调的中观动力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宏观动力;外在推力包括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动力是以人为本核心发展理念。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一)产城融合的内生动力

在产城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微观动力、中观动力和宏观动力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通过中观动力的作用才可以实现宏观动力对产城融合的促进作用,而中观动力又是微观动力的载体,微观动力是中观动力与宏观动力发挥效力的基础。

1.微观动力

要素流动是产城融合发展内部动力中的微观动力,要素流动包括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的流动。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过程中,生产中的要素流动体现在工业化使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劳动力转向城市、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资本持有者投资、吸引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人才集聚当中。城市化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效率,加速了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与空间地域的流动与交换,形成了工业化集聚生产、城市化集聚要素的有机融合,推动了产城融合发展。

2.中观动力

产业结构升级、区域规划协调是产城融合发展内部动力中的中观动力。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城市化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都以集聚效益为主要特征,其相互关联的过程为:工业化集中人口、企业、资本→城市化发展→诱导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合理→完善城市软硬件设施、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由此看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城市空间的支撑与职能的转变,离不开城市化形成的需求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协调规划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在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规划协调的内在关联中,加速产城融合发展的进程。

3.宏观动力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产城融合发展内部动力中的宏观动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势必要推动“产”与“城”融合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均衡发展,经济社会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产城分离发展状态将对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提升、和谐社会构建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产城融合的外在推力

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可调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融合发展,是产城融合发展经济动力中的外在推力。市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桥梁。市场机制具有调节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功能,在其调节经济体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经济活动的聚集过程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企业的最佳区位集聚为最终目的,实质是在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融合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对生产要素的流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市场机制可通过自有决策、公平竞争和价格引导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张超和刘志彪,2014)[12]。由此看来,产城融合发展要受到市场条件的约束作用,市场化程度越高,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催化效果越好。

虽然市场对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市场的调节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市场机制无法调节垄断、公共物品、公平与效率、外部性等问题。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需要发挥政府引导功能的辅助作用。政府对生产要素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发展制定的政策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产城融合的改革动力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动力。以人为本的体制改革与产业变革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推动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包括以人为本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体制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核心作用。通过改革创新的新体制,可准确把握产城融合发展趋势,打破开发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局面,增强产城融合的匹配度与协调性,实现发展效用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的问题,创造出“1+1>2”的效果。人本城市化将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给全体人民,最终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协调并进。

以人为本的产业变革可实现开发区从单纯的产业扩张向复合的城市综合体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城市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来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发展模式粗放、环境压力过大、土地过度开发、资源利用低效等严重影响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问题。在产业发展中,既追求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也要追求产业质量与规模效益的提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通信产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业、餐饮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用服务业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统一,实现产业层次高、资源利用率高、城市品质高的发展。

三、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建模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1.系统因果关系图

因果反馈关系是系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用因果关系图表示。因果关系图能反映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被称为向图,是一种描述复杂系统反馈结构的分析工具。通过对反馈回路的分析,能清晰地表达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因果关系,以明确其微观结构,还可以大致预测出一些变量的变化趋势。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如图2所示。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从图2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八个反馈回路和一个反馈关系构成了产城融合发展的反馈机制。从因果关系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多个变量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的生产总值在因果关系图中的作用比较重要。还可以看出,影响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是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水平,而服务业投资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对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2.子系统分析

在对开发区产城融合经济动力机制和产城关系演化互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选取产业发展子系统、城市发展子系统和生态文明子系统三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见图3。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卫金兰等(2014)[13]引入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概念,用来评价产城融合发展状况。本文也采用产城融合发展指数来表示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基于上文所述的产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产城融合主要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两部分,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支撑工业化的持续,以此作为产业发展子系统和城市发展子系统构建的依据,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吁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城市,使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实现生态和谐,产城融合水平达到新的阶段,因此将生态文明子系统作为产城融合发展中的第三个子系统。然后分别采用产业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生态文明指数表示开发区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状况。在评价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过程中,产城融合发展指数会因产业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的贡献率不同而不同,因此需要对其贡献率大小赋一定的权重。

本文综合比较各种方法,采取熵值法进行赋权,均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该方法可以在保证其相对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比较计算(郭亚军和易平涛,2008)[14],其中变量的均值采用的是开发区历年发展数据的均值。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产城融合发展指数=α产业发展指数+β城市发展指数+γ生态文明指数

(1)

其中:α为产业发展指数在产城融合发展指数中所占比重,0<α<1;

β为城市发展指数在产城融合发展指数中所占比重,0<β<1;

γ为生态文明指数在产城融合发展指数中所占比重,0<γ<1;

