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二十九东方世界的盔甲武器7

2020-01-27陈传生陈漠

轻兵器 2020年12期
关键词:骑兵匕首世纪

陈传生 陈漠

展馆中展出的莫卧儿重骑兵模型

印度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在文化上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权大国,统治200多年,佛教、印度教興起。中世纪起小国林立,经历了长期的列国时代。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入侵,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2世纪开始,来自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大规模入侵,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并且向南推进到纳尔默达河,之后衍生出了德里苏丹国。1526年,来自中亚的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击败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在经历了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等几代统治后,到奥朗则布时代达到顶峰,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蜂拥进入,为争夺殖民利益而发生激烈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和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但很快被镇压。1858年,印度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莫卧儿帝国的历史也至此落幕。

桑吉大佛塔上的战车浮雕

乔塔那格浦尔的克鲁瓦人,出自J.F.华生(J.F. Watson)和J . W . 凯( J . W .Kaye)爵士《印度人民》,1875年

纵观印度历史还可以看到,武器与盔甲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印度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上古时代的石、铜兵器。在印度中央邦著名的桑吉大佛塔上,可以看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的战车浮雕。享誉世界的印度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述了许多战争故事和有关武器的描述。印度古代政论家考提利亚(Kautiliya)编著的《政事论》一书,对印度古代军事组织和武器装备做了全面的论述,他将印度军队的构成归纳为四大组成部分,即步兵、骑兵、战车和战象(战象是古代一些地区的重要作战武器,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以及踩踏敌军。战象都是公象,因为公象速度更快而且更好斗),这种结构划分至今还隐含在印度象棋游戏中。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阿里安编著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记载了亚历山大大帝自公元前334年开始的长达10年之久的东征过程,其中的印度战役一节被认为是对印度军事制度和战争历史的第一次纪实性记录,作品生动描述了印度步兵长弓、长剑等武器以及众多战象对马其顿骑兵构成的强大威胁,亚历山大大帝也由此终止了继续东进的脚步。

竹弓,来自乔塔那格浦尔的克鲁瓦人部落

英国皇家军械库收藏的印度盔甲武器,主要集中在16世纪莫卧儿帝国形成至19世纪末西方枪支技术被广泛采用的时期。不过在印度中部和东部山区土著部落中,可以看到一些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被延续使用的古老武器。

印度中东部山区部落

将北部印度河恒河平原与印度德干高原和南部地区隔开的山地丛林地带,始终是军事和政治扩张的自然屏障,冒险进入这些区域的军队常常会迷路,甚至一连几个月都不能从沼泽和丛林中走出来。在这里长期生活着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包括古吉拉特西部山区的科利人,乔塔那格浦尔的克鲁瓦人,奥里萨邦丛林中的孔德人,东北部山区的蒙达人、奥隆人、那加人等。难以逾越的山地环境使这些土著部落长期与世隔绝,甚至在19世纪末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因此也使一些特别古老的武器样式在这里被延续下来。

竹弓,长1655mm,使用单根竹竿制作,弓弦也是竹制的。在中世纪复合弓出现后,这种古老的长弓便逐渐消失几近绝迹,但是在克鲁瓦人、柯尔人、蒙达人、奥隆人和科利人等土著部落中却得以幸存。

汤吉斧,来自奥里萨邦孔德人部落

斧头,是土著部落使用最多的武器, 既用于狩猎又用于战争冲突。其中的布洛瓦(Bullova)斧,是科利人惯用的一种凿式斧头,斧刃较窄;汤吉(tongi)斧,又被称为“pharetri”(当地称谓),是孔德人广泛使用的双手斧,其种类繁多,常带有砍刀形斧头或多个利刃;短柄的宽刃抛斧,是克鲁瓦人使用的最典型的斧头,主要被用于狩猎。

最具特色的是那加人的武器。生活在阿萨姆邦东北部山区的那加人使用的武器,包括剑、砍刀、抛斧、投枪、十字弓等,其显著特征是武器上通常都装饰一簇人的毛发,并染成红色。另外还有用柳条或竹子制作的矩形盾,上面通常覆盖熊皮或虎皮。展品中,一把19世纪制造的那加刀,刀身为优雅的阶梯状造型,木质护手两端带有用人的头发制作的红缨,堪称那加刀的经典之作,也是那加土著武器中极其少见的样本。

