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层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020-01-25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讲究力量人生

吃的哲学

◎赵士林

.

人的吃,有两层意思:一是充饥,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费。就第一层意思说,“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头等大事。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恩格斯也说:“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汉书》有《食货志》,“食”专讲农业,就是一个“吃”的问题。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还知道要“实其腹”——让百姓吃饱肚子。

就第二层意思说,“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说文解字》释“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中国文艺评论讲审美鉴赏,常出一个“味”字,这又分明见出“美”从“吃”来的痕迹。

从吃饱充饥到吃好美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因此,“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应该继承发展,作为一种人生享受,更应该合理满足。

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发达也矣。无论主食、副食,都是花样翻新,叹为观止。讲究“吃”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讲究,一块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种花样来。对中国人来说,“吃”乃人生一大乐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四字。从孔子开始,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朱更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当然,对“吃”,也大有批判者在。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学圣人的“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能吃饱就好,不要有那种华而不实的奢侈追求。

从人生境界的层次来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当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人们颜色难看的食物不能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却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和后来陶渊明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以说是同一境界。

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奢侈浪费,永远是一种“恶”。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严和地位。人的“吃”法也应该有所收敛。昔闻西南某地吃活猴脑,猴的悲啼惨号,人的津津然、陶陶然,何啻一幅地狱图!

由此想到,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颇耐琢磨,其实决不虚伪。

况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吃”和“吃”真是大不一样。酒囊饭袋,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吸血鬼,寄生虫,只落个可憎可鄙。

故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技巧借鉴

文章行文层层推进,在几次转折、递进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吃”的哲学:讲究味道,有文化之美;讲究吃法,有人生乐趣;不求吃喝,有精神境界;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化经典,列举文化名人,使文章论证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化韵味。作为一篇说理文,文章语言轻松明快,并不是一本正经说教,却将作者思想意旨传达得贴切到位。

中国力量

◎黄雨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载人航天上九天揽月、蛟龙号潜水器下五洋捉鳖,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力量。

在中国力量的众多表现中,有一种精神力量尤为可贵。这就是:为国为民,不畏艰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种力量构成了中国力量的根与魂!

2020年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爆发的严峻形势,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各级机关英勇应战;面对陌生病毒的巨大威胁,医护人员白衣执甲,人民解放军闻令即动;面对疫情下民生问题的重大挑战,社区人员不惧风雨,基层干部坚守一线。无论是当时疫情下的逆行出征,还是往日天津化学品爆炸时的向火背影,亦或是汶川地震时的八方呼应……无一不彰显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众志成城,敢于在困境中逆行的精神。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前途未卜,甚至注定要做出牺牲,他们也从不退缩。

为国为民,不畏艰险的勇气,自古便有。煌煌青史上,孔子推行仁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舍生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沧海桑田,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为国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始终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成为中国力量的根与魂。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九零后、零零后白衣战士秉持中国力量的根与魂,汇聚成救死扶伤的中国力量,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标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往往比前人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享受着更优越的条件。生于盛世不应不知勤勉,长于和平年代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在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们要做安静的白鸽,低调、谦逊,默默耕耘——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在暴风骤雨袭来时,我们要做顽强的海燕,英勇、无畏,逆浪飞行——以一流的专业素养、强烈的担当意识与高尚的家国情怀,成为人民的倚靠,成為最美的逆行者。

中国力量从来都需要亿万人民齐心协力方可打造。让我们每个人扎牢中国力量的根,坚守中国力量的魂,发自己的光,献自己的热,凝聚成更加磅礴的中国力量,在历史的苍穹中擘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点评

“中国力量”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作者紧扣住“中国力量”的根与魂——“为国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立论。首先以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扑救天津化学品爆炸、救援汶川地震为例,论证当代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众志成城,敢于在困境中逆行;其次以孔子、范仲淹、文天祥为楷模,阐述“为国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始终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最后提出新时代青年要秉持和发扬“为国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

文章逻辑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开篇引论,第二段立论,三四段古今论证,五六段升华,还灵活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全文语言精炼有力,把名言警句巧妙融入论证当中,增强了说服力。

猜你喜欢

讲究力量人生
不要将就,要讲究
说话要讲究停顿
人生中的某一天
麦唛力量 (一)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独一无二的你
城里的讲究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