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牧歌复调因素探究

2020-01-26杜进彰

牡丹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威尔第牧歌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音乐的辉煌期之一,此期因声乐创作之技术精湛、多姿多彩而获“声乐复调黄金期”的美誉。其中,意大利牧歌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俗乐体裁,作为一种多声诗乐体裁,它力求以音乐去最大限度表现诗歌的内容、意象、情感等。西方早期复调音乐是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形成的一种多声音乐形式。复调音乐产生以后,它深深地影响了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复调音乐在西方音乐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凭借自身艳丽的风姿,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复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执行但是又有不同的声部组成,这些声部相互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和谐的和声关系,而对位法为其主要创作手法。不同旋律的组合称为对比复调,同一旋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复调音乐的运用丰富了音乐的形象,增强了音乐发展的力量和声部的独立性,产生前呼后应的效果。

复调音乐在听觉能力、旋律平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不能替代其他作品。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分为三种:支声复调或衬腔复调;对比复调;模仿复调。

一、文艺复兴时期概述

14-17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使用了“文艺复兴”的概念。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期有很高的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衰落和消失,直到14世纪之后,文艺才“再生”与“复活”,故称为“文艺复兴”。

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首先兴起在意大利各城市,然后传播到西欧各国,在16世纪达到最高峰,带来一个新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当时,西欧出现了三大思想解放运动,而文艺复兴就是其中之一(其他二者是启蒙运动、宗教改革)。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欧洲人开始追求世俗生活的乐趣,但这些倾向与天主教的思想相违背。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第一批天主教文化的抵制者。当时,意大公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对天主教的神权立场和伪善的禁欲主义极为反感,却又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来代替天主教文化,所以他们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思想。因此,文艺复兴强调新文化是建立在古典主义基础上的,而不是纯粹的古典复兴,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种新文化运动。

二、文艺复兴牧歌

(一)牧歌概述

牧歌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它是一种世俗歌曲,至少包括两个声部,其名称源自14世纪伟大的意大利抒情诗人彼特拉克、薄伽丘所创作的一种抒情诗。牧歌的诗歌内容多样,有时具色情意味,有时具讽刺色彩,而常常表现为讽喻内容。高声部是主旋律,低声部旋律和节奏相对简单,更近似伴奏性质。高声部的开头和结尾常使用花唱,此外,其风格与康杜克图十分类似,两个声部皆具独立性。早期牧歌一般反映现实社会,还有也以文学为材料。中期牧歌的风格已经开始逐渐华丽,这一时期的牧歌开始逐渐成熟。后期的牧歌重视音乐的整体效果,越来越多的织体结构出现使音乐具有戏剧性,而且对比、模仿、支声的复调手法被采用,使这一时期的牧歌出现繁荣局面。

16世纪末的牧歌有两个主要的社会功能,即大众功能和私人功能。庆典牧歌常为一种特殊仪式所而设计,为大的公众场合增添壮观的表演;室内牧歌是受过或多或少音乐训练的业余爱好者在宫廷、学会或家庭中娱乐时所唱的歌曲。这两个社会功能与这个体裁本身的历史一样长。牧歌大约在1580年开始出现重大转变,主要原因是业余歌唱家被职业歌唱家所取代,牧歌趋于戏剧化。

(二)文艺复兴时期牧歌特征

现存最早的二声部复调牧歌由乔凡尼·达·卡奇亚和雅各布·达·博洛尼亚创作,创作时间为1340年左右。14世纪,牧歌的诗歌结构包括数个由两行或三行诗组成的诗节,其押韵为AB、ABA或ABB,作品结尾通常接一个由两个押韵诗行构成的尾声。早期牧歌主要由佛罗伦萨作曲家(皮萨诺、韦尔德洛、阿卡代尔特)或与佛罗伦萨联系密切的作曲家(费斯塔)创作。

后期的牧歌又被称为半音化牧歌,这时作曲家开始探寻极端的、不寻常的音乐风格。代表作曲家包括马伦奇奥、维诺萨王子杰苏阿尔多、加斯托尔第、巴尔达萨雷·多纳托、蒙特威尔第。17世纪初,独唱(或单声部)牧歌作曲家极力寻求堪比马伦奇奥牧歌的音乐效果,但有限的技法无法满足效果的需求,于是牧歌不久即被世俗康塔塔取代。

