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词中人生境遇与境界的关系

2020-01-26闫镇

牡丹 2020年24期
关键词:旷达境遇赤壁

闫镇

苏轼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文艺理论批评等领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其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三次贬谪,但正是这些不幸的遭遇成就了今天不朽的苏东坡。本文以苏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女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四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境界高低及境界性质问题,并结合苏轼的三次贬谪经历,探讨诗词创作时间的先后与词人的境界并非存在必然的关系,最后思考境遇对苏轼境界提升的影响。

一、境界的概念与层次

起初,“境界”一词是疆域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境,疆也。从土,竟声。”本义表征一定的疆域范围。《周礼·下关·掌固》有“凡国都之竟”的语句,下释说:“竟,界也。”“境”在佛教中指人生的状态或人的存在方式。《佛学大词典》对“境”的解释是:“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人们平常所说的一个人境界的高低,通常是指这个人的人生境界。

将境界与意境对比,有助于加深对境界概念的理解。意境主要表现在艺术中,借助一定艺术手法所熔铸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当下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可以说,意境是“韵外之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苏轼所说的“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是欧阳修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境界表现在艺术创作、艺术接受中,就是意境。还可以从人的学问、事业的阶段、品味的角度对境界进行划分,如王国维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从二者具体内容看,意境比境界更能显示“意”与“象”、“情”与“景”的交融,更强调意境的“境生于象外”。境界则强调再现的真实性,更具有主观方面的意味。

境界是有高低层次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人们所赞赏的一种人生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那么,这两种境界有什么不同,有没有高下之分呢?答案是肯定的。冯友兰就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属于道德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所追求的是社会的利,一切行为以“行义”“贡献”“给予”为目的。与此相反的是比道德境界低一层次的功利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所追求的是自己的私利,一切行为都是以“占有”和“索取”为目的的。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这种旷达洒脱、飘逸自由境界则更倾向于最高境界,即天地自然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境界,是一种“知天,事天,乐天,同天”的真我境界。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虽有高下之分,但都为人们所推崇,不同的是,道德境界更符合儒家的“仁义”要求,天地境界更符合道家的“自然”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处同一个人生阶段,也可能存在着几种境界层次彼此交织,各个境界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毫无联系的。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人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境界的提升

(一)先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苏轼于元丰三年被谪,正月初一出京,二月初一到达黄州,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此词题云“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其当作于初到黄州时(二月至五月)。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的人生可谓少年得意,一帆风顺,所以在被贬黄州后,不免会有沦落天涯之感,而这种情绪在《卜算子》这首词中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鲖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类似的解释还有不少,宋代俞火豹在《吹剑录》中说:“文豹尝妄为之释:缺月挂疏桐,明小不见察也。漏断人初静,群谤稍息也。时见幽人独往来,进退无处也。飘渺孤鸿影,悄然孤立也。惊起却回头,犹恐谗慝也。有恨无人省,谁其我知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苟依附也。寂寞沙洲冷,宁甘冷淡也。”虽作者未必无此意,但作者亦未必定有此意。

对诗章词作的解读多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应该力求诗人作词时的真实思想,而不能断章取义。如有说法认为,词中的“幽人”“孤鸿”并不是苏轼的自喻,而是指某一女子,或为王氏女子,或为温都监女,心仪苏轼,每夜闻苏吟咏,徘徊于窗外,认定苏轼是自己未来的丈夫,但后来苏轼另娶他人,遂守前言不嫁而死。苏轼闻之,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说的就是此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根据词的某些词句杜撰的,因为结合苏轼初贬黄州的时代背景,便不难理解此时苏轼的心境应该是无助、孤寂、愤懑甚至有些恐惧的。“幽人”也不是指什么隐逸出尘之士,就是指被幽囚于黄州的苏轼,“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谓苏子瞻向苏东坡蜕变的先声。

