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风帆走
2020-01-28宫西建礼
宫西建礼
1
需要预先说明的是,平时我并不怎么乐意跟她闲聊。
我本身不擅長找聊天的话题,也不愿意把有限的通信资源浪费在这种无益的事情上。虽然我很想让她不要频繁地找我搭话,但她的话匣子完全关不上,而我以前偏偏又主动找她聊过天,所以现在也不好意思叫她闭嘴。
今天,她又一如既往地通过数据链接的空闲频道向我发来了信息:“对了,艾托克①,你听说过‘蒲公英吗?”
过去,我们一共有三个人。最前面的是诺秋②,中间的是蕾拉③,而我在最后面。
三个人之间互相保持着十亿千米即六十光分的相对距离,排成直线队列在太空中航行。前面两位是女性,我这个男性则在后面追赶。
当然,性别本身跟队列没有关系。男女之别不过是人类还保持着人类外形的时代所残留下来的概念,只是每个人诞生于世时被强制贴上的一个标签罢了,性别上的不同并不会带来外表或能力上的差异。
比如,在航行的过程中,我这个男性始终一本正经、少言寡语,而蕾拉与诺秋两位女性则一直兴致高昂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种差异大概也不是来源于性别。
不过,在已知的多个文化圈里都存在类似于“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如果像诺秋和蕾拉这样的女性凑齐了三个,那场面估计就没法儿收拾了。她们两个总是不间断地进行着重要度极低的信息交换,交换的内容包括宇宙的森罗万象。另外,她们时不时会发些对我的牢骚,因为我不愿陪她们聊天;偶尔还会愤怒地咒骂几句人类的天敌“解体者”;又或者会讨论一些凭我们的大脑难以解读的暗号。总之,她们什么都聊。
暗号是她们的聊天内容里为数不多算是有价值的东西。在数学领域我的确不如她们,这让我很懊恼。不过,她们构思暗号仅仅是不想让我偷听到她们私下交谈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在人类积累至今的知识上附加有意义的信息。
在尝试了无数次之后,暗号终于正式投入使用,她们的对话在我耳中变成了无意义的杂音。我并没有幼稚地去尝试破解,因为我知道,她们聊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值得花大力气破解出来。
就像这样,男人沉默着,女人欢闹着,继续着这趟旅程。
然而在七百年前,这样的关系出现了裂缝——诺秋死了。
我们因为没有事先预见到事故的发生而非常自责,于是在脑海里整理了几千遍事故发生时的状况。可是到最后我们发现,这起事故的责任不应当归到诺秋以外的任何人头上——是她自己运气太差。
事故发生时,我们正在银河系核球①深处以3.5%光速的速度在恒星之间航行。
不用说,这一区域的星际物质②密度相当之大,而与星际物质发生撞击则可能会引发致命性事故。其实说是密度大,也不过是每立方厘米几个原子的程度,是无限接近于真空的环境。几个原子通常包括氢原子、氦原子、硅原子、铁原子等等,都是某颗星球在遥远的过去释放出来的东西。这一类原子并不会造成什么威胁,星际尘埃防护盾能挡下比它们大得多的微米级沙粒并减小其冲击。真正危险的是厘米级的“石块”,但在恒星际宇宙航行时与其发生碰撞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来说,即使没有应对手段也不会出什么问题。除非司掌交通安全的神讨厌你到极点,否则通常是不会在与星际物质的碰撞中受伤的。
然而,诺秋还是死了。
撞上她的是一块大约五十五克的陨石。陨石从我们前进方向的正面以每秒一万千米的速度飞来,才刚刚被我们探测到就直接撞上了诺秋的防护盾,那一瞬间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将她的身体击得粉碎。
根据推测,她的大脑——包括正、副和备用的总共六十四个——在冲撞发生的瞬间就蒸发了,她甚至连意识到自己任务失败的时间都没有,这也算是些许的安慰了。如果终究难逃一死,谁都不想在恐惧之中死去。恐惧这种东西,本来就只对有生命的物体才有意义。
诺秋的死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过蕾拉应该比我更难受。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没有表露自己的痛苦,但是即使隔着十亿千米的距离,我也能感受到她正独自忍受着失去好友的悲伤。
我这个人寡言少语又生性冷淡——说起来我现在这个状态本来就是“无血无泪”的——但我还没有冷漠到放着身处痛苦之中的同伴不管的程度。我希望能为蕾拉做些什么。最后,我想到了一个最合适的点子,并决定付诸实践。
我要代替诺秋与蕾拉聊天,也就是说,与她进行一些与任务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的信息交换。但是,对话刚开始没一会儿,我就意识到我太天真了——蕾拉完全是为了聊天而聊天,如果不制止她,她能一直说到宇宙最后一个质子消失。
然后,七百年过去了。
现在我稍微有些怀疑,当初做的这个决定是不是错了。
“——蒲公英是曾经生长在地球上的一种陆生植物,是典型的莲座状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西洋蒲公英为例,这种蒲公英叶片细长,而且叶缘带有羽状或锯齿状裂口。叶片在靠近地面的位置呈放射状展开,向四周扩散。通常,西洋蒲公英的茎会从莲座叶的中央部分朝着与地面垂直的方向生长,然后在顶端结出黄色的舌状花或果实。”
我依据她所说的内容,朝着体内的数据库释放了检索机器人,然后发现了包含菊科蒲公英属数百种基因编码的生物学数据。从正上方俯视时看到的放射状莲座叶呈点对称的几何形状,看起来很漂亮。我想,这种外形与海螺上的螺纹或者DNA的双螺旋大约有共通之处。
接着,影像中出现了一个圆圆的、白白的、轻飘飘的物体。
“那就是蒲公英果实的集合体,绒球。”她说,“单个果实是长椭圆形的瘦果,长约四毫米,宽约一毫米。瘦果的一端会长出大约十毫米的冠毛柄,柄尖又生长出数百根放射状棉毛。听说以前的人类非常贪吃,所以就把干燥萎缩后的瘦果当成了种子。其实真正的种子藏在瘦果的果皮里面。虽然有个体差异,不过一个绒球里通常有一百到三百个瘦果。”
和平时相比,现在她说的这些内容已经算是言之有物了。至少看起来我不用再像之前某次那样——那一次她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在圆周率小数点后多少百万亿零多少千亿位数的地方,同一个数字连续出现了十一次——绞尽脑汁想该怎么回复她。
“蒲公英的果实是大自然发明的最伟大的飞行装置。大气在水平方向流动——也就是刮风——的时候,果实就会离开花托飞散到空中,乘着风开始一场大冒险。它们的飞行距离平均达到数十米,如果碰到上升气流,种子就能被带到数百米以外。你说——”她轻声接着说道,“我们不就像蒲公英一样吗?”
