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初探
2020-01-27李春生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学科,使用现代电子技术来执行电子控制和信息处理。 它主要从事信息收集和处理、电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研究。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相关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公司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就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对充足的学生资源和就业的强烈需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是一线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基于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本文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例如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课程执行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发展,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且还应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区域应用型本科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 培养具有特定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满足对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岗位为导向的区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
信息产业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领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各个行业迫切需要信息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一直低估了学生的自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导致现阶段就业市场感出现问题,因为相关公司和企业无法聘请合适的人才,许多信息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区域性应用型本科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担负着培养创新信息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现阶段,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内容比较陈旧。电子技术的发展相对较快,因此,如果教科书的更新速度太慢,则电子信息的某些理论知识往往与现代电子技术无关。另外,由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差,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较低,无法感受到现代电子技术的魅力。
(二)由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并且与现代技术没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谈论更多关于最新技术的知识,并且学生对他们所教的内容不感兴趣。
(三)在传统课程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是有机联系的,培训目标分散,缺乏共同的目标。实操环节也相对单一,实操环节不足以使学生完全掌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这常常导致实操水平低下和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改革。
三、优化措施
(一)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程序型人才的基础,并确保应用型能力的发展。学校到企业的教师培训是建立应用型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坚持能力发展方向,完善人才成长体系。积极与公司/行业联系,进行应用技术培训,指导年轻教师尽快实现向“双重能力”教师的過渡。通过教职咨询、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研究等活动,我们正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培养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方法。强烈建议教师进入企业和工程师进入课堂活动,并为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交流平台。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我们继续鼓励教师获得中级或更高的国家职称水平。
(二)改变学习方式, 变被动为主动
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到启发式、研讨会式教学和主动学习方法的转变将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同时要适当的提问、解释,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向,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现全方位教学改革
在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本科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鼓励一线教师大胆地进行整体改革和创新。在理论教学方面,鼓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采取多种有效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好的做法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动手实践和实验教学,并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创新、练习和实验。在理论和实践评价方面,可以对现有的封闭式考试方法进行重组,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概念,可以综合多方面内容,比如院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平时作业等,促使学生真正为掌握知识而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技能。
(四)考试考核改革
它鼓励课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以人为本的科学评估方法,并着重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和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提高他们的知识获取技能。通过让学生通过考试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首先是在深入研究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重点,改革评估的内容和形式。二是通过提高评价的自主性、过程性和实用性来实现课程评价方法。评估的根本变化是充分利用评估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第三是制定一个灵活,通用的评估方法,其评估模型侧重于“能力测试”,并同时重视知识和技能评估,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分析得到,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各个阶段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不断从各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持续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确保本科生通过实验指导获得基础知识,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本科生将能够参与更多的实践并取得更好的成绩,使本科生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并实现生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边伟,刘艳蓉,梁庆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7.5: 63-65
[2] 何海根,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1-63
[3] 胡婷婷,谢晓莉.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54-56
[4] 严五胤,周敏.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目标、体系改革探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 4) : 36-39.
作者简介:李春生(1976 -12-)男、汉族、山东菏泽、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位:教师、研究方向:高速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