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民俗”视角下的民俗舞蹈研究
2020-01-25林菲
林菲
摘 要:文章对民俗舞蹈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总结了“身体民俗”视角下的舞蹈艺术特点,旨在通过对民俗舞蹈艺术与“身体民俗”的研究,加深舞蹈演员对身体动作的艺术展现及文化传承的理解,以提高民俗舞蹈的艺术价值,充分满足舞蹈文化传承的需求。
关键词:“身体民俗”;民俗舞蹈;身体动作
一、“身体民俗”及民俗舞蹈
(一)“身体民俗”
“身体民俗”中的身体主要是历史阶段及文化语境的内涵传达,通过身体表征以及社会文化的传达,可以充分展现出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在“身体民俗”角度,其作为一种传统性的民族文化及理论自觉,通过文化本身,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通过身体行为进行表达,以增强民俗舞蹈艺术传达以及情感展现的价值,充分满足舞蹈艺术传承的需求,为民族舞蹈艺术的展现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1]。
(二)民俗舞蹈
所谓民俗舞蹈,是一种古老而又具有青春活力的艺术形式,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民俗舞蹈的艺术传达,可以保留舞蹈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价值,同时为区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大部分的民俗舞蹈,是在人民劳动、传统文化传承中形成的。对这些舞蹈艺术进行创新,可以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也可以丰富舞蹈艺术的表达,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不断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传承的目的[2]。
二、“身体民俗”视角下的民俗舞蹈
(一)时间及空间中的“身体民俗”
由于受到不同学科以及文化交流的影响,民俗的传达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其研究方法以及思想体现等呈现出的现代化发展状态,为民俗舞蹈的艺术传承提供了支持。在“身体民俗”的背景下,需要有具体的文化场景,如生活场景以及表演场景等。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充分展现舞蹈者的艺术表达价值:第一,身体的时间性,体现为行为以及习惯被人们认知后的时间延伸。如民俗舞蹈中包含不同艺术形式等。民俗舞蹈主要是结合日常生活以及民俗活动等形成的文化传统记忆,通过“身体民俗”中民俗舞蹈的展现,充分体现舞蹈艺术的传承价值[3]。第二,对民俗舞蹈艺术形式的分析。在时间以及空间融合中,“身体”不仅具有生理上的感受,同时也是人们的心理认知表达。在舞蹈艺术丰富以及“身体民俗”传承中,可以将民俗舞蹈作为核心,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生命经验的总结,将民俗舞蹈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融合,丰富民俗舞蹈的艺术体现,展现舞蹈传承的价值。第三,在舞蹈研究中,身体表现并不是一种机械化的物质材料。通过对舞蹈行为叙事以及表意的分析,可以将民俗舞蹈的艺术传达作为重点,引导舞蹈创作者通过亲身感受及实践,保证舞蹈艺术传达的完整性,充分展现民俗语境中舞蹈艺术传达的价值。第四,根据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特点,在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创新,使共享性的传统文化与之融合,将身体体验、身体经验等作为重点,充分展现民俗舞蹈所具有的“身体民俗”艺术。如在安徽花鼓灯的舞蹈中,男性角色通过“扛麻包”等身体动作的融入,结合传统民俗舞蹈的符号特点,充分展现出当地的生活经验及文化记忆,满足地区舞蹈文化传承以及艺术价值展现的需求[4]。
(二)“身体民俗”中舞蹈的技能行为
在民俗舞蹈艺术传承中,对身体技术的研究,主要将对人类活动的研究以及不同身体的表现作为重点。如游泳、跳水等体育活动,充分展现出其在社会环境中所表达的艺术价值,将这些技能运用在舞蹈行为中,可以丰富舞蹈的艺术表达方法,而且也可以体现出外部世界物质形象的多样性。首先,在“身体民俗”中的舞蹈技能展示中,身体行为存在着个体化的特点。人们通过对身体行为展示以及舞蹈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身体动作的技术、规则及要求等,使身体动作得到舞蹈传承群体的认同,加深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其次,民俗仪式作为身体的规训途径,在身体技术化改造以及舞蹈流程分析中,会提高人们对舞蹈技能的认识。舞蹈人员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模仿以及身体动作的分析,可以将舞蹈动作要领、舞蹈体验等作为核心,充分展现出舞蹈艺术的能动性以及民俗舞蹈的艺术价值。例如,龙舞常见于喜庆节日的娱乐活动,通过舞蹈动作的展现,可以充分展现出人们的愉快心情。龙舞具有群众性的舞蹈特点,其主体不仅包括青年,也包括妇女儿童。舞蹈行为主体的多样性激发了群众对传统民族舞蹈的艺术认知,为“身体民俗”中舞蹈技能行为的艺术传达提供支持。这种舞蹈形式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体验,通过历史演变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同时为舞蹈动作技能行为的分析以及文化艺术的传达提供了参考[5]。