并且:α+β+γ=1。

(1)产业发展子系统

开发区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产业发展子系统指标的选取主要围绕着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产”,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从工业投资额、银行贷款余额、从业人员数量、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百分比、科技创新水平六个方面来衡量产业发展指数。在工业投资增长、现代服务业支撑、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水平提升以及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增强的作用下,产业发展指数不断提高,进而影响产城融合发展指数。如图4所示为产业发展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工业投资额、银行贷款余额、从业人员数量、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科技创新水平在对产业发展指数的衡量过程中,不同的权重意味着不同的结果,因此其各自权重对产业发展指数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对四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权重大小度量其对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度。由于指标的含义和单位的差异,为消除差异,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产业发展指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2)

其中,δ为工业投资额对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率,0<δ<1;

ε为银行贷款余额对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率,0<ε<1;

θ为人均GDP对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率,0<θ<1;

ϑ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百分比对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率,0<ϑ<1;

μ为科技创新水平对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率,0<μ<1;

并且:δ+ε++θ+ϑ+μ=1。

(2)城市发展子系统

城市功能建设是开发区实现由产业园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城市发展指数表示城市功能完善程度。城市发展子系统指标的选取主要围绕着产城融合发展中的“城”,指标为基础设施投资额、地方财政支出额、商品销售总额。如图5所示为城市发展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同理,城市发展指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3)

其中,π为基础设施投资额对城市发展指数的贡献度,0<π<1;

ρ为地方财政支出额对城市发展指数的贡献度,0<ρ<1;

σ为商品销售总额对城市发展指数的贡献度,0<σ<1;

并且:π+ρ+σ=1。

(3)生态文明子系统

产城融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的生产理念是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发区立足长远发展的要求之一。本节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开发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分别是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和公共绿化面积,前者是从工业污染的角度评价,后者是从人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因果关系图如图6所示。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生态文明指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生态文明指数=

(4)

其中,τ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对生态文明指数的贡献度,0<τ<1;

φ为公共绿地面积对生态文明指数的贡献度,0<φ<1;

并且:τ+φ=1。

(二)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

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是对因果关系图的细化,相对于因果关系图的直观明了、便于决策者参与、定性分析的特征,模型流图具有细化扩充、变量关系明确、定量分析的特征。模型流图对系统的描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运用流图刻画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的动态过程,可以明确地表明系统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上述各子系统的分析,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图7)。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四、实证分析

(一)研究区的选择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4月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距市中心仅18千米,逐步建设成为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1)资料来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http://www.heda.gov.cn/)。。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各项事业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排名第八。开发区深入“创新驱动、集聚领先、产城融合”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大引擎驱动、大产业培育、大平台构筑、大环境优化”四大工程,在我国开发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状况,并给出促进其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变量方程确定

本模型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拟,设计仿真步长为一年,仿真年份为2005—2014年,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4—2015年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生产总值初始值为170.9亿元,开发区人口初始值为 21.18万人。

1.变量权重计算

如前文分析,采用熵值法计算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并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中的各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Ej表示各变量的熵值,Dj表示各变量的信息效用值,Wj表示各变量的权重,熵值法中熵又称为平均信息量,它是对不确定性信息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信息的不确定性越小,熵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信息的不确定性越大,熵越大。因此,Ej越大,说明信息越不可信,信息的效用值越低;反之,Ej越小,说明信息更可信,效用值更高。而权重Wj与信息效用值Dj成正比,效用值越高,权重越大,其中权重的大小衡量了各变量对产城融合发展综合评价的贡献大小。

表1 变量权重表

(5)

计算得出的产业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的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指数权重表

2.变量无量纲化处理

如前文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变量往往存在不同的单位和数量级,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消除不同度量单位对评价造成的影响,本文综合比较各种方法后,采用均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变量均值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均值表

3.变量方程确定

前文通过熵值法计算了影响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各因素的权重大小,权重是各因素对系统的贡献度,采用均值法对各变量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结合子系统分析中给出的各变量的公式,可以得到如下变量方程:

(1)产城融合发展指数=0.400×产业发展指数+0.503×城市发展指数+0.097×生态文明指数

(2)产业发展指数=0.218×工业投资额/62.907+0.292×银行贷款余额/177.863+ 0.053×从业人员数量/18.206+0.112×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百分比/23.775+0.028×人均GDP/9.767+0.297×科技创新水平/1

(3)城市发展指数=0.416×基础设施投资额/35.908+0.270×地方财政支出额/20.849+0.314×商品销售总额/158.62。

(4)生态文明指数=0.60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5.543+0.392×公共绿化面积/5.804