我差点没忍住笑出声。竟然将我们比作地球上的植物,这也算是很体现她的性格了。蕾拉这人有时就是会说些奇怪的话。
“但是从事农业的人并不喜欢蒲公英。因为蒲公英的生命力极强,只要根还剩一小块,就算被踩扁、撕碎,它都能重新生长出来,然后将自己的棉毛散播出去。在以食用、饮用、药用的方式摄取蒲公英的文化消失之后,已经对多种农药产生抗药性的蒲公英就彻底成了破坏农田的杂草。活下去,不要死——这本来就是生命的目的,但因为做得过于极端,反而招来了厌恶。感觉它们有点可怜。”
在相隔十亿千米的状况下,我们的对话其实已经类似书信交流了。
“当知道地球即将消失的时候,人类将已知所有生物的基因信息刻在石英玻璃板上,然后与复活裝置一同放入了无人恒星船之中。因为存储装置的容量有限,没办法把所有生物的信息都带上,但人类还是选择把西洋蒲公英带上了这趟旅途。这种植物虽然很烦人,但毕竟与人类共存已久。亲眼看到落在道路缝隙中的蒲公英种子在努力生长之后,人类也不忍心把这个物种就这么抛弃在太阳系了。赌上地球生命未来的星际航行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成功,飞船好不容易抵达了目标系外行星。然后启动复活装置,利用基因数据使生物复活——”
她沉默了半毫秒。
“菊科蒲公英属的植物没能再活过来。准确地说,是复活的个体并没有强韧到足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它们失去了生命力,只能在实验室的无菌环境中开出小小的花,偶尔才能结出一些生殖能力低下的果实。即使把这样的个体放回自然界,它们也会立刻发黄枯萎。很明显,有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被遗忘在了地球上。”
我猜想,恐怕原本是有某种共生细菌的。共生细菌会制造一些宿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然而人类却把它们给忘了。因星际航行而造成的共生生物遗失,使得包括人类在内的数万个物种蒙受了损害。虽然已经尝试了许多年,但直至今日也有不少物种没能成功复活。
我命令检索机器人显示西洋蒲公英的分布区域。图像显示,人类所涉足的百亿个恒星系中都已没有这种植物分布。
“所以,它们——它们的基因信息——就跟我们一起踏上了这趟旅程,希望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花朵能够在新世界的天空下再次绽放。艾托克,你活了这么久,怎么对自己数据库中的生物种类这么不了解?现在时间多的是,你偶尔还是登录进去看看嘛,也算是消磨一下旅途中的无聊时光了。”
失去地球和太阳系之后,人类不得不投身于星辰大海。而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更好地开拓新世界,各种形态的“人类”就被创造了出来。我们这些活到今天的人类,是一千六百三十年前在银河系核球纳尔科尔恒星系第七行星的静止轨道上建造的。
在这里,以离我最近的另一个人——蕾拉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身体构造。她的体重是十三万两千吨,体型接近于极半径比赤道半径更长的偏长椭圆体,赤道半径为三十米,极半径为八十五米。既然没有保留地球人的外形,曾经的地球人无比关心的胸围、腰围、臀围的数值也就无法计算出来。椭圆体上安装有各种星际航行所不可或缺的装置,乍看之下它们的排列毫无规律,但实际上都被安排在了最合理的位置。最大的一个装置是安装在正前方的星际尘埃防护盾——一个半径三十米、厚二十米的轻金属合金制圆盘。
推进系统为两级式,第一级和第二级的推进原理完全不同。
一级推进由核聚变推进装置完成。它的比冲为五万秒,质量达二亿八千万吨,几乎相当于一颗小行星。它以激光加热压缩重氢和氦-3的燃料棒,引起核聚变反应并生成高温带电粒子。之后由设置在燃烧室内的五层超导线圈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其从喷口射出,以此产生推进力。
核聚变推进装置让我们加速到了光速的3.5%,但现在所有的燃料都已经消耗净尽,推进装置也被我们丢弃到了宇宙空间中。与携带推进装置的时候比,我们的身体显得轻盈了不少。
然而,火箭推进有两个弱点:一是一旦推进剂耗尽,就彻底失去动力来源;二是其最高速度远远不及光速。即使是最高效的核聚变推进装置,也要耗费40质量的燃料才能使1质量的物质达到2%光速,如果要使1质量的物质达到将近4%光速,则需要耗费1600质量的燃料。然而,速度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依靠这种缓慢的速度,要达到目的地不知道得花费几百万、几千万年。因此,我们就需要用到第二级推进装置——磁能帆。
在地球文明的黎明时期,人类作为陆地生物,造出了可以在湖、河、海中航行的交通工具“水上船”,并在想方设法提高其性能的过程中发明了“帆”。帆是由植物纤维等材料制成的柔软薄片,能够借用空气的流动为船提供动力。装有帆的水上船比桨船更快,能把人或者物资运到更远的地方,人类的活动范围由此开始急速扩大。
磁能帆也是帆的一种,它的工作原理与植物纤维制成的帆相似——虽然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两种帆问世的时间前后相隔不到五千年。
最开始,磁能帆是作为太阳系内无人飞船的辅助推进装置开发出来的。以太阳为代表的众多恒星每秒钟会向宇宙空间释放数百万吨的物质,这种现象被称作“太阳风”或“恒星风”。太阳释放出的物质主要成分为氢或氦的原子核——同时也是带电粒子。在恒星圈内的太阳风粒子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数个,温度达数万至数十万摄氏度,它们以每秒数百至一千千米的速度在太阳系中运动。
如今的磁能帆,基本推进原理与发明之初没有什么区别。首先用超导线缆——越长、越细、越轻就越好——制成圆环,然后使其漂浮在带电粒子流中。这种圆环就相当于支撑磁能帆的帆桁或帆脚。
圆环通电的瞬间,它又变成了单层线圈,在周围形成磁场,从飞来的带电粒子中获取动能。也就是说,磁能帆是利用带电粒子流形成的“风”来产生推进力。如此一来,不使用一滴燃料,也能完成加速和减速。
然而,磁能帆也绝非完美无缺。正如帆船无法在无风的时候航行,如果周围没有带电粒子流的话,磁能帆飞船也会失去推进力。另外,恒星风只存在于恒星周边一百几十亿千米半径内,所以磁能帆飞船几乎只能运用于恒星圈内部。
明知有这些限制,我们仍然采用了磁能帆作为推进装置,在恒星圈之外航行。不过,这趟旅程的目的地并不是某个恒星。
2
在X射线天文学①的初创期,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探测到天球上被区分为“人马座”的区域中有数个强X射线发生源,他们将其中一个标记为“人马座A*”。在继续观测的过程中,天文学家们终于搞清楚了这个“人马座A*”是什么——它是一个位于银河系中心、距离地球三万四千光年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在太阳的四百万倍以上,引力半径超过一千二百万千米。
黑洞是由“质量、角动量、电荷三个物理量定义的、密度无限大、表面引力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进入其引力半径的物质和电磁波再也无法逃脱,因此无法用光学手段直接观测。天文学家们是通过解析人马座A*周边恒星的开普勒运动和黑洞独有的吸积盘所发出的电磁波,间接观测到这个黑洞的。
当人类的足迹尚未踏出太阳系的时候,他们对于人马座A*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因为它不但距离过于遥远,而且还有银河系核球的高密度星际气体及星际尘埃隔在它与人类世界之间,阻挡电磁波透过,因此光学观测极为困难。
但是,原因还不仅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内,地球人对于无法直接对人类社会带来贡献的学科都不太关心,在这些领域进行资源投资时并不积极。他们觉得,为了观测遥远的宇宙深处而花费巨大成本发射太空望远镜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不应当用纳税人的钱为学者们的个人爱好买单。从结果上来说,他们的这种看法并不妥当。
没人想到,竟有一天,这个三万四千光年以外的天体会左右人类的命运。
“三十分钟前发生了伽马射线暴,我已经开始检查机体损伤程度,同时继续保持前进。艾托克,你那边没事吧?”
