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本《字宝》中的活俚语(平声)

2020-02-03邓文宽

敦煌学辑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写本涌泉大词典

邓文宽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敦煌写本《字宝》(又名《碎金》)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方言辞书,迄今共获得九个编号的写本(1)详见张涌泉主编、审订《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册,第3712页。该册由张涌泉、关长龙合撰,《字宝》即其中一部分。。该书一卷,分平、上、去、入四部分,收词420来个,均是“不在经典史籍之内,闻于万人理论之言,字多僻远,口则难言,皆不之识”;生活中人们也常感觉“言常在口,字难得知”(2)《郑氏字宝·序》,录文见张涌泉主编、审订《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7册,第3723页。。编者有感于此,于是广事蒐求,又参考众多字书,编辑较量,裒成一卷,供天下人使用。正因其有此特殊价值,当代语言学家们就格外重视,姜亮夫、周祖谟、潘重规诸前辈,朱凤玉、张金泉、许建平、张涌泉、关长龙等当代学者,均注目于此,用力甚勤,成果斐然。另一方面,我也觉察到,学者们尚未措意这些语词与现代方言的关联。由于我本人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晋南农村生活,故对晋南乃至关中地区的一些方言俚语有所认知。而从这些语词的现代方言意义反观《字宝》,就不仅能对相关语词的确切含义,而且对这些方言词的产生地域,获得更加深入和真切的认识。职是之故,我将自己的一得之见写出来,供语言学者们参考,或许对各位的研究能起些许补充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我仅能读懂其中的小部分,绝大多数仍不在我的认知范围。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原则,我不做强解,仅就自己有把握的俚语词进行解读。凡此用心,敬请读者鉴谅。

因原卷依声调分作平、上、去、入四部分,本文循此结构,亦分别为文,以飨同好。以下属于该辞书“平声”中的一部分。

2.“目脰眵(原注:上兜,下所支反)”。脰眵即眼屎,也叫“眵目糊”,眼中分泌物也。《玉篇·目部》:“脰眵,目汁凝。”但“脰眵”又可作“眵脰”。《说文》:“眵,目伤眥也,从目多声,一曰眵兜(叱支反)。”写本作“脰眵”,是否具有地域特征,疑不敢断。但在我的原籍稷山县说成是“眵脰”,则可肯定。此外,由于我家乡声母d、t不分,故读音为“chī tōu ”,而非“chī dōu”。

3.“人瞠眼(原注:丑更反)”。“瞠”字《汉语大字典》音chēng或zhèng(3)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第1049页。;但写本P.2058作“”,学者认为此即“瞪”字别体,是也。“瞪眼”即怒视,很气愤的样子。在稷山,有两人吵架,一人怒视对方,被怒视者说:“你眼窝瞪得跟子蛋子(睾丸)似的,要怎哩?”可见其义。

4.“拑挆(原注:丁兼反。又敁量)”。“拑”字《汉语大字典》音qián(4)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776页。。诸家认为此字是“掂”字之讹,是。“挆”字音duǒ,《广雅·释诂三》:“挆,量也。”故“掂挆”就是“掂量”。可以用在两个方面:如地上有一袋米,但不知有多重,有人建议说:“你掂挆一下就知道得差不多。”另一种场合是,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但不知是否能成功或有利可图。这时有人劝他:“你好好掂挆掂挆再下手。”这个词,现代汉语是“掂掇”,意即斟酌、估计(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432页。,与“掂挆”义同。

9.“人娋掠(原注:捎音)”。《汉语大字典》释“娋”曰:“偷。《广韵·肴韵》:‘娋,小娋,偷也。’《字汇·女部》:‘娋,偷也。’”(8)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442页。所释甚当。这是指小偷小摸行为。比如说:“他(她)娋了人家几棵葱,主家才骂得那么难听。”民间是将“娋”字单用的,我未曾听到过二字连用。

10.“手搓捻(原注:以哥反)”。“搓”和“捻”是用手干活的两个动作。“搓”是两个手掌相压并转动,使松软如棉线或麻绳之类拧紧;“捻”是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压并转动,使细线之类变紧,如捻毛线。