(二)旷达——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傅藻《东坡纪年录》曰:“元丰五年壬戌,公在黄州。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即《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多被认为是苏轼的一种消极情绪的表达,比如,清代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但笔者更赞同明代张綖在《草堂诗餘后集别录》中所写:“赤壁周曹之战,千古英雄遗迹也。坡公既作赋以吊曹公,复作此词以吊周瑜……及此詞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其旷达之怀,直吞赤壁于胸中,不知区区周、曹为何物。不如是,何以为雄视千古乎。”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而不能实现的矛盾深深地寄托在历史人物中,这便是一种旷达的表现。王国维评其“东坡词旷”,叶嘉莹说其“用小词书写襟抱”,所指的应该就是这些内容。

苏轼的其他词也具有旷达的境界,比如,《满庭芳》(二十三年)曰“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其酣畅痛快,《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其结句雄奇,《满庭芳》(蜗角虚名)曰“且趁闲身未老,侭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颇有诗仙之旷达胸襟……这些词句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作的,正是这种人生境遇提升了苏轼的境界,而这种旷达的境界又帮助苏轼去应对人生中的境遇和不顺。

(三)乐处——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乐处是指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生活友好相处。这是一种不受外界环境束缚的乐观生活态度,亦是康德所说的“不受欲念或厉害计较的强迫,完全自发的”一种自由境界。人们可以在他的诗词中经常见到。比如,他于元丰六年四月在黄州作《临江仙》(夜归临皋),上阕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苏轼邀约好友,泛舟游湖,对月饮酒,直到夜已三更才醉醺还家,然家童早已熟睡,敲门都没醒,只好作罢。在门口倚着竹杖,听着江声,看着水纹如縠,别有一番滋味……这种随遇而安的思想、漠然自定的人生态度不是向现实屈服,而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一种适应我所能适应的超脱外在艰苦环境的强大精神力量。再如,他在《渔夫饮》中写道:“渔夫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鱼蟹不计,饮酒不计,钱数不计,彼此不计,以醉为期,一醉方休。

贬谪期间,苏轼“论书题画、品茶饮酒、赠别酬唱、记游山水、谈禅论道、题咏亭阁”,还发明了东坡肉等美食,虽官场失意,条件艰苦,却活出了令人艳羡的生活味道。有了这种“闲适”心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可以寻到“孔颜乐处”;有了这种“乐处”境界,苏轼才能够在黄州、惠州、儋州的艰苦环境中顽强地生存,蜕变,成熟。

(四)天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王文浩《苏轼总案》卷二一曰:“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公以相田至沙湖,道中遇雨作。”也就是说,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应作于《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临江仙》等词之前,那为什么此词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淡然的境界反而更高呢?

首先应该从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说起,欧阳修对其评价非常高。苏轼不仅是全才,还是天才,深受儒家“仁爱”思想、道家“自然”思想的影响,而且吸取了佛家“随所往处恒安乐”的思想,为他在人生初中期悟出较高境界提供了可能。其次,《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三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七月,《临江仙》作于元丰六年癸亥四月,都作于黄州且时间相差不大。由上文可知,一种境界往往并不纯粹,同时夹杂其他境界的成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里的风雨可能不仅指自然的风雨,还指政治的风雨,其中可能夹杂比较隐晦的道德境界。最后,“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晚年贬至海南作《独觉》诗,亦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虽然词句一样,但是在经历更多的风雨后,苏轼对这两句的认识肯定比初到黄州作词时要深,这也可证明境遇对一个人的境界有提升作用。

三、境遇提升境界的条件

苏轼《东坡志林》曰:“禅师应以市曹得度,故菩萨乃现市曹以度之。学出生死法,得向死地走之一遭,抵三十年修行。吾窜逐海上,去死地稍近,当于此证阿罗汉果。”不可否认的是,境遇是可以提升境界的,却是有条件的:第一,境遇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个人的承受范围,那么造成的直接结果可能是毁灭,也就谈不上境界的提升。第二,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艰苦的自然环境,苏轼是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来提高自己的境界的。所以,境遇可以提升人的境界,但是如果个人没有自我反省和樂观的精神,就很有可能屈服于境遇,为现实所打败。面对人生境遇,人们要像苏轼一样有自我反省的品质和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从容应对人生中的逆境。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旷达境遇赤壁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境遇与对策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旷达者
旷达者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治理面临的境遇与挑战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