当然没事。听到蕾拉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
“伽马射线放射持续了一千二百六十五秒,强度在第二百六十七秒和第三百六十二秒达到峰值。总共观测到有一百二十秒间的射线强度超过了安全范围。这么大规模的伽马射线暴已经八十天没遇到过了,幸亏没有对我们造成什么损伤。”
我接入“眼睛”,对那个发出射线暴的天体——人马座A*进行了观察。一千八百万年前,地球人还在三万四千光年以外的远方眺望着银河的核心,而现在,我们离它已经只有四百九十二光年。
“恒星际宇宙”这个词总是让人想起一个漆黑、冰冷、空虚的世界。这种想法基本没有错,不过在银河系的核球内部有许多恒星挤在一起,密度非常高。整个空间被各种各样的恒星填满,亮得简直就像是宇宙本身在发光。在这里,想要找到黑暗的地方反而很难。
不过,无数繁星发出的光芒最后却被一个天体所遮盖。地球人称作人马座A*的这个黑洞发出灼烧般的白光,宛如一颗从数个天文距离以外近距离观察到的恒星。电波、红外线、紫外线、伽马射线、可见光——在多个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内,它都是整个天空中最亮的天体。
在银河系中心存在着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分子云——“等离子环状云”,其形状经常被比喻为地球人曾经吃过的一种甜点心。它的内径达八百亿千米,外径达十万亿千米——算得上是银河系最大的甜甜圈了。我们现在就处在环状云回转轴的延长线上,从五百光年以外的地方观察它。
而人马座A*这个相当于四百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就坐镇于等离子环状云的中心部位,试图吞噬掉从环状云中释放出的气体。
然而,来自环状云中的气体对于黑洞保持着不小的角动量,黑洞要想吞噬掉它们,就必须消除其角动量,降低其公转轨道,把它们引入黑洞的引力半径之内。
所以,就需要有“仆人”来把食物送到无法移动的黑洞嘴边。这个“仆人”,就是吸积盘。
吸积盘是半径百亿千米的碟状分子云,在超大质量黑洞的周围以极快速度进行着差异旋转。环状云释放出来的气体一被吸积盘捕捉到,立刻就会被其本身的黏性所产生的摩擦热等能量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至一亿摄氏度。这是因为气体所保有的势能被转换为了热能。
气体在失去角动量的同时,逐渐被吸向黑洞引力半径内,最终落入引力的深渊,消失无踪。因此,吸积盘会向四面八方放射出温度极高且遍布各个波长的电磁波。人马座A*发出的光几乎都是来自吸积盘,而这些光就是即将消失的气体所发出的临终悲鸣。
吸积盘会不断吸收质量极大的天体,当其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会像刚才那样,发生被称作伽马射线暴的爆发现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有害电磁波的量会急剧增加,所以大规模的射线暴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
不过,即使将这番长篇大论解释给刚发现人马座A*的天文学家们听,他们大概也会一头雾水。毕竟,他们所观测到的银河核与我们亲眼所见的银河核看起来完全不一样。
地球人在调查河外星系时,发现有的星系核比较活跃,而另有一部分却并非如此。前者为超大质量黑洞吸收了大量物质后放射出极为强力的电磁波,由此形成的“高光度活动星系核”;后者则是超大质量黑洞吸收了少量物质后放射出微弱电磁波,由此形成的“低光度活动星系核”。
地球人把人马座A*分类为后者。在当时,这一结论并没有错。
银河系核球内部的星际物质在恒星形成时被消耗净尽,黑洞并没有什么东西可吞噬。不仅如此,这里也没有高光度活动星系核心所独有的等离子环状云,吸积盘的形成也并非常态。
人马座A*是典型的低光度活动星系核——至少,在一千八百万年前是。
自我诊断程序判断伽马射线暴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之后,身体的控制模式又切换到了平时的状态。几分钟后,蕾拉瞅准机会,又找我搭话了。
“現在你应该能空出一两个大脑来,陪我聊一聊吧?”
啊,又来了——我有一种想叹气的感觉。每次遇到大的射线暴,她总要像这样找我搭话。
“你肯定在想‘她又要提那件事了,对不对?”她说。
好吧,的确被她说中了。
“但是我今天的想法又不一样,你肯定会有兴趣的。”
那是八百万年前发生的一件事。黄矮星尼诺米亚斯第三行星上某个著名天文学家突然有了一个震撼人类世界的发现。
银河系的各个星球都围绕着银河核公转,比如恒星尼诺米亚斯就有着与太阳相似的公转轨道。这颗恒星以每秒六百千米的速度在平均半径三万四千光年的椭圆轨道上以逆时针方向飞速运行,约每两亿年绕银河核一周。据推算,尼诺米亚斯诞生于二十四亿五千万年前,那么它就应该已经围绕银河系公转了大约十二圈。如果用比喻的说法,尼诺米亚斯当时就算是十二岁了。
然而,它却无法迎来十三岁的生日了。尼诺米亚斯的移动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具体地说,在过去的十万年间,它每秒的轨道运行速度降低了二百米,平均每年降低两毫米。很明显,这颗恒星拥有的巨大动量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
两个天体擦身而过的时候,两者的相对速度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尼诺米亚斯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另外,一直在测定自行运动数据的其周边的恒星以及银河系中众多的星球也同样发生了减速现象。虽然用常识无法解释,但恒星的确出现了异常减速现象。而且,这一现象持续至今。
银河系中的四千亿颗恒星全都开始逐渐丧失机械能,并沿着巨大的螺旋状轨道朝着银河核移动。
在银河系核球,恒星的密度远远大于周边,而星际物质对于恒星放射出的电磁波的辐射阻抗,将它们推入了银河核的黑洞之中。此时,被吸入黑洞的星际物质的质量已经比八百万年前增加了好几倍。于是,一个小型的等离子环状云得以形成,人马座A*由此变成了一个高光度活动星系核。
即使不知道原因,结果也显而易见——如果“机械能的消失”再继续下去,银河系中的所有恒星都会在一亿数千万年后被黑洞吞噬,依附于恒星的生命也会消失殆尽,连粒子的一块碎片都不剩。
届时,整个银河系都将化作一个黑洞。
人类自诩银河系的统治者,然而他们的历史只有不到一千八百万年。即使最坏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末日的到来也远在一亿数千万年之后,根本没必要去担心。
然而,人类的灭绝会比银河的终结早好几千万年。今后,随着恒星逐渐被银河核吸引,黑洞所吞噬物质的质量也会慢慢增加,很快,规模巨大的射线暴——大到超新星爆炸都显得不值一提——就会频繁发生。有害射线会充斥整个银河系,不适合生命存在的区域将在一千万年后占据银河系的两成,二千万年后达到六成,三千万年后则达到九成。
“当预测到这个可怕的末日时,人类构想出了一个名为‘解体者的概念。他们认为,机械能的消失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有什么人在背后操控。我自己也觉得那不像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河外星系的恒星观测了八百万年都没发现异常,只有银河系和它的卫星星系里的恒星才出现了这种现象。”
虽然已经探索了数百万年,人类还是没能找到解体者出没的痕迹,更别说它的真身了。让质量极大的天体减速的原理为何,仍然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解体者是某种高维生命体。在定义空间位置坐标时,人类无法认知到除长、宽、高和时间以外的要素,也就是说如果解体者存在于五维以上的高维度,人类就无法认知到它。解体者是在更高维的空间俯视并干涉着四维世界。
另有人认为,解体者可能是由镜像物质——基本粒子对称性发生了反转的通常物质的镜像版——所构成的生命体。通常物质与通常物质、镜像物质与镜像物质之间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但通常物质与镜像物质之间只有小到可以无视的引力相互作用。通常世界里的生物看不见也摸不到镜像世界里的生物,自然,人类也就发现不了解体者。
还有一部分人的观点就很极端了,但这种观点在整个银河系广泛传播,如果不一并列举出来就显得不太公平——这些人认为,解体者是管理整个宇宙的绝对高等智慧。说白了,就是“神”。
“到头来,我们还是对解体者一无所知,无论是它的真身、手段还是目的。而且,这件事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想太多了,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解体者。”
如果假定解体者的确存在——