三、文藝复兴时期牧歌复调因素探究

根据不同的声部组合方式,东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复调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支声复调;二是对比复调;三是模仿复调。支声复调是指以某一音响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复调音乐,这些部门的“延音”是陪衬。从这个意义上说,支声是从主旋律派生出来的,依附于主旋律。对比复调是指为旋律配写和声,突出横向对比。各声部以不同的旋律同时结合并发展,使音乐更具有旋律性。在对比技术中,这些声音同时表达具有相同部分的相互独立的音乐图像,即同时出现具有不同对比度的几首旋律。模仿复调是指在一首乐曲中,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然后按照顺序依次展现在乐曲的中间,形成前后呼应并相对独立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复调手法是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和卢卡·马伦齐奥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牧歌代表人物。他们不但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推向顶峰,而且为以后西方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蒙特威尔第所创作的牧歌大约有250首。接下来就以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和马伦齐奥的牧歌为例进行分析。

(一)牧歌中的支声手法

这种复调手法最开始是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手法。完美辅音的应用没有限制。它们不仅可以用在音乐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用在音乐的中间。完全辅音的平行推进,如平行同音、平行八度、平行五音的连续推进,也是复调音乐独特的写作技巧之一。在蒙特威尔第的《歌唱我的青年时代》这首作品第七至十一小节中,上方两声部做中间两声部主旋律的延音进行陪衬,突出乐曲的主题内容,如图1所示。

(二)牧歌中的对比手法

对比复调中,不同的旋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音乐形象。对比两部分可以是简单的一般对比、非常激烈的对比、情感与情感的对比、不同形象的正反性格的对比、地域或民族风格的对比等。一般来说,在对比技术中,这些声音同时表达具有相同部分的相互独立的音乐图像,即同时出现具有不同对比度的几首旋律。在蒙特威尔第的牧歌《爱,曾经是你的创伤》这一作品中,他是这样运用这一复调手法的,如图2所示。

在牧歌《爱,曾经是你的创伤》的第五至第九小节,上、下两个声部分别形成模仿声部,这里蒙特威尔第把复调手法中的模仿复调加入作品中,同时其他三声部运用对比复调手法与其他声部形成对比。

(三)牧歌中的模仿手法

模仿复调中,几首相同或相似的旋律组合在一起,类似于轮唱,每个声部保持相对独立。它是巧妙地发展音乐思想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虽然几个部分的旋律是同时比较的,但第一部分的旋律在不同的时间完全重复,因此有可能通过模仿使整个多音音乐具有特别高的统一性。

在蒙特威尔第的作品《波涛在轻声细语》中,歌词的内容融与于复调音乐中,使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乐曲的开始,男高音独唱,其他几个声部处于音色和谐中,突出了和声上的协同,如图3所示。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宗教仍在发挥作用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的牧歌创作中,复调音乐手法达到了艺术高峰,推动了牧歌的发展和欧洲音乐创作手法的进步。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种充分发挥个性和戏剧性的体裁,其带器乐伴奏的独唱及重唱形式的定型及其戏剧性音乐表现直接导致歌剧等17世纪艺术体裁的诞生。正如爱因斯坦所言,音乐史上的所谓“革命”并非始自1600年歌剧的诞生,而是1520年或1520年左右第一首意大利牧歌的诞生。16世纪末,意大利牧歌盛行于欧洲。在其他国家,一方面被大量引进、表演,另一方面被译成本国语、被仿效创作。它深刻影响英国等欧洲多数国家的俗乐风格,尤其是英国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英国牧歌。通过牧歌,意大利首次成为欧洲的音乐中心,影响欧洲音乐发展长达二百年。二十世纪,许多音乐家开始不断創作各种形式的复调音乐,如赋格等体裁。复调对于我国音乐创作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杜进彰(1996-),男,安徽黄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威尔第牧歌
复调循梦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复调音乐形式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