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文明:中国制造强国的最大痛点
2020-01-28李建斌
李建斌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多次强调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和讲话,吹响了我国向制造强国进军的号角,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贡献积极的力量。
制造强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品牌众多,二是创新能力强且形成创新体系,三是具有高度的制造文明。品牌众多表明产品在市场中的认可度高、市场竞争力强,体现了制造强国建设的广度;创新能力强大表明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和引领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先导性,体现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深度;具有高度的制造文明则表明整个国家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和行为自觉,体现了制造强国建设的高度。
这三个因素从三个方面构成完整体系:创新能力着眼于技术方面,重在提升物质上的支撑;品牌塑造着眼于社会方面,重在提升精神上的品位;制造文明着眼于文化方面,重在提升道德上的培养。
打造知名制造业品牌是
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我们国家位居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公司和产业集群,这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终极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我们所说的品牌包括两部分,即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就是在市场的不断竞争中,逐步形成的公司商誉,这种商誉主要来自于消费者的充分认可与信赖,比如,同仁堂就是企业品牌,这种企业品牌就是口碑,就是信任。产品品牌就是产品本身在市场对比中最有竞争力,最受客户喜欢,比如海尔洗衣机、格力空调就是产品品牌,这种产品品牌就是品质、可靠、安全、环保。拥有知名制造业品牌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要条件。制造强国必须拥有许许多多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小到螺丝,大到飞机,品牌是衡量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当我们谈及工程机械、日用品、电子设备甚至是螺丝时,自然会将美国、德国、日本的知名企业和产品作为对比和参考,这就体现了品牌的力量。
我们国家近几年也越来越注重品牌的培育,无论是“中国品牌日”的设立,还是国家品牌战略的实施,都说明品牌培育已成为国家行为。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如何培育品牌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产品品质和企业文化两方面着手,这是培育制造业品牌的基础。
品质是产品的灵魂,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品牌可能会消亡,但品质则會形成长久的影响力。著名的赵州桥已经屹立1000多年,尽管建造桥梁的团队早已消失,但赵州桥的品质一直被人传颂。同样地,在世界制造业序列中,像卡特彼勒、奔驰等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知名品牌,最根本的就是其产品具有最佳的品质,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品质感能够带给消费者一如既往的信赖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使消费者始终愿意使用该公司产品,并藉由使用该公司产品获得美好的体验,产生优越感。所以品质带来的是市场的信任和企业的自信。而让消费者成为品牌的拥趸者,不单单需要产品品质的优越性,公司还要进行价值理念的输出和共享,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发挥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准则、企业精神、发展理念、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展现了企业在处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追求和愿景。一个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无法凝聚企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无法带给消费者充分的信赖感,自然也无法获得市场和社会的尊重。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来阐述企业文化,通过雇员报告、环境报告、质量报告、慈善报告等内容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形象。创新能力是提升制造业综合实力的基础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前,各个国家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就无法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无法掌握制造业发展的命运。
创新是科技振兴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引领发展。凡是先进的新产品都是由创新而来的,凡是制造业强国都是通过创新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加速了制造业发展进程,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效率至上、精益求精的工业价值观得以普及;二是补强短板。凡是有短板的产品要么消亡,要么经过创新而焕发新生转为优势,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内生动力;同时,创新也是企业延续品牌的最好方式,创新力不足的企业无法获得持续竞争力,也就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市场的需求,品牌的忠诚度自然不断下降直至消解。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制造强国的基础要素。美国在新的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下开始创新,制造业的创新网络建设计划,已经建设了九个制造业研究院。德国产学研创新体系非常完善。英国的创新中心建设也非常成体系。因此,聚焦战略性资源,形成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我们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中国的掘进装备产业后来居上,成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究其原因就在于修好了“创新”这门功课,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后开展创新引领,先后研发出世界最大直径的矩形盾构、世界最小直径硬岩掘进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等一大批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产略性的产品,从而抢占了世界掘进机技术制高点,掌握了技术话语权。
工业革命所建立起的工业文明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力,而且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生产关系的变化,这种文明具有注重创新、劳动分工、规模化生产等突出特点;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又发挥“反哺”作用,反过来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制造强国建设中,我们的“软实力”也有待提升,必须培育与品牌和创新相匹配的制造文明,以此实现“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兼容。
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的缺失是中国制造的最大痛点。关于什么是制造文明,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定义。在我看来,制造文明是制造业的价值观,是制造者精神与内心至高无上的追求。制造文明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工业文明的典型特征,就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创造,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更加注重市场引领和创造需求。在建设制造强国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遵守制造文明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秩序规范,在制造业中深植创造精神、工匠精神和服务精神。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的制造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存在着原创设计不足、工业设计落后、迭代更新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缺乏哲学、美学和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缺乏对产品更优化的不断追求,归根到底,缺乏的是创造精神和人文情怀,本质上没有形成优秀的制造文明。制造业培育创造精神,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器为用”,也就是要在研发设计中体现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和对痛点的解决,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带来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深度融合,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和迭代升级,进而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创造。在这方面,智能手机制造走在了行业前列,用开发新的功能、改变原有样式、提升使用体验等措施让整个行业保持着快速的更新换代频率,吸引消费者为寻求更佳的体验而不断更换手机,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工匠精神作为政府工作報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最主要的特质在于精益求精和对品质的信仰,就是制造者表现出的认真与自我苛求,当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员工认可的价值追求,企业的质量建设将会由制度要求变为行为自觉,由此形成的高品质产品将会坚定地支撑起企业的品牌;当工匠精神成为国家制造业从业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制造业将更好、更快地完成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进而赋予“中国制造”崭新的国际形象。
在培育制造文明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倡导统一的价值追求,还需要明确基本的价值底线,进而形成一种信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尊重市场、尊重用户,更要尊重自己的产品,树立契约精神,最大限度保障客户权益、信守承诺及合约,这些都应当成为制造业共同的信仰。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公司属性,那么制造文明就是社会的属性,制造文明在空间上比企业文化更高。制造文明虽是抽象概念,但它应成为制造业发展自律和价值追求,也是制造业最伟大的精神产品。我们在技术上向制造强国追赶的时候,我国的制造业从业者应该共同打造和培养中国的制造文明。呼唤更多制造企业、企业家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并从企业制度、国家法制和社会倡导方面形成合力,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
制造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不但是技术、产品和形象的竞争,也是制造文明的竞争、国民道德的竞争,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需要我们更加尊重品质、敬畏市场,将创新、品牌和制造精神深入骨髓,将制造文明转化为一种民族信仰,我们才能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中挺立潮头!
在制造业播撒文明的种子,必将盛开魅力之花!
(作者: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章首发于《新经济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