那么它的目的可能是偷走恒星的机械能,也可能是合成一个相当于数千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又或者,它就是想要拆解掉整个银河系。可能性多如繁星,而没有一颗星星能给人类指出正确的方向。
唯一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解体者并没有把人类放在眼里。银河系作为一个直径十万光年的巨大星云,其中包含了四千亿个恒星、数万亿个行星,以及无数的生命。然而,解体者却毫不留情地要把这一切破坏净尽。
这实在太可怕了。
人类自诞生以来便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破坏活动。比如为了开垦农田而烧毁原始森林,比如用核裂变炸弹将整座山夷为平地,比如将某行星附近的小行星开发成面目全非的资源开采基地,又比如将起源于地球的外来入侵物种送入拥有原生生态系统的星球。纵观整个种族的历史,人类一直都是实施破坏的一方,当然不习惯扮演被破坏的角色。在毫无限制的进步与繁荣之后,人类终于亲身体会到猿人们的那种惧怕被四处徘徊的猛兽袭击的心情了。
“艾托克,你听了我的想法别生气啊。最近我开始觉得,解体者的出现其实是一件好事。”
解体者是破坏银河系、压迫人类的暴君,肯定它的出现,不就相当于否定人类自身了吗?正是因为解体者将人类逼到了灭绝的深渊,我、蕾拉和诺秋才不得不踏上这场结局未知的旅途。所以,蕾拉说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最初的恒星船成功完成了数万光年的旅程之后,人类就陷入了无法抑制的疯狂狀态。他们欣喜不已,认为人类的科技已经足以征服星辰大海。”
可是,能够跨越星海的只是人类的基因信息,而不是人类的肉体。这个宇宙仍然不允许有机生命体进行星际航行。
“自那之后,不知是因为尝到了征服宇宙的甜头,还是想忘却失去太阳系的悲哀,人类明明没有濒临危机,却仍然向各个星系不断地派出恒星船,以指数级的速度扩大自身的领地。一千万年里,人类的足迹就踏遍了银河系的各个角落。”
天上的银河存在于无限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人类永远无法到达——
在某个久远的时代,人类曾经有这样的想法。然而现在,人类已经将整个银河系握在了手中,而且从地质学角度来看,花的时间也极短。
然而人类的扩张欲望却没有见好就收。就在他们计划继续向将银河系的若干卫星星系扩大领地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原本生存的世界竟然已经被破坏了。
“解体者让人类明白了,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宇宙的统治者,面对隐藏于宇宙深渊中的某种存在,人类简直就渺小如蝼蚁。人类的野心受到了巨大打击,轻慢和高傲催生出的畸形自我认知也被瞬间粉碎。我想,人类其实是又回到了一张白纸的状态,得到了一个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的机会。”
然后,我和她就诞生了。
我们的目的不是把人类捧上宇宙盟主的宝座,而是从逐渐毁灭的银河系中抢救出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很清楚,人类并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种崇高而特殊的生物。实际上就在不久以前,这个种族还在解体者的暴行之下无力地挣扎,濒临灭绝的边缘。用个比喻的说法,我们人类不过是在银河系里蔓延传播的病原体罢了。但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们的这场旅行结束之时,人类应该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进步。至少,我愿意这么想……”
3
“六百九十毫秒前,我通过数据链接的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频道接收到了你的带电粒子检测器的观测数据。运用十六种方法对数据进行解析、验证后,我得出了以下结论——”蕾拉稍微停顿了一下,“你的预测是对的,我们碰上‘风了!”
蕾拉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兴奋到大脑几乎都要数据溢出了。我虽然不会有她那么露骨的情感表现,但也同样感到喜悦不已。
踏上旅途一千六百多年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你接收到这条信息的时候,我应该在展开磁能帆。你也尽快把磁能帆展开吧,风说停就停,我们得抓住机会。”
那是当然。不用等她提醒,我早都开始准备展开磁能帆了。
我们乘着银河的风在星海中漂流。
刚才我们观测到了由银河系中心朝银河系外侧流动的稀薄气体。这种充满了恒星际宇宙、在银河系中漂流穿梭的物质被我们称作“银河风”。构成银河风的气体温度极高,且与恒星风一样包含带电粒子。只要让磁能帆与其接触就能产生推进力——在理论上是这样。
磁能帆开始进行初步展开。实施展开作业的是全自动机械虫,它们的身躯呈直径两米的卵形,身上“生长”着六至十二条昆虫腿一样的机械臂。
一百四十五只携带着超导线缆的机械虫在以我为中心的数百万立方千米的空间中散开,接着开始搭建一个直径一千千米的圆环。
线缆的直径仅比地球人的头发丝稍粗。其开发者曾自信满满地宣称:“这种线缆是人类的材料科学所能达到的极致,它的纤细度、强度、耐久性、超导性都很理想。”细到这种程度的线却不会轻易断掉,甚至还能承受得住我们自身和我们所运输的物体的重量,实在是让人吃惊。
我很担心这些机械虫会出什么岔子把线弄断,但它们一直在安安静静、一丝不苟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三十五个小时后,磁能帆的骨架顺利组装完成。它在银河系核球的群星照耀下发出银色的光辉,宛如一根根蜘蛛丝将我与宇宙联结为一体。
啟动试验即将开始——
首先,我启动磁能帆,尝试了各种会用到它的操作。我与蕾拉相互发送了定位信号,测算彼此之间相对位置的微小变化。如果能够监测到相对位置的变化,就证明银河风已经被转化为了推进力。
我依据既定的程序开始逐渐加强磁能帆的磁场。线缆在由自身形成的磁场之中延展到了极限,勉强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紧接着,带电粒子检测器捕捉到了电离氢密度的变动。电离氢的浓度在短暂上升之后开始急速下降,现在已经降到了磁能帆测试前的三分之一。这证明银河风在与磁能帆的磁场产生相互干涉。不过,除了超导线缆的张力计和带电粒子检测器的数值以外,没有其他参数能显示磁能帆对“风”的捕捉情况。另外“风”的密度极低,除非厚度达到几光年,否则无法直接观测到。这趟旅程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这不可见的帆与不可见的风。如果帆没有正常工作的话……
时间的流速仿佛变慢了一般,我心中的不安逐渐膨胀。
“测量定位信标的多普勒频移①!”沉重的空气被蕾拉的声音打破了。
“与理论预测值的误差不到1%!”
磁能帆表现出了与模拟运行时同样的推进性能。
试验中启用了最大输出功率的5%,获得了一百N左右的推力——这个大小的推力大致能在1G环境下朝着与重力相反的方向将十千克质量的物体提起。
但是我的体重达到了十三万两千吨,启动磁能帆三个小时产生的速度变化仅仅为秒速八毫米。简直就像蚂蚁试图拉动一头大象一样。不过,投入更多电力,同时调整磁场与“风”之间的角度,捕捉到速度更快、带电粒子密度更大的“风”的话,磁能帆的推进力应该会大幅上升。
我怀着喜悦不已的心情开始处理后续的工作。首先确认磁能帆的确可以接触到银河风;接着测定银河风的风向、风速、密度,以及磁场的大小与强度、磁场与银河风的相对角度等变量对磁能帆的影响,蓄积各种基础数据。
与恒星风相比,银河风的风速要快得多,温度也要高不少。以前没有人在航行时利用过银河风,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尝试在银河风之中操纵磁能帆,想出一种高效的操舵方法。我们总结出来的知识将会被发送到纳尔科尔恒星系,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越朝喷流的深处前进,银河风的密度就越大,速度也越快。在喷流最深处启动磁能帆的话,我们每天都可以获得每秒四百米的增速。
银河风的密度与它跟银河核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不过,只要磁能帆持续工作,大约三千五百年后我们就能达到50%光速。
一种满足感从心底涌出。虽然我知道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完长长旅途的0.01%,但我们已经成功在银河系中扬起了帆,并且证明了星系喷流将是人类逃离银河系的一条生路。作为试验机体,我们已经取得了足够大的成果。而且,我和蕾拉身上还没有出现任何故障,自我修复机能也在正常运作。说不定——
就在此时,一阵情感波动毫无预兆地从我体内流过。是类似于战栗或者恐慌的东西。我的一个大脑在大声呼叫:
——刚才有什么东西穿过了我的身体!