(5)科技创新水平=0.0019×高新技术企业+0.0067×市级以上研发中心

(6)市级以上研发中心 =WITH LOOK UP (Time,([(2005,0)-(2014,200)],(2005,20),(2006,26),(2007,59),(2008,68),(2009,83),(2010,95),(2011,107),(2012,121),(2013,146),(2014,156) ))

而对于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总值与工业增加值、生产总值与服务业增加值、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企业数、服务业投资额与商品销售总额、服务业投资额与银行贷款余额以及产城融合发展指数与产值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Stata 12数据分析软件,采用了OLS进行线性回归,证实了各类变量之间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得到了如下方程表达式:

(1)固定资产投资额=0.665×生产总值-52.642

(2)工业增加值=0.667×生产总值+32.708

(3)服务业增加值=0.303×生产总值-34.184

(4)高新技术企业=0.773×生产总值-58.697

(5)商品销售总额=1.782×服务业投资额+16.510

(6)银行贷款余额=1.654×服务业投资额+45.905

(7)产值增长=4.566×产城融合发展指数+34.934

至此,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完毕。

4.模型有效性检验

(1)稳定性检验

图片来源:模型稳定性检验。

在不同的仿真步长下的仿真结果对比可以有效检验模型的稳定性,以免出现因为仿真步长的更改而出现违背事实的结果,本节对时间间隔为1、0.5、0.25年分别进行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在不同的仿真步长下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模型是具有稳定性的。

(2)历史数据检验

历史数据检验即为检查历史统计数据与模型的模拟结果是否相符合,也就是检验模型运行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接近。本节选择对生产总值与人均GDP进行历史数据检验,如表4所示,数据的模拟值与真实值相差在5%以内,说明模型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发展数据,模型是有效的。

表4 变量模拟值与真实值的比较

5.仿真结果分析

(1)产城融合发展指数仿真结果分析

在对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产业发展指数的权重是0.400,城市发展指数的权重是0.503,生态文明指数的权重是0.097,城市发展指数的权重最高,说明城市化发展状况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其次是产业发展指数。

图9是产城融合发展指数模拟结果的图形,由于采用均值法对不同单位变量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可以直接对曲线变化进行数值对比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产业发展指数高于城市发展指数,2008年之后城市发展指数高于产城融合发展指数,说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在慢慢超越产业化的发展进程;2007—2009年,产业发展指数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指数增长较快,究其原因,产业缓慢发展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地方财政支出额的投资增长较快。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指数在2011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原因是这一年的万元工业能耗下降率达到9%以上,说明工业能耗下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仿真结果。

(2)产业发展指数仿真结果分析

产业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工业投资额、银行贷款余额、科技创新水平的权重都超过20%,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人均GDP、从业人员数量、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百分比在原始数据中的变化幅度较小,权重较低,对指数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小。如图10、图11所示,产业发展子模型的模拟结果中,2007—2009年,工业投资额和人均GDP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降;2008年之前,银行贷款余额缓慢增长,自2008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城市化和工业化两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使现代服务业的投资额高速增长,而工业投资额2009年之后处于缓慢增长阶段,直到2013年,服务业投资额显著下降,工业投资额显著上升;从业人员数量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百分比一直处于稳定缓慢增长状态。

图片来源:仿真结果。

图片来源:仿真结果。

(3)城市发展指数仿真结果分析

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额、地方财政支出额、商品销售总额的权重分别为0.416、0.270、0.314,可以看出,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对其城市发展指数的影响较大。城市发展指数的模拟结果如图12所示,基础设施投资额的变化较不稳定,地方财政支出额自2007年至2011年增长较快,之后增长趋势逐渐放缓;影响城市发展指数的三个变量在2007—2009年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致使城市发展指数上升较快,之后各有增减,但城市发展指数一直处于较平稳增长状态。

图片来源:仿真结果。

(4)生态文明指数仿真结果分析

生态文明指数的模拟结果如图13所示,公共绿化面积这一变量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对生态文明指数的影响较小。生态文明指数走势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走势基本一致,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生产过程的污染状况,故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点重点放在污染源头。2011年生态文明指数的高涨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在这一年达到9%以上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仿真结果。

6.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通过上文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产业发展指数、生态文明指数的仿真,以及各指数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下面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各变量对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所涉及的指标变量进行同等幅度的改变来观察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变化率,从而较为清晰直观地显示出各变量对指数的影响程度大小,同时,计算不同指标改变后造成的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输出结果的偏离程度。本文设计十个指标变量的变化幅度为20%,运行模型得出各指标变化后的产城融合发展指数。通过分析得出,对产城融合发展影响较大的指标分别是工业投资额、银行贷款余额、基础设施投资额、科技创新水平、地方财政支出额、商品销售总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其数值增加20%之后模拟的产城融合发展指数如表5所示。