(三)“身体民俗”的共享性文化
民俗舞蹈中的“身体民俗”是一种语言行为表达方式,将其运用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通过舞蹈传达以及情感传递等,会增强人们对民俗舞蹈的理解,从而实现文化共享的目的。身体作为一种有意义的符号形式,在不同场景中传达不同观念以及不同思想,可以加深人们对民俗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民俗文化的传承价值。研究发现,“身体民俗”中的共享性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身体表征中,由于个人化经验的表达,舞蹈的认知以及表达存在着差异。个性化舞蹈研究方案的确定,可以促进人们对舞蹈认知以及表达方法的研究,展现舞蹈藝术的传承价值。在传统民俗舞蹈技能传承中,通过体验及个性化的观察,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丰富文化知识的传达方法,展现文化传承的价值。结合中国舞蹈文化的特点,无论是哪种文化形式,都可以将体验式的舞蹈传达作为重点,通过差异性以及多样化舞蹈内容的共享,提升舞蹈创新的价值[6]。第二,身体表征作为一种文化以及社会认同的体验,通过身体运载语言以及身体共享文化信息的传达,可以使舞蹈者将身体认知放在文化环境之中,提高文化的认同度。如在舞蹈表演时,通过身体相关行为以及民俗生活习惯的融入,可以体现出社会化的文化传播价值,而且也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舞蹈文化传承中,传统的舞蹈文化形式会出现被遗忘以及被转化的问题。因此,在民俗语境下,通过分析舞蹈共享内容,可以将文化传承以及认知作为重点。通过融入生活化的元素,提高民俗舞蹈的传承价值,加深人们对舞蹈文化的认同。第三,身体作为一种表意符号,将其运用在特定的系统中,可以提高舞蹈艺术的传承效果。民俗舞蹈艺术的传承,需要将身体表意以及行为载体作为核心,增强民俗舞蹈表演的完整性。而且,在“身体民俗”背景下,人们通过民俗舞蹈的分析,可以及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从而达到传承舞蹈艺术的目的。第四,民俗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舞蹈形式,通过对特定性文化记忆的整合,可以将特有文化作为核心。在认知记忆以及习惯记忆融合中,将特有文化通过群体认知以及分类系统的确定,使人们形成习惯记忆,充分展现“身体民俗”在民俗舞蹈中的价值[7]。
三、结语
在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文化传承中,通过分析“身体民俗”理念,将其运用在民俗舞蹈之中,可以拓展人们对舞蹈文化的多样认识,展现多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丰富人们的舞蹈体验,展现多民族舞蹈文化的创新价值。在“身体民俗”背景下,通过时间空间、舞蹈技能以及共享文化的展现,可以引导人们掌握舞蹈文化内涵,丰富人们的舞蹈体验,为舞蹈艺术的传承以及“身体民俗”的舞蹈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汪涛,周柯宇.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云南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7-79.
[2]宁波.民俗素材的舞蹈编创教学探讨:以陕西关中地区民俗素材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6):105-109.
[3]明文军,闫桢桢.身感教学:投“身体”于“仪式”之中:陕北秧歌实验教材“民俗部分”理论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2):1-5.
[4]刘淑梅.传统民俗舞蹈在女性心理身体方面中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9):159-160.
[5]钟佳岐,马正国.都市民俗舞蹈的社会功能:以兰州市为例[J].音乐时空,2015(22):19-20.
[6]王海涛.三峡库区祀神歌舞“跳端公”的身体演说与活态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7):108-111.
[7]蔡享丽.探寻梅州地区客家民俗舞蹈的符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47-148.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