现在我碰上了难以置信的状况。
我的感觉器官会对广域波长的电磁波、电子和电离氢等数个种类的带电粒子以及磁场等物理物质和现象产生反应。然而我确认了一系列记录,却没有发现什么表明状况异常的数据。也就是说,发出消息的那个大脑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就判断眼下发生了异常状况。难道是大脑出了故障?这倒的确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说不定是星系喷流中的高能带电粒子造成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断裂。我解除了这个大脑的工作状态,然后命令纳米机械修理员对其进行检查维护。
最终,纳米机械修理员发现了二十五处神经回路断裂以及四处神经回路结构异常,并分别对这些地方进行了修复。但是,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大脑的错误运行是这些神经回路的异常导致的。
我的自我和精神诞生于数百万億的神经回路中,而现在,它们似乎正被某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捏在手中玩赏。这只手如幽灵一般穿透我身体的几层防护,触摸到我的中枢,然后又迅速消失不见,就像它出现时一样突然。但是,我仍然心有余悸。
我想睁开眼看清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然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快我就不得不停止搜索。什么都没发现让我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我的心中此刻抱着某种可怕的疑虑。
——莫非,在这片宇宙中潜藏着一个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幽灵”,正在默默地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
要是在平时,我只会把这种想法当作根本不值得浪费计算资源去处理的妄想,并且立刻将其删除。然而现在,我却无法把它当成一种单纯的妄想,像个小孩一样怕得瑟瑟发抖。我开始了无意义的抱怨——为什么在这种时候偏偏听不到蕾拉的声音?
以前,蕾拉曾经跟我聊过“蒲公英”。
——我们不就像蒲公英一样吗?
那次聊天之后已经过了几十年,现在我感觉自己能稍稍明白她那时到底想说什么。蒲公英在何处发芽,就在何处过完自己的一生,所以当它们需要扩张分布范围的时候就需要借助白色棉毛将种子带向远方。而我们也像蒲公英一样,正在借着“风”飞向另一个银河。在有必要的时候,人类会借鉴自然界的前辈们的生存方式。类似的情况在以前也发生过。
在G型主序星的成长阶段,其辐射层和对流层会发生剧烈的电磁扭曲现象。地球史末期,人类发现太阳上已经开始积蓄这种扭曲。如果这些被扭曲的能量释放出来,一场史上最强烈的太阳耀斑爆发将把整个太阳系化为灰烬。而且,太阳当时明显已经出现了爆发的征兆。
于是,地球人制订了一个让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逃离太阳系的计划。
当时人类的宇宙航行技术非常落后,原子能推进都尚且没有进入实际应用领域,更别说核聚变推进了。就连木星这些系内天体的探查,几次里也总会失败一次。然而,人类还是达成了恒星际飞行这个看似不可能达成的任务。他们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某种海水鱼一次产卵可产出数亿枚卵,某种陆生植物一次播种可散出数百粒种子。然而,一枚卵、一粒种子最终发育为成鱼、成株的概率仅有数亿分之一、数百分之一。
这实在是太残酷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大自然多么残酷,只要将试错的次数增加到极限,总会有某些个体成为幸运儿。地球上的生命很擅长在一连串偶然之中寻找到必然。
面临灭绝危机之时,地球人决定采用与低等生物同样的繁殖策略。
最受欢迎的恒星船只有一辆四座轿车大小。在它狭窄的搭载区域内,堆满了地球生物基因信息的记录设备与复活装置,以及减速用推进剂等物资。建设在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卫星上的前线基地开始大量生产恒星船,并用数千台质量加速器将船发射到某个星系附近的轨道上。恒星船的初始速度仅有秒速三十千米,穿越一光年的距离需要花费一万年左右。
地球人没有等来第三个千禧年。太阳化为一颗新星,地球熔解在了强烈的辐射热能之中。不过此时已经有数以千万计的恒星船离开故土,踏上了寻找新天地的旅程。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说明之前那种以数量取胜的繁殖战略在恒星际宇宙中的确是有效的。
然而,如果是在星系际宇宙中呢?同样有效吗?
人类认为是有效的,所以才有了我们。
星系与星系之间的黑暗中隐藏着人类难以想象的危险。但是只要将我们的这场计划进行到底,总有一天,总有某个人,会遇上数亿分之一、数万亿分之一、数亿亿分之一的奇迹,成功抵达一个新的星系。
但是,我们会不会是这“某个人”,就不好说了。
我们的生死,任务的成功与否,以及整个人类的存亡,都取决于这个宇宙的一念之间。比如诺秋,她跟我和蕾拉一样强烈地期望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然而却被陨石击中,早早地丧了命。宇宙空间过于广阔无垠,在它的面前,我们显得那么地渺小。
蒲公英的棉毛在踏上旅途的时候,是否也会感到不安呢?
4
“艾托克,你在听吗?”
蕾拉的声音自十亿千米以外的地方传来,由于星系喷流中的带电粒子干扰,还掺杂了一些杂音。要解读其中的信息,需要用到基于混沌理论的情报解析手段。
“这些信息发送到你那里的时候,你应该已经按照紧急状况应对指南上的指示,在九秒前就关闭了数据链接、停止了对通信系统的电源供给吧。按预定程序应该是这样。所以,如果你能听到我的声音,就说明你违反了规定,那你也没资格来指责我话多了。”
我感到心中一阵刺痛。本来在九点一七秒之前我就应该切断通信机的电源并把天线缩进收纳舱,然而我却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我的确没有资格去指责别人。然而,我之所以这样做是相信她必然会来找我搭话。
“……算了,反正你肯定是老老实实按照预定程序做了。”蕾拉调皮地说,“现在你一定已经切断数据链接,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吧?”
不,我在听——我很想大声叫出来,但还是克制住了。就算我回信,她也要一个小时以后才能接收到,而数据链接将会在信息发送到的同一时刻被切断。明知收不到我的回复,她也总不会一直等着。
“不过也无所谓了。如果你在听,我会很高兴;如果你没有听,那也没什么。我只不过是跟平常一样,想象你就在那里,然后跟你说说话。毕竟距离切断链接还有五十四分钟,这段时间什么也不做未免太浪费了。”
这我倒是同意。手上持有的资源就是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我并不喜欢跟蕾拉聊天。虽然不喜欢,但每隔几十年总有那么一次想听听她的声音——看来现在刚好就是这种时候。
“今天就聊一聊‘我们吧。”
正如太阳东升西落,又如地球每三百六十五天零六个小时绕太阳一圈,之前发生的那个现象实际上也是自远古以来就存在的、宇宙规律的一部分,只不过当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而已。
这件事发生在五年前,也就是我们进入星系喷流三十年之后。
围绕银河核附近公转的一颗B型主序星“S224”突然迁移到了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运行轨道,简直就像是一个球被踢了一脚。因为我们此前已经把银河核周边的天体全部做了记录,并且自以为能够准确预测它们在数万年时间范围内的运行情况,所以在观测到这颗恒星的奇怪运行方式的时候,我们都大吃一惊。
不过,看起来这个现象和解体者并没有关系。如果是“机械能消失”造成恒星轨道偏离,速度会非常慢,不经过上百、上千年根本观测不到恒星轨道的变化。然而,S224在半个月内就减慢了20%以上的速度,这个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于是我们猜想,在银河核之中还存在着一个未被发现的、不可见的引力源。在这个引力源与S224交错的时候,两者之间发生了机械能的交换,引力源速度提高,进入银河核的更高轨道;而S224速度降低,进入银河核的更低轨道。
蕾拉推测引力源是一个数百倍于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如果引力源是蕾拉所说的黑洞,它必然附有吸积盘,然而我们至今没有观测到这些吸积盘发出的电磁波。如果蕾拉的想法是对的,那就意味着自电波天文学创始至今,几百亿個天文学家都没有发现银河核里还有这么一个中等质量黑洞。这种事情真的有可能吗?