来自阿萨姆邦东北部山区那加人部落的武器: 1 抛斧, 2 投枪, 3 长剑

那加刀,刀身为优雅的阶梯状造型,木质护手两端带有用人的头发制作的红缨, 19世纪制造

莫卧儿帝国统治的印度北部

皇家军械库收藏的印度盔甲武器多数来自被莫卧儿帝国征服和统治的北部地区。从地理上看,印度次大陆北部以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其余部分面向印度洋,与外界的交往传统上都是通过陆路,尤其是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的那些山口(开伯尔山口、古马尔山口、博伦山口等),外族入侵者进入印度也通常取道这些山口,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外来入侵者。

莫卧儿帝国继承了帖木儿时代蒙古骑兵的作战传统,不过在继续使用轻骑兵的同时,组建了以重骑兵为主导的军队。莫卧儿骑兵由土耳其人、阿富汗人、波斯人和印度教徒组成,轻骑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复合弓、剑和矛;重型骑兵身穿带有头盔的板链甲,战马也披挂盔甲保护,携带的武器有剑、复合弓、长矛、钉头锤、鞍斧、盾牌等。另外,莫卧儿还率先在战场上使用了火炮,并与配备火绳枪的步兵结合。使用火器的巨大优势,使他们在1526年的帕尼帕特战役中战胜了德里苏丹,在围城战中攻克了易守难攻的拉贾斯坦邦山地要塞。

弓箭

莫卧儿帝国军队使用的弓包括复合弓和钢弓两种。

最常用的复合弓被称为“ 蟹弓”,在未上弦的状态下,弓臂向外弯曲状如螃蟹,由此得名。印度蟹弓来源于穆斯林世界,与伊朗弓和土耳其弓一样,拥有相同的草原血统,都是使用木、角、腱等不同材料制造的。动物角(最常用为水牛角)被用于弓臂的加强部分,形成弓的腹部;拉伸后的筋腱(来自牛、鹿等)极有弹性,形成弓的背面;木芯作为基础材料,并形成弓的握柄和弓弭。这些材料通过鱼胶粘合在一起。蟹弓虽然长度很短,但非常有力,适宜于在马背上使用。展出的一把蟹弓,制作于19世纪的瓜廖尔,射程可超出500步。

1 蟹弓,19世纪初瓜廖尔制2 弓弦,绿色丝绸制成,19世纪初瓜廖尔制3 拇指环,玉石制成,18世纪莫卧儿制

蟹弓的材料

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翎羽),通常按照射穿盔甲的功能设计制作。箭头为钢制,有的呈矛尖形,有的呈叶子形;箭杆使用芦苇制成,尾部加装鹰或秃鹫的翎羽,翎羽会使射出的箭平稳飞行,从而准确射中目标。展品中3个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狩猎箭头,带有细腻的雕刻镀金装饰,对这样的小物件,也完全是按照艺术品来加工制作的。展品中还有一个18世纪的精制箭袋,带有天鹅绒刺绣装饰,与弓和箭一起组成弓箭套装。

箭和箭袋,18世纪瓜廖尔制

拇指环,是开弓射箭普遍使用的物件。按照东方的传统,使用复合弓射箭都是以拇指勾弦,弓弦用丝绸或丝绸捆扎的肠线制成。戴上指环可以防止弓弦割伤手指,拉弦时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将箭杆置于弓的右侧,释放拇指后弓弦即刻复原,搭在弓弦上的箭即随之射出。这种拉弓射箭的方法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西方常用的方法为“地中海式射法”,其特点是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勾弦,箭杆在弓的左侧,这是因为西方弓的类型多为单体长弓,弓拉满后,食指处上下弓弦形成的角度基本为钝角。而东方复合弓弓体较短,弓拉满后手指处的弓弦为锐角,如果采用西方的拉弦方法手指就会受到挤压。莫卧儿弓箭手使用的拇指环具有向一侧延伸的特征,是用石頭、金属、象牙、动物骨等材料制成的,还常带有金、银、宝石或半宝石镶嵌装饰。

钢弓,流行于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印度北部,与复合弓一起作为作战武器使用,其射程不超过200码(1码约0.9m),可以在60~70码处射穿盔甲。展出的一件钢弓,长1035mm,宽36mm,质量1.26kg。

