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新说”
2020-01-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我们知道,《劝学》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主要集中在“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上,《师说》也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样振聋发聩的观点。这一部分材料其实都指向“学习”这一范畴。材料的第二部分对写作进行了指导——当今的学习有新的难题,要求结合当下学习的问题进行写作。意思是写作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所属单元的写作要求。
在写作中,应围绕现实中学习的“问题”行文,或揭示“问题”,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批判,以便更好地建设。当然,还可以联系当下的实际生活,思考当前学习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学习对于我们的意义等。只要不避开“现实”,且有针对性都是可以的。
最后,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不可另起炉灶。结构方面,可根据行文需要,使用并列式、层进式,甚至是正反对照式,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
劝学“新说”
◎吕 文
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不可以已”,用振聋发聩之声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生活在距荀子时代两千余年后的我们,拥有着有网络就能查阅资料的各种智能设备和随时可翻阅的电子书籍,这些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是整块的还是零碎的,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确实触到了人类本身的劣根性,我们对知识逐渐麻木,被动地灌输学习,只看自己有用的,这句看似功利的话已经成为多少人的信条?
为什么要学习?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吗?是的,这是学习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发展迅速的世界里,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会被逐渐淘汰的。近些年,因大学沉迷玩乐不思学习导致挂科交不上论文而被退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比比皆是;也有一些倚老卖老的领导不懂装懂,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这些人的结果无疑是可以预测的。说到底,现在学习已经不是古时候的一种品质,而是少数人的才能,在现今已经演变成等同于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要求。社会的需求裹挟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永远走在大部分人前面,才能成功。
碎片化的学习给予人们更多学习的可能性,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利用“瞥一眼”的时间去看看与文化知识相关的东西。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文物日历正面是日历,背后是细小的文物“安利”,一时间风靡社会,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对象。很多人购买之后并不会去翻日历,毕竟有手机,谁会去动这些老玩意?都说心动不如行动,无数人凭着“我要学习”的冲动买下一个个文创产品,半天不到,热情就冷却下来说着“下次一定”,其背后是害怕被人落下的文化焦虑,买家们需要明晰:买下来≠得到了。知识的获取亦是如此,比起空喊口号,炫耀着自己拥有多少以文化为载体的设备,倒不如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想学习的念头付诸实践,避免踏入文化消费的陷阱。
在知识面前,每个人都是“笨小孩”,必须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
贝尔纳曾经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全国教育模范杜桂华希望他带的研究生“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做什么要钻研什么,做什么还要做成什么。做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学生不要老叫苦,最怕的是不努力,老是做不下去。秉承“踏实”的观念,他的学生即使做了大官,也是踏踏实实在一线做事的人。同样,学习犹如建房子,首先需要打地基,只有地基打得安稳,触及知识殿堂的巴别塔才能稳稳地站起来,不至于半路倒塌,只剩空骸。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兽何?
点评
这篇文章能结合当下的“学习”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文章首先回顾了材料内容,接着解释了当前“我们对知识逐渐麻木,被动灌输”的问题,然后从学习的原因、当下的问题以及学习的态度等方面阐释了观点。思路清晰,材料丰富,颇有杂文之风。
劝学“新说”
◎焦茈晗
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提出“学不可以已”,强调后天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中也说:“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指出善于学习,其实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和天性。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怀有一种敬畏与好奇,而学习正是因此引起的对事物的探索。
我认为,青年要想练就过硬的本领,关键在于学习。庄子曾经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必定是短暂的,但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人生须臾,我们更应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无限的价值。
学习是让我们摆脱愚昧无知、粗俗野蛮的途径。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发现“存在”的路只有一条,便是飞到想去的地方,探索“存在”的模样。学习正是这个过程的体现。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而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基本知识,教会我们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学习的意义,就是让人的眼界更加开阔,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让我们明白做人、处事、分辨是非和善恶的道理,明白“仁、义、礼、智、信”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含义。
同时,学习也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大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加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让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的问题。国家的每一分進步,文明的每一次飞跃,背后都凝结着无数青年奋斗的汗水。青年的奋斗必将在时代的潮流中涌动,青年的兴起必将带来国家的繁盛。有担当的青年们,学习不只为自己,更为千万人。青年之文明当与国同休共戚!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他殷切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他的这番话饱含着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嘱托,也是宏阔时代对我们发出的召唤,值得我们铭记于怀,时时自我省问,刻苦学习,兼济天下。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点评
文章从“学习意义”的角度阐述了主要观点,“学习是让我们摆脱愚昧无知、粗俗野蛮的途径”“学习也是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两个分论点从学习之余个体与群体这两个层面对观点进行了拓展,富有层次感。此外,本文材料也很丰富,《吕氏春秋》中的材料、庄子的名句,甚至是习总书记的讲话,都能信手拈来,体现了作者不俗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