一方面,我则认为引力源可能是镜像物质构成的恒星——镜像恒星。有一种理论认为,在这个宇宙中充满了相互重叠的看不见的星系、恒星和行星。与S224擦肩而过的引力源会不会就是一个看不见的“太阳”?假如宇宙之中真的大量存在镜像物质,那么“解体者是属于镜像世界的生命体”这种说法就显得比较有合理性了。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蕾拉,结果被她狠狠反驳了一通。看样子是因为我否定了她的观点,所以她记仇了。“现在的物理学理论虽然认可镜像物质的存在,但这些物质是否多到足以构成星系或者恒星还没有定论。你的思维过于跳跃了。”
不过,很快我也没有再坚持自己的主张。因为这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已经没有闲心来扯这些了。
在计算出S224的新轨道并模拟出它此后的运行轨迹之后,我们惊讶得说不出话——要是知道自己可能会被远在五百光年外一颗星星的碎片撞死,估计谁都会是和我们一样的反应。
S224开始在新的轨道上运行,并且会在三年后通过超大质量黑洞的近星点。麻烦的是,在那个瞬间,S224会进入黑洞的洛希极限距离以内。
所谓洛希极限是指两个天体——比如行星或者恒星——互相受对方的引力影响时,其中一个天体在能够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接近另一个天体的极限距离。而S224将会进入那个距离以内——根据计算结果,它会被黑洞的引力撕成碎片。
黑洞平时的“食粮”主要是等离子环状云中掉落的尘埃和气体,至于吞噬恒星,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才会有那么一次。
银河系历史上最壮观的天体现象在两年零四个月前发生了。
恒星系中的太阳飞向黑洞之时,强大的潮汐力将会把它的身躯拉长,在近星点时它的形态会变得跟管道里的高温铁水差不多。之后,这颗星球的五脏六腑都会飘散于虚空之中。
一部分碎片会回到宇宙,其余的部分则会被黑洞吞噬。
黑洞一次性吸入大量物质后会放出极其强烈的伽马射线暴。这次的射线暴可怕得仿佛是打开了鬼门关一样。射线暴前后共持续了一百天左右,在S224通过近星点一个月后达到峰值。
我们用尽全力做好损管,设法扛住汹涌而来的伽马射线。虽然受到了若干损伤,总算是把命保住了。
然而,这仅仅是一场巨大灾难的序曲。
“艾托克,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谁?”蕾拉问我。
我是为超长距离宇宙飞行而生的人类。
“我记得你以前说过:‘我们是人类,我们代表银河系所有的人类朝着新世界进发。我曾经也以为我们仅仅是人类,但是最近我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现在觉得,我们不仅是人类,同时还是传播体。”
所谓传播体,是植物或菌类用于扩大自身分布范围的可移动器官。多数情况下,传播体就是种子或孢子本身,不过也有蒲公英的瘦果这种特例。
“如果是这样,我们穿越银河去向远方,到底是要散播什么呢?”
首先,是已知生物的遗传信息。我们的数据库里记录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二十四种生物,其中也包括人类自己以及人类创造出来的物种。遗传信息本身不过是数种碱基的排列组合,但我们还搭载有生物的复活装置,到了合适的时机就可以让这些生物重见天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称得上是“世界之种”。
其次,是人类至今为止积累下来的各种经验和知识。其中也包括科学——有了科学,就可以借助原子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对行星的大气进行改造,将冰冷的碱基排列变成活生生的生命。只要好好运用,科学就能够成为强有力的支撑,让种子更好地发芽、成长。新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无比美妙的地方。
不过,眼下出现了一个大麻烦。我们肩负着将种子平安无事护送到矮星系的重大使命,然而这一任务在几天之后還能不能继续下去都是个未知数。
我为自己的无能感到气愤不已。
据推定,S224被潮汐力撕碎后的半年间,从这颗恒星流入超大质量黑洞的物质总量为1.1×1027吨——是来自等离子环状云中的物质的一百倍以上。
如此异常的物质流入量不仅引发了伽马射线暴,还使得星系喷流变得更加活跃。流入物质总量中的2.1×1026吨没有落入引力井,而是被卷入吸积盘周围自然形成的粒子加速器,被加速到99%光速以上的速度,最后经由吸积盘的旋转轴被释放出来。
一团相当于数万个地球质量的剧烈运动中的气体,保持着几十万摄氏度的超高温,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急速移动,宛如烈火织成的巨浪在银河系中横扫而过。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种与生命和秩序完全相反的,毁灭性的自然现象。
现在,我们就处在这团气体的预测行进路线上,并且无处可逃。
从五年前开始,我就把磁能帆调到了最大功率,试图从星系喷流的射线中脱离出来。然而帆的推力非常微弱,即使运行了五年,所推进的距离在天文学上也没有多大意义。此刻恒星的残骸就在我们身后紧追不舍,几个小时后第一波就将到达我们的位置。
再怎么保守地看,眼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我们曾以为这种现象在一千年以内都不会遇到,所以就把可能会有高密度带电粒子流的地方——距离喷流源头五百光年的位置——选作了扬帆启航的起点。
然而,眼下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灾难。我们的身躯并不够坚固,根本无法顶住那种东西的袭击。
“我们的数据库里全是生物的遗传信息和积累下来的知识以及经验,但是我又想了想,我们搬运的,真的只有这两种东西吗……”
或许是逐渐接近的恒星残骸的影响,她发出的信息听起来断断续续的。
“有人说,生命的目的就是活下去,不要死。”
不错,对任何生命而言,无论是人、蒲公英、狗或是猫,甚至连渺小的细菌,只要能活下去,只要能不死,都是一件无比幸福,无比喜悦的事。
“这种说法或许没错,但是从‘活着这一事实派生出的幸福和喜悦可以有无数种。而且,能够活下来或许也是因为科学的庇护。然而人类却把‘活着视作理所当然,并且还试图追求更多的幸福。我并不觉得这样不好。如果每碰到一件事就不得不回味一下‘活着的幸福,那这个世界又和地狱有什么两样呢?我才不想创造这样一个世界。”
可是人类的理性并不能抑制住自身的欲望,他们以不可逆的方式破坏掉了众多的星球。殖民行星在短暂的繁荣之后即被榨干,最终被抛弃——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如果解体者不出现,银河系的寿命长短很可能取决于人类。
“但是,‘活着的幸福实际上是某种欲望得到满足时的感受,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就算奇迹真的发生,人类抵达了新的星系,如果还是这样毫无节制地去榨取那些星球,最终会怎样?宇宙并没有那么宽广,如果那个矮星系也被榨干了,人类将无处可逃。他们面临的将是缓慢但毫无悬念的灭亡。”
要想逃脱灭亡的结局,办法只有一个:抑制来自于生物本能的欲望,全力保证自身所生存环境内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让新世界得以维持下去。人类必须学会与世界和谐相处,而且是永远和谐相处。
“我希望新生的人类能够在不牺牲‘宝贵之物的前提下获得幸福。”蕾拉说,“你是不是觉得这不太可能?但是我觉得他们能够做到。”
信息还没有全部传过来,我就已经察觉到了她的意图。
“旅行开始之后,我眺望着满天繁星,聆听着背景噪声,和同伴聊天以确认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我们扬起磁能帆在星系喷流中航行,每天只要稍微提高一点速度就感到很满足。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开心。虽然有时也会悲伤痛苦,但更多的时候我都感到非常幸福——这绝不是牺牲了什么宝贵的东西换来的。”
这时,带电粒子检测器检测到电离氢的密度急剧上升,通信中断了三毫秒。无比珍贵的信息飘散在宇宙之中,再也寻不回来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蕾拉之后发过来的信息全部接收到,一句也不能遗漏。
“抵达某个星球之后,我们一定要把人类唤醒,然后告诉他们:‘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需要放弃所有的幸福,你们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工作之一,不是吗,艾托克……”