13.“手搊拽(原注:楚愁反;以结反,又以计反)”。《汉语大字典》释“搊”字云:“chōu,其一义为方言,搀扶。”(11)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813页。如一个人想登高,自觉力气不够使,便对身边人说:“你搊我一下。”就是希望扶一下。坐在地上起不来,也可请求别人把自己“搊起”。至于“拽”字,原注了两个音:一为yè,民间也在用,如“用头口(即牲口)拽硙(磨)”。另一个常用的读音是zhuài,意即“用力拉”(12)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785页。。比如说:“你使劲拽一下就出来了。”至于原卷的读音“以计反”,我未曾听到过。

14.“物坳窊(原注:上於交反,乌话反)”。这两个字各自的意思都是指低洼或低洼的地方(13)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183、1139页。,但二字常常连用,如说:“那个地方坳窊的,就是种上庄稼也不长。”这个词也可以写作“窪坳”,如白居易《湖亭晚望残水》诗:“流注随地势,窪坳无定质。”(1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8册,第456页。

21.“相媕娿(原注:菴,乌哥反)”。《敦煌经部文献合集》校注第九十一云:“《广韵·覃韵》:‘媕,媕娿,不决’。”(23)张涌泉主编、审订《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7册,第3743页。《汉语大词典》释作“依违阿曲,无主见。”(2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4册,第390页。这两种解释都与该词的方言本义无关。我注意到,《字宝》平声部有“相捱倚”、“相撩拨”、“相谩蓦”等条目。凡冠以“相”字者,均指人与人、物与物或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以,“相媕娿”这个词并非指女子“依违阿曲,无主见”。就我所知,它是指物与物的关系。两物相掩,密合无缝隙,就是“媕娿”。比如,冬天下雪了,母亲怕红薯窖窖口没盖好,要儿子去检查一下。儿子看过后,确认没问题,便对母亲说:“没事,媕娿着呢。”这个词在乡间用得不少,都是同一个意思。

24.“趖利(原注:音莎)”。《汉语大字典》释“趖”字曰:“sūo,《说文》:‘趖,走意,从走,坐声’。”从而给出走义、走貌、太阳星辰偏西下移和走疾四种解释(29)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1454页。。就“趖”字读音来说,稷山方言不读suo,恰如写本读作“莎”。但口语不说“趖利”,而是说成“利趖”,意即手脚利索,行动敏捷。“趖利”这种说法是否具有地域特征,疑不能定。

25.“人檀駮(原注:上檀,下补角反)”。学者们将后二字校作“弹驳”,甚是。《汉语大词典》将“弹驳”解释为“弹劾驳斥”、“犹指摘”(30)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4册,第155页。。方言与第二义相合,指一个人爱找茬口,好指责别人。民间议论人时常会说:“(那)人弹驳大的。”正是说那人不太省事,爱挑刺、好指责。

26.“心不啴展(原注:音摊)”。《汉语大字典》释“啴”字云:tān,“《说文》:‘啴,喘息也。一曰喜也,从口,单声。’”(31)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287页。“心不啴展”是方言里常说的一句话,指心情不好,不愉快,不舒畅。“展”有“平”义,如平平展展,与“啴”的“喜”义放在一起是允当的。

27.“人獗头(原注:居靴反)”。这是个贬义词,指人凶猛放肆。民间在形容某人身上有几分恶气、不好惹时会说:“(那)人是个獗头,少招惹他。”意即此人啥都敢干,别碰他。

28.“筯掎物(原注:音饥。又剞,同上)”。“筯”即今之筷子,是中国人用木棍或竹棍做成的取菜和取饭工具。“掎”字方言确实音“饥”,指取饭菜的动作,今日普通话称作“夹”。稷山民间劝人吃饭时会说:“你掎上。”“你多掎点菜嘛!”此语在餐桌上司空见惯。

附记:本文造字较多,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玉平博士的帮助,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写本涌泉大词典
伏俊琏著《敦煌文学写本研究》出版
写本和写本学
涌泉村(组诗)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敦煌诗歌写本原生态及文本功能析论
涌泉村 (组诗)
一节尴尬的语文课
“英语大师”陆谷孙
冯玉钦、崔泽东、周涌泉、陈鹤翔等同志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