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特色化设计
2020-01-25崔明辰赫欣赵永敢
崔明辰 赫欣 赵永敢
摘要:在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让他们学会合理膳食并掌握有关的实践技能,将来能够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膳食指导,是适应国家大健康战略需求、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面向医学生开设《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不同于食品营养类和保健品开发类专业,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容量和难易度、课程标准制订和实践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特色化的设计。
关键词:医学生;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7-0078-03
近几年,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为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让培养的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服务人们的健康,就要教会学生不仅会开“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还要开好“膳食处方”,让学生首先自己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系统掌握膳食营养和科学饮食知识。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建立多途径的教育引导机制,需要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色化设计并开设适合医学生培养的《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
1 面向医学生开设《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合理饮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人人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一些人群中还比较普遍。近几年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复杂社会习气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1],医学生也不例外。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不爱吃早餐者30.7%,偏爱零食、甜食者占49.2%,喜好快餐者38.5%,饮食不规律者占43.8%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会影响学业进步。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营养问题日渐突显,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一些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痛风等)的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慢性病的营养保健问题备受关注[2];同时,还有一定比例的人群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现阶段,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大健康战略持续推进,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医学生毕业后不仅仅是对疾病进行诊治,而是服务于包括健康者在内的更广泛的人群。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开设《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让医学生通过学习,从自身做起,学会合理膳食并掌握有关的实践技能[3],将来能够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正确的膳食指导,这既是医学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举措,也是适应医疗健康行业岗位需求的重要体现。
2 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的特色化
开设《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必须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调研发现,不少院校也都开设有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但大多数适用于食品营养类和保健品开发与管理专业[4],其课程定位是食品加工生产、销售、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营养保健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等职业岗位[5],这显然不适合医学类专业。我们开设的《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是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更多的是对应于医疗健康服务行业,这样的定位与通常的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完全不同。
课程定位决定了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我们紧紧围绕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认真分析医疗健康领域对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从岗位需求出发,体现医学与健康特色。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可以概括为:熟悉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理解生活中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具备健康、科学的饮食知识,基本掌握合理的饮食方式;熟悉通过饮食促进健康的方法,能够运用饮食营养知识正确解释人们关心的饮食问题和健康问题;掌握正常人群和不同疾病群体的营养供给要求以及营养评价方法,学会为健康的和患有不同疾病的人群进行饮食指导和营养配餐,制定饮食保健和膳食治疗方案。
3 课程内容选取的特色化
课程内容的设计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十分重要。面向医学生开设的《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其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医学生培养特色,切忌与非医学类专业的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雷同。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立足工作岗位需求,体现实用性和适用性。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考虑医学类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2)坚持精简原则,以“必须、够用”为度。在医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些课程已包含了部分膳食营养、疾病食疗、饮食保健的知识。我们在《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中,着眼于整个课程体系,统筹相关课程,征求有关学科教师的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综合性设计,既避免了无意义的重复,又体现了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3)重视学生饮食健康素养教育。让医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营养膳食知识,逐步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学会健康、科学地饮食,也是开设《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一点不容忽视。(4)体现先进性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组建过程中,还注意吸收最新的、权威的研究成果和健康政策,及时把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融入课程,如研析和学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学生餐营养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554—2017)等文献,用新的理念、新的观点组建课程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使学生学以致用,保持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6]。
我们把课程内容分成四大模块。主要是:(1)健康素养模块。包括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时令对饮食的影响、正确的饮食方式、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等。(2)食品营养模块。包括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营养搭配、食品安全知识、营养评价的基本方法等。(3)膳食指导与应用模块。包括正常人不同年齡(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营养需求;非健康人群中不同疾病状态的饮食需求和食疗知识;常见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外科疾病、肿瘤)的营养配餐知识与技能以及膳食治疗原则;常见营养问题的处理与指导;临床营养支持的基本理念和技能等。(4)中医食疗与养生模块。包括中医食疗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治法理论、基本原则、常用食疗方及功效、临床应用),中医养生知识等。
现代信息资源的运用作为《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以及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信息化技术和健康资源优势,正在积极开发媒体辅助资源,以多种形式丰富、共享和整合有益于教学的课程资源,致力于建立网络课程,以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建设水平。
4 课程设计的其他方面
在课程設计的其他方面,也体现了一些特色。
(1)总体设计。课程安排为公共选修课(限选),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均需选修;总学时为24~28学时,其中理论18~22学时,实践4~6学时;计2学分。
(2)课程容量及难易度。课程的学习对象为专科层次医学生。囿于学制,课程的学时受限,课程内容不能太多,不能面面俱到,应与学时安排相匹配。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时,我们认真研究医学类专业整个课程设置的框架,突出重点,精选课程内容,做到容量适宜。在课程难易度上,既要考虑专科层次医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规律,又要考虑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考虑学生将来在职业岗位上的需求;既不能像一般科普教育那样知识肤浅,也不能像本科专业课程那样深奥难懂,较好地做到了难易适中,突出了职业性和医学特色。
(3)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遵循。因此,我们立足于职业岗位需求,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提出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适当设计教学任务,力求实现高的达成度;课程教学手段、路径体现可操作性,便于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
(4)课程结构。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归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注重课程结构的创新,打破以往的篇章结构,将主体知识点转换为岗位工作任务,体现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编排上,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工作,根据知识点的需要插入案例、思考题和知识链接。
(5)实践课程安排。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知行合一、理实一体,我们对实践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在总学时中,要求至少4~6个实践学时。建议根据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结合课程教学进度,适当安排学生见习或实际操作,如安排到教学医院营养科见习膳食配制方法和流程,利用标准化病人设置临床问题让学生处理,组织进行营养评价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蓉娟.大学生膳食营养与健康现状的分析[J].智库时代,2018(24):231-232.
[2]江育萍.临床营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3]王振丽,程璞,王婷婷,等.浅谈大学生膳食营养与健康[J].食品安全导刊,2019(30):77.
[4]李安林,熊双丽,魏明.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244.
[5]马丽萍,王尔茂.找准立足点,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高职特色的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5):135-137.
[6]赵丽云,郭齐雅,李淑娟,等.加强营养调查与监测,改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J].卫生研究,2019,48(4):517-522.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