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裕固族大草滩村乡土景观解析与营建策略探索

2020-02-03崔文河ZhangQiCuiWenhe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12期
关键词:草滩裕固族民居

■张 琪,崔文河 Zhang Qi & Cui Wenhe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我国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1]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落更是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背景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性乡土景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的裕固族,截至目前在全国仅有1.4万多人,主要集中聚居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其中以康乐镇、大河乡、明花乡、皇城镇及红湾寺镇分布的裕固族聚落居多,还有一部分则散居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图1)。

在经过多次民族迁徙与融合之后,裕固族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其乡土景观特征研究是我们了解裕固族、认识裕固族的途径,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是促进裕固族聚落乡土景观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

1 裕固族聚居历程梳理

1.1 裕固族的历史

裕固族的先祖——回鹘,原集中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曾于744年建立了汗国;在840年,汗国分崩瓦解,残部投奔了聚居在祁连山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吐蕃统治集团;在13世纪初,河西聚居的沙、瓜、肃三州归顺蒙古,接受了豳王的统治,两个族群在西北地域杂居混牧;经过融合发展,形成了今天这样操阿尔泰语系东、西部两种母语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2]。

1.2 裕固族聚落分布概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管辖范围绝大部分地区都在祁连山境内,山势陡峻巍峨,聚落分布充分表现出地域特色,在相对平坦的草原上和部分自然草场条件相对优越的山区,牧民活动较为频繁,且生产与生活区域部分或完全分离,生活性聚落星星点点地散落分布在牧场附近;而在崎岖的山地,几乎无聚落分布。

1.3 聚落自然及人文环境

1.3.1 自然气候环境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绝大部分都地处祁连山境内,地势上南高北低,海拔变化不一。东部皇城镇,中西部红湾寺镇、马蹄藏族乡、康乐镇、白银蒙古族乡、大河乡、祁丰藏族乡,北部明花乡三块不连片的区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裕固族文化区。地形复杂,属高寒山地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但水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结构好,还分布多种植被群落。其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广阔富饶的草原;为裕固族聚落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3-4]。

1.3.2 民族人文环境

裕固族由于长期在草原上过着辗转的游牧生活,帐篷自古就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居住方式,到现在还能在草原上看到散落的帐篷。西路军的抗战精神,也给裕固族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追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主要信仰萨满教和佛教,节日庆典也多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联系。

2 大草滩村乡土景观特征

■图1 裕固族自治县聚落分布示意图

■图2 大草滩村平面图

■图3 民居更新设计示意

大草滩村是纯牧业村,裕固族占比80%以上,位于肃南县中部区域,居于红弯寺镇东部,距离乡镇约80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m左右。裕固族由历史上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现今的大草滩村正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建立。不仅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5],且在空间格局、街巷体系、建筑文化等方面充分反映着该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的典型特征(图2)。

2.1 聚落景观格局特征

从大的尺度看,大草滩村整体景观格局为山脚河谷景观[6]。其中牧业景观、山林景观是该地区的主要景观类型[7-8]。从平面分布来看,村落整体沿着河流方向呈带状布局,支流水网在村落间贯穿,以保证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片林地多分布在山坡的阴面,即靠近草滩、河流一侧,而在山坡的阳面,村落背侧几乎无植被生长,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村子夹于山体与高山草甸之间,河流穿境而过,河边便是草滩,在春夏之际更是尽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大草滩村选址讲究、格局完整,顺应自然,四周群山围合,形成藏风纳气的空间。村落建于山体洼地,视线相对封闭,整个村落的布局结构简单明了,从村落的远处眺望,山体座座雄伟,建筑精巧、层次分明,林尽水源,婉如一幅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山水画。

2.2 建筑特征

2.2.1 民居院落

村落中的民居院落,从平面形态上看,大体有四种类型,分别为一字型、双一型、L型及U型。院落及其巷道则自然而然地构成了民居的自然通风系统,在不损耗资源的情况下还保证了空气的流通;院墙及院落前的广场成为外界与民居内部的过渡空间,充当防御保护功能,为大草滩村的居民们提供一个安全而又舒适的生活空间。民居主体由门厅、客厅、厨房、卧室几大部分共同组成。据调研发现,村落中的建筑多为近10年新建的民居[9-10],仅临时解决牧民定居问题,而在建筑样式和空间组织上,为城市化非生产的建筑特点,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牧业生产生活的需要。图3为本文民居内部空间做的更新尝试。

2.2.2 牧业民居

此外,如今的裕固族居民在夏秋季仍会以帐篷为家辗转于草原。现在使用的主要是青海藏区的藏式帐篷,大多篷布用牦牛毛或山羊毛编制,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更加经久耐用,以保证人们在离居住地较远的牧场放牧时能有所居,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游牧文化在裕固族心中已经根深蒂固[11],原有帐篷形态也可以在新的民居建设中加以改造利用,使其发展为该民族新的特色建筑(图4)。

3 保护、利用与发展

■图4 帐篷优化设计

当前传统裕固族地区的乡土景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其景观风貌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因此对其相应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措施迫在眉睫[12],为了裕固族人居环境更快更长久的发展,试图提出以下建议:

保护风貌,传承景观核心:保护乡土景观风貌,传承地域景观核心——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尊重自然的空间布局及循环再生的生态系统[13-14];

转换思想,强化空间布局:转变目前千篇一律的模仿城市的现状,强化聚落顺应地形地貌分布的“林—宅—滩—草—甸”的复层空间结构[15-16];

合理利用,融古于今,取精去糟: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聚落传统营建智慧和选址布局理念,另一方面还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对其更新再发展[17-19]。

4 结语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众多民族特色的建筑、宗教遗存(鄂博、白塔、康隆寺遗址等),其独特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世代相传的共同符号,更是该民族共同团结的象征。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裕固族居民为了适应险要的山地环境,他们探索出了具有地域适应性的村落选址理念和营建法则,形成了蕴含民族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格局,但由于特殊生产生活的需要,裕固族长期以帐篷游牧于草原,并没有本民族特色的民居。

现今,村落中的建筑多为后期修建,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还存在民族文化丢失的现象,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聚落建设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裕固族聚落乡土景观特征的挖掘整理,对裕固族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希望本文对于民居的更新尝试能对裕固族未来的民居结构更新及室内装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草滩裕固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神秘的干草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