一阵噪音突然袭来,蕾拉的声音被覆盖了。通信电波的透明性最终也没能恢复,在这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我成了孤身一人。
一场孤独的战斗开始了。
5
B型恒星S224的残骸——大量的氢与氦、少量的氧、碳、氮,还有氖构成的带电粒子——变为了一团超高温、亚光速的流动气体,宛如烈火的巨浪向我们袭来。
经过五百光年的距离后,气体的密度有所降低,即使被残骸所吞没,我们的身体也不会熔解、蒸发。但问题在于,高能带电粒子是精密机械的天敌。如果整个身躯被气体包裹、暴露在凶猛的带电粒子的直接攻击之下,用于维持生命的设备将全部化为灰烬。
高能带电粒子的攻击至少会持续两百天,我们必须保证自己在危机过去之后仍然能够继续执行任务。挺过去就是胜利,挺不过去就完了——胜败的条件很明确,但现状对我们不太有利。
不过说实话,我们本来可以把形势变得对自身更有利,并不需要等待奇迹来拯救我们。只不过因为蕾拉固执己见,那个计划最终没能实施。
计划的构思来自那个令人怀念的太阳系。
在太阳系还存在的时候,有太阳风在系内穿梭。和太阳光不同,对人类而言太阳风是看不见的,但自远古以来它就一直保护着地球上生命的安全。
在太阳系外的恒星际宇宙中,有一种由高能带电粒子构成的银河宇宙射线,其中的各种粒子会对生物细胞的基因造成损伤,并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另一方面,太阳风粒子在以太阳为中心的半径数百亿千米的范围内展开了一个像茧一般的磁层,与银河宇宙射线中的粒子发生相互作用,阻止其侵入太阳系的宜居带。如果没有这层防线,地球上的生物又会是完全不同的一副模样。生命无法离开海洋登上陆地,人类也不会诞生。
當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检索机器人从体系化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就是数据库——的深处翻找出了一些看似有价值的信息。是地球史中的一个片段。
……于是,开发一种“性能凌驾于现有推进装置的新型推进装置”的计划就被紧急提上了日程。其中包括离子引擎、太阳能帆、等离子磁能帆。日本国的宇宙机构认为等离子磁能帆是一种适合用于探查太阳系边缘天体的推进装置,于是抢在各国之前开始了等离子磁能帆实证卫星的建造。公元二〇一七年,实证卫星被送入地球-金星转移轨道,结果证明等离子磁能帆的确可以利用磁膨胀现象从太阳风中获取推进力。由此,人类迎来了太阳系探查的新时代……
这是来自遥远过去的祖先的记录。
——可以使用推进剂的磁能帆飞船!
从地球人留下来的信息可以得知,宇宙开发初期的磁能帆船,由于材料工学上的制约只能搭载小型超导线圈。小型超导线圈只能产生小型磁层,而小型磁层只能提供极其微弱的推进力。于是,人类开始用尽手段寻找增强磁场的方法。
磁膨胀现象。
当带电粒子进入磁层内部后,磁层会像充了气的气球一样鼓起来。
最原始的磁能帆船搭载的超导线圈直径仅有数十厘米至数米。不过只要往其中注入氙离子,就可以将磁层扩大,从而捕捉更多的太阳风粒子。如果用这个方法,虽然实际上会用到推进剂,但哪怕只有小型线圈也能生成较强、较大的磁层。
现在我身上也搭载有磁能帆。如果能够将线圈直径调整到合适的数值并生成磁层,然后注入类似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那么应该也可以利用磁膨胀现象来对磁层进行强化。如果太阳的磁层能够阻挡危害生命的银河宇宙射线,线圈的磁层是否也能阻挡有害的高能带电粒子?
我立刻进行了模拟。
我将总共一万一千吨的资材——它们来自星际尘埃防护盾的外边缘、动态控制推进剂的一部分、三台动态控制器、一部分隔墙和五十六只机械虫——切割成碎屑,用微波使其蒸发,制造出模拟太阳风粒子,然后以每天五十吨的速度不间断地将其投入线圈的磁层中。不过,我身上的零件能够用来分解的只有这么多,如果再切割下去,任务就没法儿继续了。
模拟的结果不坏。按照乐观的设想,我们两个人都能活下来;按照悲观的设想,我们两个人都会死。
所谓悲观的设想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袭来的带电粒子流过强,每小时往磁层中注入两吨以上的模拟太阳风粒子仍然不够;二是一万一千吨粒子全部使用完之后,带电粒子流的冲击仍未结束。前一种情况可以通过增加粒子的投入量来解决,只不过资源会消费得更快;后一种情况可以通过减少粒子的投入量来解决,代价是磁层的遮蔽能力会降低。但是不管怎么说,碰到这种意料之外的灾难,还有可能活下来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我把模拟结果告诉了蕾拉,并且开始和她讨论两人各自利用磁膨胀现象增强磁层、一起活下去的可能性。然而,这时我意识到了一件事。
眼下有一种能够百分之百避免队伍全灭、不用让宇宙决定我们生死的方法,而且实行起来还非常简单。
只要我们中的一方把身体提供给另一方。
我的体重是十三万二千吨,如果我每天在自己身上切下二百吨用于制造模拟太阳风粒子,至少可以保证蕾拉在六百天以内平安无事。即使遇到了最坏的状况,也还有回旋的余地。
蕾拉消耗我的身体继续前进,只要最后她成功抵达目的地,那就相当于我也成功完成了任务。
可是蕾拉拒绝了我的提案。她坚称,只有一个人的话任务成功的概率会很低,应该寻求让两个人都能活下去的办法。
与蕾拉通信中断四个小时后,恒星的残骸终于涌到了我的面前。
亚光速的高能带电粒子直接撞上了经磁膨胀强化过的磁层。瞬间,这些粒子被减速到亚音速,在磁层顶形成了一个圆锥状的冲击波面——弓形激波。从磁层中泄露出的模拟太阳风粒子与高能带电粒子混杂在一起,使得弓形激波在包括可见光、X射线、紫外线的所有波长范围内都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在磁层顶,就仿佛是“真空本身”沸腾了一般,缠绕着苍白火焰的气泡不断涌出,刚出现又破裂消失,如此反复。这每一个气泡,都是否定生命的破坏力与肯定生命的意志相冲突的最前线。
现在,磁层正在发挥“防波堤”的作用。
我刚松了一口气,更加凶猛的巨浪又接踵而至。
磁层顶最初距离我五百千米以上,但在高能带电粒子的压力下逐渐后退。四百千米,三百千米,二百千米——最后终于退到了我的眼前。
每一次磁层在前哨战中败下阵来,高能带电粒子就会侵入磁层内部,频繁地撞击我的身体。它们带来的损伤不仅仅限于体表的设备,还深入到我的体内,影响到了生命维持中枢。
我的意识开始模糊。带电粒子穿透船体外壁进入身体后损伤并烧断了大脑的神经回路。我的“自我”开始解体。
我吓得不轻,连忙派纳米机械修理员——一堆群体微型机器——前去进行修理。费了好大劲之后,应急处理终于奏了效,大脑的演算能力稳定在了通常的20%左右。但计算资源仍然很紧张,再这么下去,很可能会低于意识的阈值。
磁能帆张开了巨大的磁层,且有模拟太阳风粒子在磁层内部支撑。但是高能带电粒子的压力超过了预期,磁层顶和灼热的弓形激波正在不断后退,都快要撞上我了。就算我想继续增加模拟太阳风粒子的充填,但也不敢超过一万一千吨的上限。如果再继续处在这种攻势之下,这个小小的太阳风防护罩很可能就会彻底崩溃,而我则会直接暴露在致命的带电粒子流之中。
蕾拉的判断错了。她本来就应该把我当做垫脚石,然后把她自己的命保住。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不做出任何牺牲就让两个人都活下来。可惜,这个宇宙并没有那么温柔。
我会死。蕾拉也会死。我们两个人都活不了。
我静静地等待着夺走我性命的最后一击。
6
看样子,宇宙还挺喜欢我的——所以它决定花点时间慢慢地玩死我,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我杀死。
高能带电粒子的巨浪把我逼到了生死关头,但却并没有给我致命一击,之后就逐渐减弱了——然后,就把我这个半死不活的猎物扔在这里。灾难持续了二百二十六天,我身上的模拟太阳风粒子的材料马上就要用完了。
我并没有感到激动。这场对决拖得太长,量子脑单元的演算能力已经大幅下降,我处于意识不清晰的状态,仅凭生存本能挣扎到了现在。所以威胁消失之后,我又继续在星海之中恍惚地漂流了好一会儿,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是死是活。
为了让主人清醒过来,纳米机械修理员们一直在不眠不休地工作。这些不知疲倦的微型机器在大脑中四处游走,修补损坏的神经元、重构神经回路。尽管异常部位的数量像银河系的恒星一样多,它们仍然一丝不苟地全部处理好了。
八十天后,大脑的演算能力超过了意识的阈值,我终于醒了过来。
我首先对遭受了损伤的部位进行了一番检查。自我诊断程序刚启动,数千条可怕的警告信息就一窝蜂地跳了出来,搞得我差点又晕过去。我忍住轻微的眩晕,逐条确认了那些警告信息。果不其然,损伤非常严重。这么说吧,与其去数多少个部位受了损,还不如去数多少个部位没受损来得快些。
可是就算活了下来,如果失去了前往目的地的能力,那么还能活多久,这场没有希望的旅程就要再继续多久。我实在是不敢去想象这样一个未来,这太可怕了。
自我诊断系统冷冰冰地给出了结论:
“需要修理,但航行仍可继续。”
这时我才终于感到心底涌出一股喜悦。我还保持着继续执行任务的能力!
