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养老新模式展望医养结合发展前景

2020-01-30费亚男向鸿梅陈葳李姝熠

今日财富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养医疗机构老龄化

费亚男 向鸿梅 陈葳 李姝熠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老年人占总人口的人口比例不断增重,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成为解决当前社會矛盾的关键。本文就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结合国内外医养创新经验,总结适合中国发展现状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道路,提出理念支撑、完善政策设计和制度供给、优化协同策略等医养结合服务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以此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帮助推动健康老龄化。

一、医养结合概述

随着我国老龄化比例的加剧,与失能老人比例的增多,传统养老模式的单一性已经无法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不断促使“医养结合”模式成为养老主流。“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其中,“医”主要就是疾病的早期预防,检查、治疗等。“养”主要包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日常饮食照护、日常学习、康复护理、身体状况分析、体重营养定期监测等服务。利用“医养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医养分离养老模式,将医疗与康复、日常护理、生活养老等多个专业相交汇。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综合治疗。在实现疾病治疗的同时让老人的各项身体素质与生活能力得到保持或恢复。

二、中国养老模式目前存在的短板

虽然国家的养老模式可以极大的带动老龄化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还存在着“医养分离”的情况,养老机构只负责照顾和护理老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在医疗过程中会长期占据医疗资源,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而好的养老机构由于门槛过高,导致很多家庭无法承担起昂贵的养老费用。导致老年人缺乏专门的照护,养老问题困扰着家庭与社会。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对于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而相关的管理体系也不太健全。养老机构中的看护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高,只能照顾老人的起居,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一)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

“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门槛低、专业素质低、流动较大等特点。大部分老年护理人员主要来自家政服务公司或社会兼职人员,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服务需求等缺乏专业认知,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以及失能、失智等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无法满足专业的养老服务需求。现阶段,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不单单只是照顾老人,还要求其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但两方面都具备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就使得此类工作都是些文化程度低的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

(二)当前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首先,医养结合模式下的立法层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老年人的权益规定是宏观层面的,有些笼统。各省市在制定相关的法律的过程中虽然有所强调,但是重视程度不够,法律体制还是缺乏。其次,执法的过程缺乏规范,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存在着多方管理,地方的执法部门对于法律的条文和上级传达的命令简单理解而进行执法,这就导致部分机构存在违法行为而得不到惩处,老年人的权益得到损害。最后,司法救济存在不足,机构责任负责人不同,运营模式不同,合同主体不同,于是就在服务对接过程中出现责任承担的模糊地带,老人在维权定责时,就导致了追责对象难以认定。

(三)医疗机构定位不清晰、地位低

我国大多数的养老院主要是提供简单的照料服务,但医疗服务很少,所以就导致很多失能失智老人得不到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但少数的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的时候,由于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医疗基础设施等软硬件的的要求很高,转型时就存在很多困难,无法真正做到医养结合的医养机构。而大型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这就导致了医疗机构无法与养老机构进行对接。医疗机构所办的养老床位,但大多都因床位缺乏,而导致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并且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也就是养老所产生的费用是无法用医保报销的。也就导致了大量的老年人涌入公立医院占用床位,把医院当做养老院,就形成了医院的床位紧张,一床难求,医疗资源严重浪费。

三、解决我国医养结合现状的方法

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医疗和养老兼顾的需求与有限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是我国能否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理清各部门之司的管理范围,加强政府的监管,强化政府的监察力度,保证老年人切实接受到了良好的救护。将老年人自理能力与身体健康状况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有效的评估体系一方面能够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判断老年人医养护的多层次需求,为老年人享受医养护服务提供依据。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医养一体化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清晰医养结合的界限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和养老资源,避免因资源重叠造成浪费。

(一)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

一是通过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及老年护理相关课程等形式,重点培育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通过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定向培养、与实际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队伍。三是建立以一、二级医院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全科医生为主、其他卫技人员辅助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团队,加大绩效考核评估力度,通过激励机制稳定队伍、留住人才。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要完善医养结合体制下的相关法律法规,突出医养结合模式在法律中的地位。加强实地调研,根据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展开调研,并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立法实效性。二是设立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专门部门,要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培训执法人员,让执法人员以公平公正为自己的首要原则。要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发生的问题进行评估,确保老年人得到应有的权益。三是要强化司法保障,建全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法律体系,明确问题中的责任和义务。完善明确权利主体的追责机制,防止因为法律的漏洞让老年人的权益得到损害。

(三)清晰医养结合的界限,提高医疗机构地位

医养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医疗和养老的结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职责,提供有针对对性的服务。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患病老人提供更加优良的治疗与护理,老年机构也应该为老龄化群体,提供老年人生活护理,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应急处理方式,为健康老年龄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力量。对于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准入后设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来吸引医院进行合作运行,补充双方之间缺失的功能。

“医养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将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各机构的养老资源汇集在一起, 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与个人想法, 为其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加强法律法规,能够保证老年人应得权益,不让老年人的权利得到损害。医疗机构实行医养结合有利于国家优化、整合医养资源, 提升床位利用率,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更好地实现服务全社会的目标。(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201950)。

猜你喜欢

医养医疗机构老龄化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居家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场景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加快疏通医疗体制梗阻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将有行业信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