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法视域下民族民间舞蹈发展问题研究
2020-01-26王晓燕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契合民族学的方法论——田野工作法,二者在多元性和生活性层面实现了逻辑的必然统一。田野工作法在舞蹈艺术历史与现实、实践与探索、艰苦性和变化性、学科单一性和多元性等层面给予了民族民间舞蹈科学的启示,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促使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正悄然经历一场巨大变革。其折射于民族民间舞蹈工作领域,该领域的文艺工作者急需做好准备,强化研究学习,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因此,笔者借助综合学科的研究视角,以民族学基本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法为基点,反思当代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田野工作法与民族民间舞蹈的逻辑必然
20世纪初,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像其他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对象那样研究自己的对象……人类学家开始了田野工作。”该方法要求研究者参与被观察者的生活,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民族民间舞蹈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民族这一方法论的对象和特殊文化的载体上实现了历史的辩证统一。
(一)多元性的辩证统一
民族学和民族民间舞蹈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它们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民族学的这种整体性研究赋予了它多元性的特质,它的研究涉及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工程。这种多元性的必然导致它的调查研究必须和其他交叉学科(舞蹈艺术)产生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20世纪50年代,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工作有赖于田野工作法,取得了巨大实效。一大批多学科的研究者搜集整理了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料,填补了中华民族文化研究史的一大空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素材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积累、归纳和总结。基于此,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创作时期。同时期的代表作有《鄂尔多斯舞》(贾作光编导,明太作曲,1954年)、《孔雀舞》(金明编舞,罗忠镕编曲,1957)、《丰收之夜》(曲荫生编舞,周德明作曲,1959年)等。这一时期的民族民间舞蹈屡屡斩获国际大奖,其创作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现实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大量积累的必然,更是对少数民族文化正视的必然。
(二)生活性的辩证统一
文化的定义不仅仅包括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即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等,也包含非主流文化(民间文化),即风俗、习惯、家庭和婚嫁丧娶等。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自然其民族文化的话语权相较于主体民族而言处于较低的地位。这一现实带来的结果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自然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在相互的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
现代意义的田野工作法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民族间的文化隔膜,成为文化交流与研究的重要桥梁。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既来源于劳动人民,又回归于劳动群体,具有鲜明的民俗性、群体性、自娱性和人类文化性。这一结合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二者在文化特定层面的必然统一。
二、田野工作法给予民族民间舞蹈的启示
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其舞蹈目的始终如一,带有强烈的自娱色彩,这也就导致民族民间舞蹈某种意义上甚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特质赋予文化艺术工作者一种责任,就是要始终关注各民族群体审美旨趣的发展变化,做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一)历史性和现实性
历史上,中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在新中国成立前,各少数民族就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人类历史的活画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的大变革,第二次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变革。这两次大变革带来的是少数民族人文生态环境质的飞跃,这势必影响各个民族文化要素养分汲取的灵与肉层面的巨大变革。
民族民间舞蹈表现了各个少数民族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是各种要素的集中反映。一定意义上,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要尊重历史的文化积淀,这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原则之一。但是,民族地区近四十年来社会生活的大发展、大变化势必带来地区人群共同体审美旨趣的变化,引发原生舞蹈艺术的变革。当前,要及时挖掘这一素材,创作好的贴近群众的民间舞蹈艺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田野工作法不可或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应该借助民族学的方法论,紧扣时代需求的迫切课题,真正深入到民族文艺工作的第一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观察、搜集和整理,和合历史与现实。
(二)实践性和探索性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前人的研究固然值得后人倾慕,但绝不能成为故步自封的理由。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源泉不在书斋,而在民族群体的田间地头。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只有实践,才可能给它提供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营养。笔者相信,只有不断地亲身实践,才可能获取真正科学的第一首资料。
创新是新时代的呼唤,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有赖于研究者独自占有资料基础上的再进一步。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工作是一个变革图新的探索过程。研究者不应停留于现有的成绩,而是应该在获取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实现探索的结果。新时代,为了实现这一领域的改革创新,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细微观察和研究舞蹈文化各个要素的变量,以此作为创作的素材。
(三)单一性和多元性
民族民间舞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成果斐然,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造就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灿烂和辉煌。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科研究和实践日益呈现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的诞生就是一个明证。民族民间舞蹈亦不能超脱这一现实,其发展的未来趋势势必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田野工作法的内在逻辑对于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是重要的启示,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关注新时代的变化赋予文艺工作者的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挖掘文艺研究的改革创新的大方向;要关注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新诉求;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素养;要真正实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四)艰苦性和变化性
民族民间舞蹈扎根于社会底层,各少数民族又地处偏远,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一陌生偏僻和文化差异显著地区的观察研究,其艰苦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有志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追求的工作者必须准备充分,锻炼技艺,磨练意志,做好较长时间艰苦探索的准备。
民族民间舞蹈不是静态的,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社会在变,研究对象在变,研究内容也在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注定要随之发生变化。比如,研究技术层面而言,从以前的笔记到今天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变化较大。当然,主要是研究内容层面的变化,为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人们不难看到,在不同时期,舞蹈艺术的题材就有很大的变化。人们既要吸取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又要在民族地区不断挖掘素材,不断发展创新,走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新路子。
三、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舞蹈发展,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进而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十分有益的价值。
(甘南州藏族歌舞剧院)
作者簡介:王晓燕(1973-),女,朝鲜族,甘肃临洮人,大专,编导三级,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