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需求下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的培养与保障机制研究
2020-01-25刘双平郭赞伟
刘双平 郭赞伟
随着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要加强与产业的结合,随着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变,为了更好的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本文提出:完善教师引进机制,优化教师结构;健全教师培训机制,从横向和纵向方面提高专业能力;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完善晋级与激励机制;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从而实现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的培养与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于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也需要进行转型与提升。本文依托区域产业的发展,探究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的培养与保障机制,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好的培养产业所需的财经人才,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
区域产业发展对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
师型”教师队伍,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迈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职教的春天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驾护航。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现状还很不适应,存在教师选拔引进、国家与学校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智移云时代对财经类人才需求发生巨变,财经类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捷
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对财经类人才要求所备知识与技能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培养的财经类人才,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高职职校的老师被称为“工匠之师”,既传道又授业,“工匠之师”是决定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也需要进行转型,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才能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注重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重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应用分析。
基于产业发展的需求,财经类师资队伍需要从横向与纵向进加强建设
专业的设置基于产业需求,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产业需求服务的,国家相关文件指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要用10年左右时间,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财经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横向培养工业会计、商业会计、政府会计等多方面人才,要纵向培养善申报纳税、精财务管理的管理型专业人才,这也就需要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要以产业需求为背景,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和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研转化力度。
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域产业对于高职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相关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各地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此背景下,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
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的引进,主要是以普通高校研究生为主,即从高校毕业,就进入了学校从事教学,根本没有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缺乏对产业发展的了解,不能及时掌握区域产业所需的相关技能,例如:在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简便高效的进行代理记账,企业已抛弃了传统的会计核算,逐渐加大了对于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过程中,要加大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或者相关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人才引进。
培养机制不健全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高职院校都加强了财经类教师的培养,但培训大部分都是以相关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国家会计学院等短期培训为主,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关于财经类师资队伍的培训,是确保每一位老师在五年以内,至少能够有机会参加一次培训,培训机会有限,且培训的内容较为偏理论。培训过程中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从事一线工作的会计人员参与的较少,通过培训不能加强教师对目前产业的发展变革认识,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不能掌握最新的相关新技术,使得教学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
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缺乏政策支持
虽然国家提倡校企合作,但缺乏具体的政府政策、学校政策等的支持和引导,导致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师资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下企业的时间较短,对于企业的发展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可能还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考虑要保护企业的相关商业秘密,往往不会大力投入校企合作的师资培训。所以校企合作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往往流入形式,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另外对于校企共建的师资培训,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不能真正的起到培训效果。
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培养与保障机制
完善教师引进机制,优化教师结构
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方面,应结合自身的教师团队结构,比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以及自身院校的特点、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吸引非应届高校毕业生,向企业的一线人员倾斜,加大引入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应届高校研究生与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二者引入比例合理应为1:1,并适当提高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鼓励企业一线人员从事教学。同时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或者实训老师,及时将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财经类的新技术,引入到教学案例中,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整财经类专业群人才培养结构、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地方产业、财经岗位的需求。通过完善教师引进机制,来优化教师结构,促进财经院校师资队伍的长远发展,更好的培养产业所需的财经人才。
健全教师培训机制,从横向和纵向方面提高专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培训方面,首先应制定具体、明确的培训计划,比如:院校青年骨干老师一年至少2次以上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依托区域产业发展,满足教学所需,可以聘请相关软件操作人员、企业财会经理、国家税收部门相关人员等,来进行相应的培训,减少理论内容,加大实操能力的培训。其次应结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向,从横向和纵向提高专业能力,比如:横向从财务会计方向、财务管理方向、税收方向、资产评估方向等,进行相应的专业实操培训,培养能够从事工业会计、商业会计、政府会计、民间非营业组织等的师资团队,从纵向方面培养懂记账、能管理资金、会核算成本、善申报纳税、精财务管理的师资团队,将横向背景与纵向知识结构相结合,提高科研转化力度,稳定高职财经类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
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完善晋级与激励机制
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完善相应的晋级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晋级与激励机制的指挥棒,进行职称评聘改革,比如:有硕士以上文化水平、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并取得相关的财经类专业技术资格证,可以直接晋级为讲师、副教授等,鼓励教师提升能力。另外在相关职称评定中,要加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顶岗实习等所占比例,形成完整的、可行的、合理的晋级体系和评价体系,督促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的个人成长,从而稳定高职财经类师资队伍的发展。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包括物资奖励与精神奖励,实施绩效考核,进行评分制,鼓励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通过自学、参与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参与培训、參加各种教学职业能力比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能力竞赛等方式,来不断更新和提高知识面,不断的接触企业的实际一线工作,与区域产业的结合,整体提高高职财经类教师队伍的水平,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地方产业、财经岗位的需求。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业需求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金号ZJGB2019169)阶段成果。]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