箭头,18世纪莫卧儿制1 2 叶子形,带有罂粟状浮雕装饰3 矛尖形,带有镂空雕刻和镀金装饰

塔瓦弯刀,刀鞘附带象牙握柄的小刀,1851年水晶宫世博会上的展品

苏森帕塔弯刀及刀鞘,19世纪初印度北部制造

刀剑

塔瓦(talwar),一种带有较大弯曲度的骑兵剑,也称塔瓦弯刀。自13世纪中亚骑兵作战方式引入印度后,弯刀成为印度大部分地区骑兵剑的首选类型,这种类型的单刃弯刀在波斯被称为舍施尔(shamshir),在阿富汗被称为普卢尔(pulouar),主要差别在刀柄的样式上。塔瓦弯刀的刀柄带有十字护手、弯曲的护指和碟形柄首,这种样式的刀柄是一种出自北印度的独特样式,也被称为“印度-穆斯林式”。展出的一把17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塔瓦弯刀,来自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收藏,是英国皇家藏品基金会出借给博物馆展出的,刀柄饰有金色的田园景象,制作得十分精美。另一把塔瓦弯刀,金饰刀柄,刀鞘上还附带一把象牙握柄的小刀,是1851年水晶宫世博会上的展品。

苏森帕塔(sosunpata),是另一种类型的单刃弯刀,刀身略微向前弯曲,刀尖处为双刃,刀身后方为单刃,单刃长度占刀身总长度的2/3,采用 “印度-穆斯林式”刀柄。

坎达(khanda),是一种源于印度本土的双刃直剑,使用典型的印度淬水钢打造,其历史可追溯至笈多王朝(约320~540年)时期,剑身沿着剑尖方向逐渐变宽,两侧剑刃有一长一短两个加强板条,作用是增强剑身向下切割的力量,使之能够承受冲击而不变形。中世纪后的坎达剑通常带有结构坚固的笼手剑柄,剑柄下端略微弯曲的剑首可用于双手握持。最典型的坎达剑来自拉贾斯坦邦,一些带有豪华装饰的剑被专门用于重大宗教祭奠仪式。莫卧儿帝国时期制造的坎达剑,对剑柄进行改造,采用了“印度-穆斯林式”剑柄。

帕塔(pata),一种极其特殊的护手直剑,由一个钢制的金属手套与直刃剑身连接而成,金属手套保护手和前臂,手套内设置有一个横向握柄,使用时可以像手持克鞑儿(katar)匕首那样进行突刺,集攻防于一体。在17和18世纪,帕塔被认为是步兵用来对付重装骑兵的高效武器,在印度北部和中部都有,但在中部更为流行,剑身有不少是从欧洲进口的。

菲朗奇(firanghi),一种带有欧洲轻剑或宽刃剑剑身、配印度笼手式剑柄的剑,与坎达剑相似,剑刃边缘有加强板条,剑首带有一个延长的长尖,用于双手握持时使用。

坎达剑及剑鞘,19世纪初拉贾斯坦邦制造

剑柄特写

匕首

克鞑儿,一种带有横向握柄的突刺匕首,这种类型的匕首是印度独有的,在整个印度次大陆都可以找到。展出的此类展品多达数十件,其刀身型制各式各样,南部地区流行波浪型,北部地区偏爱短而宽的直刃型,另外还有多刃式、剪刀式、母子式等各种新奇样式。

坎查(khanjar),是穆斯林世界最常见的匕首,存在多种样式。印度的坎查匕首与波斯的坎查匕首多有相似之处,是随着第一任莫卧儿皇帝的入侵而传入印度的。其显著特征是,有极其优美的反曲刀身,在刀尖处加大厚度和强度,使之能够有效地对付锁子甲。刀柄通常由一整块象牙、水晶、软玉或类似的硬石制成,以动物头的形象作为装饰,其中最受莫卧儿人偏爱的是马头形象,一些精制的匕首还带有宝石、半宝石和黄金镶嵌,在莫卧儿贵族的画像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佩带这样的匕首。

普什卡布(pushqabz)匕首,“pushqabz”意为“隐藏刀柄”,它与阿富汗的丘拉(chura)短剑和同名匕首紧密相关,仅出现在印度北部。较小版本的普什卡布被称为卡德(kard),两者都带有很深的刀鞘,当刀插入后能覆盖很大一部分刀柄。

