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话“劳动”
2020-01-28
2020年9月22日,秋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丰收”格外不易——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一度打乱了春耕节奏;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一些国家限制了粮食出口;国内,长江流域夏播时遇到罕见汛情,东北地区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都让人们对于“丰收”有了别样的期待。
粮食丰收可期
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2个月前,这里还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的蓄洪区。洪水退后,清理退水田地,补种改种成了当地群众的头等大事。8月下旬是水稻抽穗期,也是针对病虫害、稻曲病等防治的关键时期。为支持群众抢救庄稼,阜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指导农民科学补种改种;同时,安排无人机为当地6000余亩稻田提供为期3天的飞防作业。如今,这些水稻秧苗长势旺盛,预计10月下旬就能成熟收获。
“丰收的背后有着科技进步的力量。”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在错落有致的云南梯田上,利用无人机智能播撒系统,使延续千年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的山地迎来了智能化生产的巨变。
“新农人”迎来高速发展期
在2020年9月7日舉办的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的直播活动中,袁隆平院士以视频方式寄语年轻农人:“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个高科技的行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袁隆平院士表示,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有个新的名字,那就是“新农人”。
9月21日,瞭望智库曾发布了一份《2020年新农人调研报告》。报告将新农人定义为:促进和带动农产品上行发展的农业电商人才,主要具备四项技能:一是懂农产品种植技术;二是建立农产品品牌意识;三是拥有基本财务知识;四是懂营销、物流和供应链常识。被称为“扁豆姑娘”的王黎娜就是新农人中的一员。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她进入银行工作。后来却放弃了“金饭碗”,回到上海浦东种起了扁豆。去年,王黎娜为“红刚青扁豆”成功申请上海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品牌打响了,市场也就开拓了。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像王黎娜这样的新农人会越来越多,成为促“丰收”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人民政协网”2020年9月24日)
用勤劳的双手
点亮丰收的日子
◎李 军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让农民享受丰收喜悦,感受乡村振兴魅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添彩。
秋分时节,五谷丰登,硕果飘香,是享受丰收喜悦的美好季节。农民是丰收节的“主角”,只有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民的节日农民乐,才能使农民丰收节实至名归。乡村振兴,既为农民喝彩,也要依靠农民。把累累硕果转化为真金白银,把收获之喜扩展到精神之愉,是丰收节的题中之义。结合农民所思所盼,重拾广大农民那种勤劳本分,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贵品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厚植爱农珍粮、节俭尚廉的道德风尚。而这种道德风尚所折射的精神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开花结果的重要精神力量。
农村是承载乡愁的所在,农民丰收节要把农村作为“主场”,通过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充分展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时代风貌。在丹桂飘香的时节来到农村,使城市的居民游“绿水青山”,寻“快乐家乡”,忆“游子乡愁”,从而增强思念故土、寄托乡愁的民族凝聚力,并在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重塑乡愁记忆。而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催生出广阔的市场,也喻示着城乡融合发展、共创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
有传统味,有时代性,有泥土气,有互动感,丰收节的内涵将不断拓展。丰收节不应简化为吃顿饭、看出戏,变成一时的庆典;而应让更多群众共同参与,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摘编自“中国甘肃网”2020年9月23日)
在丰收时节礼赞劳动、珍惜粮食
◎邓海建
橙黄橘绿,春华秋实,果实累累,五谷飘香。9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以节日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为农民点赞、呐喊、加油的大日子,更是呼吁全社会关注“三农”工作的“高光时刻”——既让农民在物质层面享丰收、得实惠,也让农民在精神层面被肯定、受尊重。正因此,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了“推广大使”,由袁隆平等6人首次受聘担任。
物阜民丰,千年祈愿,不过,丰收不是天赐,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好日子是奋斗来的,致敬劳动永远是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价值旨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坐享难成,奋斗得福。正因有了亿万农民的劳动之力,中国才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年丰收来之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挑战。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节约粮食是义务,粮食安全是底线。今年9月11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目前我国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国内谷物供需总体宽松,库存充裕,口粮供应绝对安全。这样的消息,给城乡居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虽然粮食安全稳住了,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仍有两桩事不能掉以轻心:一是粮食浪费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有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二是粮食安全问题。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首要任务就是把牢粮食安全的底线,拒绝粮食浪费的陋习。
农为国基,谷为民命。正逢秋粮收获的季节,祖国大地到处是丰收景象。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在精准扶贫收官之际,我们更能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礼赞劳动、珍惜粮食,让新时代的中国农村乘风破浪在新征程之上。
(摘编自“光明网”2020年9月22日)
致敬劳动,食之有道
◎张 玲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粮食丰收”更是多年来持续稳定的农业面貌。只是,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粮食资源丰富了,也不能肆意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九月,我们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但可能鲜有人知道,“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也在九月。不管是偶然还是刻意,这两者的碰撞总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春种秋收,对我们来说是短短的四个字,但对于农民来说,却倾注了他们一年的心血,挥洒了一年的汗水。一米一粟来之不易,我们理当珍惜每一粒粮食,食之有道,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摘编自“央视网”2020年9月21日)
家乡的丰收节
◎刘明礼
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放眼原野,一派丰收的景象。成片的玉米,每棵都挂着一尺来长的大棒子,露出一排排黄澄澄的“金牙”;红红的高粱擎起火把,将顺着垄沟走进美酒飘香的酿池;满盈盈的谷穗坠弯了腰,仿佛在向大地鞠躬致谢;枕头大的冬瓜披着白霜,裸露在草丛之中;满架南瓜,有的灰白,有的暗青,有的赭黄,有的赤红;碧绿的白菜青翠欲滴,宽大的叶片卷着波浪;辣椒饱享着烈阳,红得似火,耀眼夺目;挂满枝头的苹果,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羞得脸儿都红了;火红的石榴,像点起一树小灯笼,照亮了整个秋天……所有的果实,都在这时饱满丰盈,都在这时甘甜飘香。
田野上一派忙碌的景象,到处机声隆隆。如今,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站在地头打个电话,联合收割机就把丰收的粮食装上了农用车,直接拉回家。没有了过去的人欢马嘶,没有了热闹的打场拉耧……如今的秋收,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是喜悦和惬意,真的有一种过节的感觉。
(摘编自《呼伦贝尔日报》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