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文化趣谈
2020-01-28孙道权
孙道权
(图/视觉中国)
盛夏已过,秋收冬藏。我却想起小时候从祖辈那里听来的几句顺口溜:“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这显然是说扇子此时可亲,不能与别人共享。其实,扇子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还是一种可供赏玩收藏的工艺品。
据史料显示,我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古书有“黄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的记载,距今有三千年以上历史。不过,扇子的用途最初不是扇风,而是为帝王遮阳挡尘的“仪仗扇”。到了西汉以后,用以纳凉消暑在民间渐成风尚。
伴随着扇子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子文化也逐渐形成,其中最有特色的当为唐宋时代的“扇诗”和“扇画”。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是写宫廷妇女不见帝王之苦,拿着团扇怅望徘徊。杜牧有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扇子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古诗里常有以秋扇比喻被抛弃或与爱人离别的女子。
在扇面上作画,宋代盛况空前。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里,南宋都城临安的夜市,就有专门代人画扇面的小摊。题材以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文名句为主。陆游写过这样的詩句:“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从中窥见当时画扇盛行之一斑。
在我国戏曲史上,有许多故事情节也与扇子有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许多就是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如今,扇子还是评弹、曲艺、戏曲、舞蹈等演出的道具。戏曲中的扇子功,可说是戏坛一绝,昆曲、京剧、蒲剧、川剧等许多剧目中都有运用扇子的技巧,各具特色。
千百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扇子的制作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民间普及的有竹扇、蒲扇、草扇、葵扇、藤扇、木扇、纸扇、纱扇、罗扇、羽扇、绢扇、骨扇、象牙扇、檀香扇、麦秆扇、树叶扇、塑料扇等,形状有圆、方、梯、椭圆、梅花、海棠、葵花、六角等,五花八门。其中江苏苏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绫绢扇、广东新会火画扇、四川自贡竹丝扇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扇。此外,广东的芭蕉扇、牛骨扇,山东麦秆扇、山西藤扇、四川棕榈扇、浙江湖州雕毛扇、湖北羽扇,都是扇中珍品,独具一格,享誉中外。
由于扇子受到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友选用,因此,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谣和扇谜,俯拾皆是:“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有风我不动,一动我有风;若想不用我,只有到深秋”“有风人不动,一动就有风;只怕秋风起,凄凉入冷宫”。这些谜语生动地说明了扇子的作用和使用时间。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使用电风扇与空调。各式各样的台扇、落地扇、壁扇、吊扇、排风扇、换气扇以及挂式、柜式空调等。因此,电扇谜也应运而生。如“铁笼中,罩奇鸟,翅膀多,不会跑,一到天热嗡嗡叫,谁在旁边谁夸好”“立场常摇摆,专会吹冷风,入伏来上任,秋后就下岗”……这些扇谜既继承了歌谣谜的传统,又展示了扇子的变迁。小小一把扇,蕴藏着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文化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