表5 各指标提高后产城融合发展指数仿真数据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支撑工业化的作用机制下,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经济动力机制包括内生动力,外在推力和改革动力。内生动力是推动产城融合的主要动力,包括微观动力、中观动力和宏观动力;外在推力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辅助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动力。产城关系演化互动分析表明,开发区在起步、成长、成熟三个发展阶段中,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生态文明是协同演化的,构成系统的多要素之间存在多重互动关系。

实证研究表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断提高的,影响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产业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生态文明指数整体上也是呈上升趋势的。从产城融合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城市化建设对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其次是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工业投资额、银行贷款余额、科技创新水平对产业发展指数的影响较大;在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中,权重由大到小的依次顺序为基础设施投资额、商品销售总额、地方财政支出额;在生态文明指数的计算过程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的权重大于公共绿地面积的权重。此外,通过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各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表明,对产城融合发展影响较大的变量分别是工业投资额、银行贷款余额、科技创新水平、基础设施投资额、地方财政支出额、商品销售总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二)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开发区的特殊发展方式,在“生产空间主导”的模式下通过吸引加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集聚,以招商引资和产业服务为主,而城市服务功能缺失,同时由于第二产业往往带来低收入劳动者的集聚,面临虽然人口大,但是消费能力不强、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旺盛等问题,尤其是距离主城较远的开发区,更不能吸引高收入人群在区内定居,致使服务业发展更加滞后,产城分离问题更加严重。由此造成的开发区人力资本的不足,才是造成产城分离的核心问题所在。因此,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围绕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创造高品质就业岗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生态环境优化升级、打造宜居新城为解决产城分离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1.产业发展投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应用两轮驱动为主

关于先进制造业:首先,从政策制定出发,完善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增强对先进制造业的统筹谋划,确定先进制造业在开发区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促进先进制造业长效发展机制的形成;其次,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引导建立多元投资体系,探索新的担保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以加大对先进制造企业的资金支持;另外,先进制造业是信息技术与生产方式的有机融合,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和销售维护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动生产的系统化、信息化和集约化,促进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先进性融合统一发展。

对于现代服务业:首先,要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招商引资的扩大、扶持政策的规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其次,政府要引导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大幅度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对于传统服务业,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开发区的人力资源需要优质的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开发区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依托各类楼宇资源,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优质商业综合体等现代服务业,扶持专业型、主体型高品质楼宇的开发建设,积极引导社区商业实现业态优化,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增强配套能力。

开发区应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研发与技术转化应用两轮驱动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首先,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智力支持,要加快集聚创新人才,通过突出引才重点、创新引才机制、优化人才服务,全面壮大开发区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其次,建设高效的创新平台,本着“科学规划、功能完善”的原则,完善平台体系、招引科技项目、强化管理服务,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质效,切实对创新发展增强载体作用。另外,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加快科技研发相关的体制改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财政支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本的最有效利用,对关键性技术提高支持力度;二是规范科技管理部门职能,逐步实现由政府对科技研发项目的管理转变为由专业机构管理;三是健全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提高科研人员在技术应用中的收益。

2.城市功能建设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主

城市功能建设是开发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开发区发展成“微型城市”的必要条件。其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加强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对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作用,确保实现开发区内部以及开发区与外界的互通、充分衔接;增强供电、供水、环保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对居民生活的承载能力。其次,在开发区引进或建立科研机构、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机构,以完善对产业发展的硬件支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坚持高标准要求,即规划标准高、设计标准高、施工标准高,公开招标,严格审核,确保工程质量过关,使开发区以不断提升的基础设施水平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质生产平台。

其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界定管理权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些原来由政府负责的职能转为非政府机构负责,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在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把基础教育投资、社会保障设施、医疗卫生机构、体育文化服务等关系到居民生活根本利益的支出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重点。另外,需突出治理重点、优化治理机制、创新治理方式,通过建立专门的行政审批中心、生活服务中心、中介服务平台提升开发区综合运营管理能力,如此可简化程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以增强对产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的服务能力。

3.生态环境建设以构建绿色产业链、打造生态开发区为主

首先,以科学规划促进开发区生态化发展。秉承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理念对开发区进行整体生态化规划设计,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各区域空间功能定位,形成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休闲空间、文化空间的有机叠加,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人口分布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宜居宜业的开发区空间组织形态。

其次,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积极发展绿色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牢固树立绿色、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坚持政策激励、示范引导和加强监管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对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另外,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一方面,加强透明规范的法治环境建设,严格按照环境标准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切实维护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建立环保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考核问责,全面开展造成环境问题的排查和整改工作;除此之外,开发区还应建立与自己产业规模相匹配的环境监测系统,鼓励社会大众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猜你喜欢

产城开发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融合》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