克鞑儿匕首,18世纪印度拉贾斯坦邦制

其他手持武器

骑兵锤,在印度统称为戈尔兹(gorz),广泛流行于北部地区,也被作为权杖使用,是骑兵作战中对付盔甲最有效的武器,深受骑兵喜爱。锤头造型结构多种多样,有球形、莲花芽形、凸緣形、螺旋形等等,不一而足。锤头上面大都带有钢钉和利刃,具有强大的砸击功能,能给敌人以毁灭性重击。大多数锤都不长,可以单手使用,为便于握持和防御,有的带有古老的印度笼手式握柄。

塔巴津(tabarzin)斧,也是一种单手武器,具有与骑兵锤完全相同的战斗优势,被装甲骑兵作为锤的替代品大量使用。展品中,一把18世纪末的塔巴津斧,斧头为L形并带有前刺,上面布满精美的金饰花纹,握柄覆盖深红色的天鹅绒,这件不寻常的武器原属于莫卧儿附属国艾耶纳格尔国王。另一把高度装饰的塔巴津斧,来自巴基斯坦古城拉合尔,约1840年制造,握柄内隐藏有一把利剑,握柄尾部的旋钮即为剑柄,将握柄尾部的旋钮拧开,可取出剑。

坎查匕首及鞘,1650年制

卡德匕首及鞘,伊斯兰历1122年(公元1710~1711年)印度北部制

普什卡布匕首及鞘,19世纪初拉贾斯坦邦制

长矛,分骑兵矛和步兵矛。印度骑兵素以在马上使用长矛技巧娴熟而闻名,因此长矛经常被用于近战。骑兵使用的长矛被称为内扎(nezah),其矛头较小,矛柄使用竹竿制作,头细(直径约2.5cm)尾粗(直径约6cm),平衡点非常接近尾部,因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矛相对较轻。步兵使用的长矛通常被称为巴拉姆(ballam),是一种木质握柄、矛头较短的阔头长矛,这种长矛在潘迪巴拉姆(PandiBallam)也被作为猎猪矛使用。在印度北部,还有一种被称为巴尔恰(barcha)的步兵长矛,全部用钢材制成,但质量比人们想象的要轻得多。

1 骑兵锤,莲花芽形锤头,18世纪阿格拉制造2 骑兵锤,凸缘形锤头,18世纪拉贾斯坦邦制造3 骑兵锤,螺旋形锤头,18世纪阿格拉制造

链枷(flail),一种将打击具通过柔软的绳索、皮带或链条链接在一起的击打武器,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打擊具为圆柱形,握柄较长,可双手使用,是从农民使用的一种脱粒用的农具演化而来的;另一种打击具为带尖刺球形,也被称为“链锤”,包括单头和多头链锤,有人将其描述为中世纪的欧洲武器,其实它起源于东方。这种武器的优势在于,它能绕过防御者的盾牌,使之无法招架,缺点是精确性差,近距离作战时难以施展。展出的一件双头链锤,握柄长865mm,2个锤头直径均为55mm,分别带有6个和13个尖刺,制作于19世纪晚期,可能用于阅兵仪仗而非实战。

1 塔巴津斧,莫卧儿附属国艾耶纳格尔国王的武器,18世纪末拉合尔制造2 塔巴津斧,约1840年拉合尔制造3 斧头,19世纪初拉合尔制造

“虎爪”,18世纪瓜廖尔制造

环形握柄特写

巴格纳克(baghnakh),在印地语中意为“虎爪”,由钢制的指节套和指节套上的4~5个爪状利刃构成,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隐秘武器,常被刺客使用。

比奇瓦(bichwa),意为蝎子刀,一种带有环形握柄的短刃匕首,因印度历史上的一起重大暗杀事件,使它与“虎爪”巴格纳克紧密联系在一起。

1662年,统治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地区的查特拉帕蒂·希瓦吉·马哈拉杰(Chatrapati Shivaji Maharaj)国王,在与比贾普尔(Bijapur)国王阿夫扎尔·汗(Afzal Khan)进行休战谈判时,使用以上两件隐秘武器出其不意地杀死了阿夫扎尔·汗。

猜你喜欢

骑兵匕首世纪
骑兵政委 邓永耀
匕首枪:枪与剑的完美结合
世纪赞歌
骑兵之败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1999,世纪大阅兵
投之以“匕首”,报之以一笑
玲珑人生
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