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情到风貌:孙中山人格达道
2020-01-26王杰
王杰
一个人的性格,影响毕生事业,左右治世功名,或至决定终生命运。喜怒哀乐者,人之常情也。如何于常情中彰显天下之达道,孙中山不失为先行者。
对孙中山这样一位平民革命家,世人的评价颇高,国民党人尊为“国父”、共产党人敬称“革命的先行者”、西方学者誉之“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他以平民的行谊,做着为了平民的功业;他以独有的性情,展示了时代的人格和风貌。
生性倔强 孜求国事
鲁迅说:“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孜孜以求中国的自由与平等,致力国民革命近四十年。艰难险阻令他屡战屡败,而与生俱來之“倔强”,激励他屡挫屡起,百战不挠。
1894年底,孙中山与海南籍人士宋嘉树初次谋面,顿感一见如故。宋氏向孙打听一同乡,孙答与该同乡有缘分却“不相生”,常为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几次甚至动了手。宋嘉树觉得好笑,随口说道:“小心!说不定我也会和你打架的。”
说干就干,孙中山说:“那我们就来一场‘檀香山式的摔跤吧。”孙中山抓起一把湿泥往自己嘴上抹了一下,宋嘉树也在嘴上抹了泥。这种摔跤比赛的规则很有意思,不是以谁被摔倒定输赢,而是比试意志和忍耐力,以先发出声音者为输。
孙中山少时干农活,身体硬朗。宋嘉树做过水手,身体素质更好。开始几个回合,孙中山敌不过宋嘉树,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摔倒了爬起来,咬着牙,就是不吭声。料想自己赢定了的宋嘉树,猛然发现孙中山背后有一个粪池,只要再退后一步就会跌到里面!他一着急,不禁脱口而出:“小心。”孙中山这才张开嘴,狂喜地叫道:“你输了!你先出声,是你先出声,我赢了。”
走上职业革命道路,历经岁月的洗礼,孙中山愈发干练、成熟,不服输的志气与远大的革命理想相结合,铸成了“心坚则不畏大敌”的顽强意志。孙中山环绕地球,呼号革命,几乎每两年就绕地球一周,至武昌起义以前,大概绕过地球六七周。他一面考察各国政治得失和古今国势强弱的道理,一面做革命运动,先后领导了十次反清起义,每一年多就酝酿发动一次。
奈何这些起义都失败了,有人问他:“清朝有二十二行省的土地,四万万人民,内有海陆军的镇服,外有列强的帮助,请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推翻清朝呢?你不知道失败多少次了,为什么还不丧气,总是这样热心革命呢,这是什么理由呢?”孙中山总是信心满怀:“我不管革命失败了有多少次,但是我总要希望中国的革命成功,所以便不能不总是这样奋斗。”
民国建立,先后掌控政权的北洋军阀政府,挂着“中华民国”的“空招牌”,仍旧专制主义衣钵。执著追求民主、共和的孙中山继续战斗,个中之艰辛,能有多少人可以体味?1913年冬天,东京大雪纷飞,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刚刚失败,革命党人一下子从民国的“元勋”变成专制政府的“通缉犯”;及至流亡他乡,不仅无钱买衣服过冬,甚至连买木炭的钱都没有,一个个冻得搓手顿脚。所能做的,只能把废弃的书报,扔进火炉,以微弱的火苗取暖。一次次政治失利和军事失败,全然是身心的折磨。于逆境中,少数党人悲观失望以至相互诋毁,或消极,或隐退,或卖身……孙中山勉励同志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毛泽东赞誉孙中山:“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半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孙中山还有“奢求”——他赞同“鞠躬尽瘁”,但不主张“死而后已”!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帅府秘书长谭延闿将其父亲任两广总督时收藏的两方汉白玉古印呈赠孙中山。古印镌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字样。孙中山收到玉印,留下“鞠躬尽瘁”一方,命侍从将“死而后已”一方送回,并附书一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对蜀后主刘禅表明心迹之言。我辈乃革命党人,‘鞠躬尽瘁是其素志,但未竟之志,后死者当继之;吾人当以‘死而不已为己任,庶几再接再厉,贯彻始终。‘死而不已,党人之真精神也!”谭延闿读罢信函,不由惊叹:“孙先生真伟大!死了尚不肯放弃革命责任。我等望尘莫及矣。”(陈龙韬,《跟随孙中山先生的几点忆》)
情怀淡泊 秉公精神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是,世间上有多少人能够主动放弃优裕的生活,甘愿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自身呢?
孙中山一生平淡节俭。日本友人宫崎寅藏说:若是为了帮助穷苦朋友们,或为了达到革命目的,孙先生是相当敢用钱的。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朴素而简单,既不喝酒,不玩女人,更不花不必要的钱。有电车的地方,他一定坐电车;而就是坐小包车,也是算得很精,从不随便乱花。并且,不管天气怎样,他经常带着大衣和洋伞走路,这样,万一下雨,他还是一样可以去任何地方。
1902年底至次年夏间,孙中山驻足越南,住入法国人开办的三等旅舍,条件简陋,床椅破旧,通风不好,时令炎热,让人透不过气来,房间透出一股霉味。陈少白看不过去,请他换间条件好的,孙中山就是不愿意,生怕多花钱。
1907年,孙中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群岛来回奔忙,舍不得坐头等舱,觉得二等舱已够“阔气”了。同志劝他对自己好一点,以便为革命养精蓄锐。每每听到善意的建议,孙中山就说,二等舱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费用,二是可不必像坐头等舱的绅士们那样吃得华贵,穿得笔挺,可以较为随便一些。
在芝加哥,孙中山的日常费用,都由华侨负担,他不愿意入住大旅店。吃饭在华侨餐馆将就,饮食也不讲究,偶时上来一两碟好菜,他总是叮嘱不必吃这么好的菜,少点花销,既吃得高兴,心里也踏实。1905年初夏,孙中山出入东京。为省钱,寄宿于宫崎寅藏家里,把一小房间辟作读书办公,生活不雇佣人,全由宫崎夫人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