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乡村现代史话

2020-01-26赵晓菲

牡丹 2020年24期
关键词:立国敬畏力量

作家关仁山是一个大地之子,也是一个对土地怀着深深敬畏之情的作家,他虔诚地接受着土地哲学的教育,并将对土地的情怀写进作品中。例如,《麦河》中,字里行间都抒发着关仁山对土地的敬畏和深情。本文即从乡村现代史话《麦河》来关照关仁山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关仁山是一个有着浓厚乡土情怀的作家,不论是他的《天高地厚》《白纸门》,还是《九月还乡》和《苦雪》,都描写了自己对土地的片片深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地书写者”。《麦河》是关仁山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依然以作者一贯的乡土情怀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关仁山自己评价《麦河》时曾经说过,《麦河》是一部“土地之书”。而在这部“土地之书”中,真正的主角既不是敘述者白立国,也不是苍鹰虎子,甚至不是形象极为鲜明的曹双羊,而是作者敬畏的土地。

一、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

在小说的第一卷“逆月”中,刚一开篇,作者关仁山便借叙述者白立国之口,表达出对土地至高无上的力量的崇拜。作者写道,“一个村庄无论大小,土地神都给调剂好了。一个村的人不能一律健全,好人坏人都得混着来”。甚至在感情上,土地对人们都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就像盲人白立国所说,“爱情这东西,像土地一样古老又新鲜”。整部小说到处都充斥着作者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

“墓地与泥塑”一部分描写了叙述者白立国与鬼魂说话的情节,指出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最终都要归于泥土,甚至连人都是从泥土而来的,是女娲把泥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人。在作者看来,“人吃土一辈子,土吃人一回”。农民们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耕种、劳作,“吃了那么多年的土”。到了最后,死去的时候也是最终死在了土地中,“被土吃了这一回”,而且永远都和土地融为一体,“再也出不来了”。曹双羊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之一,一次又一次地迷失自我,但每一次到了最后,都是以回归土地的方式获得自我救赎。可以说,曹双羊人性中美好和善良的回归其实折射出的是土地的最终胜利,土地最终战胜了资本和邪恶。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一次次险些在这个复杂多变、吞噬人性、光怪陆离的疯狂世界中迷失自我。但一次又一次,他们也都像曹双羊一样,依靠厚重的土地找回属于自己的人性中最初的美好和善良,也找回了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于是,最终,曾经离开的人们都在兜兜转转之后一个接一个地回到麦河,回到那片熟悉而陌生的“触摸和依靠的土地”,从而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好好地“歇一歇老迈的身体”,并且“养一养破碎的心”,踏实地走完自己最后的路,直到死去,“化为尘土”。小说中的麦圈是个可怜的人,她原本离土地很近,心灵纯洁,眼神清澈。但是,渐渐地,她的心灵开始离土地越来越远,她却执迷不悟,不肯接受来自土地的救赎。于是,她最终走向了灭亡,小说中,她最终感染上了艾滋病并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二、《麦河》中土地对人们的支持和救赎

作家关仁山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感情深有体会,他说,农民们日常的生活其实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基本上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只要农民们一来到土地面前,看见了土地,就会一下子来了精神,信心百倍地劳动、生活。在关仁山的眼里,土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物质的。但土地更是精神的,是可以让所有农民倍感自信的,是可以给大家无穷力量的。在小说中,韩腰子在参加土地流转后没有了土地,整天没有事情做,他十分不习惯这种失去土地的感觉。于是,他便到郭富九家,替他们干活,而且只是为了能有地种,有活干,不计回报地干活。只要一干活,他便会立刻一扫平时的萎靡不振,精神百倍。而盲人白立国的话显然一针见血,他感叹道,“离开土地的人,永远都是瞎子”,此话诚然。白立国作为小说的叙述者,他的讲述带着读者一起了解鹦鹉村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所有悲欢和荣兴。可以说,白立国是“土地力量的见证人”,也是整部小说中土地最虔诚的信徒。而每一次,当鹦鹉村的村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迷失自我的时候,白立国总是告诉大家,要“崇敬地神”,要“相信土地”。小说《麦河》中,土地始终是人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救赎,而人们也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演绎着一首土地颂歌。一切都在改变,但土地对人们的支持和人们对土地的热爱是一成不变的。土地以自己独有的力量和隐忍,生养百姓,化育人心。而人本尘土,也终将归于尘土。各种事件终会平息,历史终会尘埃落定,平息一切的必然还是土地。土地宽广、包容,会宽恕所有人,会接纳一切,这就是土地的力量。

三、关仁山对土地的敬畏

在我国,人们自古就对土地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认为“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在作家关仁山的眼里,农民的生存完全依赖土地,其自然会将土地奉若神明。即便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土地看上去对人们并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依然如故。关仁山一直以来都对土地抱有敬畏之情。在他的故乡唐山,有一条名叫滦河的大河,蜿蜒流淌在大地上,哺育着两岸的儿女。滦河也因为两岸盛产麦子而被人亲切地称为“麦河”。这也就是《麦河》这部小说题目的来源。

在关仁山的故乡,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人们都叫乡间的土地庙为“连安地神”,而地神在民间则被称为土地。关仁山从小便十分熟悉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并将这些内容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在小说中,关仁山写道,地神管理很多事情,如庄稼生产、人们日常的婚丧嫁娶以及生儿育女等活动。而且,出于对土地的敬畏,人们抱着美好的愿望,虚构出很多传说,据说,连安(作者家乡对地神的称谓)有着威力非凡的神力,甚至连安手里的“麦穗”都带有非凡的魔力。在小说《麦河》中,土地也和人心合二为一,并显示出无穷的力量。正如小说题记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关仁山告诉大家,土地不仅仅是一种养育生命的东西,能为大家提供粮食,提供身寸的根本依靠;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指引,所以,人们不能脱离土地。人们活在土地上,才能觉得踏实,才能安心安身。而一旦离开了土地,人们便会立刻失去长久以来的依赖,精神便会空虚,肉体便会麻木,甚至可能走向万劫不复的毁灭,上文提到的韩腰子便是在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这个依靠而手足无措的典型例子。

对于那些不安分的农民,土地也是他们最好的工具和资本,用来和这个世界进行沟通、谈判与交换。如果成功了,土地也会默默地站在那里,不去分享功劳;而一旦人们失败了,土地却及时地站了出来,用自己最厚重的胸怀来拥抱那些失意的人们。所以,土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生育人,养育人,教育人,并带给人们生的力量、活的力量以及善的力量。土地是人们最后的精神家园,带给人们最终的心灵慰藉。而出于内心深处对土地的崇拜和敬畏,人们也慢慢在其指引下回归正途。在小说的最后一节“铸魂”中,人们对土地与祖先进行祭奠时,那个虔诚的仪式便代表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地最深切的依恋和敬畏。

四、结语

《麦河》中饱含着作者关仁山对土地的敬畏。在他的笔下,人们迷茫、绝望,但最终全都在土地的支持和救赎下获得新生。所以,关仁山说,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便是“拥有土地的人”。

(郑州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赵晓菲(198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立国敬畏力量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亲密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麦唛力量 (一)
Study on circle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data dispersion①
敬畏先烈
孤独的力量
Analysis on the crossing obstacle of wheel-track hybrid mobile robot①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