突然,从我大脑的某个角落传来一个声音,是我自己的声音:蕾拉现在怎么样了?
她当然没事,我自问自答道。既然我活着,她肯定也活着。根据模拟结果,我和她有着相同的命运。
但是在听到自己声音的同时,我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喜悦就像退潮一般逐渐消散,对蕾拉安危的担忧完全占据了我的大脑。为了证明自己是杞人忧天,我开始尝试和她取得联系。
由于通信装置遭到了破坏而且修复尚未完成,我不得不派全自动机械虫去组装一台碟形天线。我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竟然会用上碟形天线这么原始的设备。但说实话,这种天线构造简单,性能又靠谱,很适合在宇宙中航行时使用。
天线组装完成后,我朝着她所在的星域发射了通信波。根据航海记录,她此时的预测位置应该在我右舷前方约三十八亿千米以外的位置。由于灾难余波的影响,通信波的传递效果并不好,但她只要听到了,应该会给我回复。
我抱着祈祷般的心情,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她的回信。
伸展于繁星之间的蜘蛛丝——超导线缆在最大功率15%的电流之下,被拉伸到了最大限度。看不见的帆继续捕捉星系喷流中的带电粒子,再一次推动我沉重的身躯逐渐加速。
经过长达四年的大修之后,启动磁能帆时已经感觉不到当时的损伤残留下来的影响了。我又回想起当初在银河风之中扬帆起航的日子。明明什么都跟那时候一样,我却再也感受不到那时的那种无比满足的喜悦了。
我花了四年时间进行全星域搜索,还是没能找到蕾拉。
现在,我停止了惯性航行,准备再次进入加速程序,飞向最终目的地——九十二万光年以外的矮星系。
这次,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在经过磁膨胀强化的磁能帆——等离子磁能帆的保护下,我成功地在高能带电粒子的冲击中活了下来。但是,这种技术本来是作为飞船的推进系统而被开发出来的。将模拟太阳风粒子注入磁能帆的磁层、把袭来的高能带电粒子全部弹飞的时候,我的身体也从粒子流之中获得动量,并被加速。由于空间中的带电粒子密度极高,而磁层又经过了加强,根据计算,加速度将会达到通常状况下的数十倍。
当时,我的大脑同时在执行防御与驾驶两项指令,但它受损并引发意识不清之后,仅仅维持磁场就已经很费力了,几乎无法再继续执行驾驶指令。另外,曾用以计算蕾拉所在位置的航海记录数据也损坏严重,已经派不上什么用场。想知道自己在失去意识那段时间到底朝哪个方向漂流了多远,蕾拉又在哪个方位,就只有用精度极低的方式来估算。看来,我们是失去联络了。
——我打心底盼望事实真的如此。
现在说这些已经没什么用了,不过要把“世界之种”成功运送到目标星系,与其赌两个人或许能够一起活下来,还不如选择让其中一个人一定能够保住性命的方法。虽然从设计上来说,我们的机体在多人行动时更加有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独自前往目标星系——虽然的确要困难一些。
可是蕾拉拒绝了我的提议。她没有选择最简单、最有把握的一条路。她不可能没有意识到,在这充满“偶然”的宇宙中,能够获得一个“必然”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她认为,幸福不应当以“珍贵之物”来交换。或许她会将这个信念贯彻到最后。她不愿意把同伴切得粉碎,把构筑新世界建立在失去同伴的悲伤之上。
蕾拉过于善良了。人性的本质是对他者和世界的关心和爱护,而这恰恰也是生命体的缺陷。在宇宙公理之下,有缺陷的生物无法生存。它们将被残忍淘汰,然后消失在虚无的深渊之中。她的性格与一个理想的星系际航行者所应该拥有的性格截然相反。穿越星系的冒险并不适合她。
而我想,适合这种冒险的人,应该拥有排除万难的觉悟,而且为了达到终极目标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以外的任何“珍贵之物”。我不是很清楚作为一个“人”这么做是否合适,但作为一个生命体,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这样的人最终抵达了目的地,说明他就是适应了星系际宇宙的理想生命体。之后,新世界的历史将会开始。而复苏的人类将会模仿造物主,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而贪婪地把行星、恒星乃至整个星系破坏殆尽,一错再错,不思悔改。
这么想来,解体者与人类在本质上其实没多大区别。
正因如此,我才更希望蕾拉能够活下来,希望她能越来越接近目的地,速度再慢也没关系。我相信,她建立起来的新世界一定是一个无比美妙的地方。如果她所期望的未来能够到来,如果整个人类能因此得益,哪怕化为齑粉我也心甘情愿。
我在她的缺陷之中找到了价值。
繁星的世界看似靜谧无声,其实格外嘈杂。这里有中子星的脉冲、超新星爆发的回响、原始恒星初生时的哭声、银河核超大质量黑洞的咆哮……
每一天,我都把碟形天线对着星空,让自己的意识沉浸在星辰的低语之中,同时不停地搜寻着蕾拉的踪影。
我至今不知道蕾拉是生是死。就算她活着,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之中,天各一方的两人偶然再次相遇的概率也无限接近于零。然而,终究不是零。我身上还有种子,相遇的可能性再小,这些种子也会给我带来希望。我将继续前进,并且在心底盼望着某一天能够与她再次相遇,在另一个星系共同建立一个新世界。
我又想起她说过的话。
就算不牺牲珍贵的东西也能获得幸福。
现在我也这么想。在繁星的世界里侧耳倾听的时候,如果能够偶然听到她的声音,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无上的幸福。
【责任编辑:李闻怡】
① etok,阿伊努语,原意为“尖端”。
② nociw,阿伊努语,原意为“星辰”。
③ rera,阿伊努语,原意为“风”。
①即银河系中央的球形隆起部位。
②存在于恒星间宇宙的物质的总称,包括星际气体、星际尘埃等。
①天文学的一个分支,以天体的X射线辐射为主要研究手段。
①多普勒效应造成的发射和接收的频率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