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航母的最强敌手
2020-01-22
现代航空母舰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水面舰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二是空中飞机发射的反舰导弹,三是水下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由于航母舰队强大的海上防御能力,空中和水面的威胁被降到最低,但水下的威胁常常令人夜不能寐。
这种威胁来自神出鬼没的深海幽灵——潜艇。潜艇是能够潜入水下航行并进行战斗活动的舰艇。它可钻进水里,像鱼儿一样“游动”,并能在水中发射炮弹。一旦发现目标,潜艇能突然从水中冒出来,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任务完成后,它又能迅速地潜入水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潜艇之所以能够来去自如,依靠的就是给压载水舱注水和排水来改变质量,从而实现潜艇的下潜和上浮。对于潜艇的侦测,大多是利用声呐进行的。然而声呐作用范围小,潜艇的深潜与反侦测能力又很强,再加上潜艇时速高达18海里,因此潜艇具有强大的机动性与隐蔽性。
潜艇的突击战斗能力也很强,可以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地目标。常规潜艇一般装有多个鱼雷发射管,可携带近30枚鱼雷,能多次对水面船只进行攻击。导弹潜艇可从水下发射导弹,攻击数千海里之外的目标。若是核战争爆发,潜藏于水下的潜艇无疑具有优良的核反击能力,这也是潜艇强大威慑力的来源之一。
持久的续航能力和补给能力也是潜艇的优势。常规动力潜艇的续航力可逾2万海里,带足补给可以在水下连续航行30至60天。核动力潜艇的续航力就更不用说了,可达几万至几十万海里,能在水下停留半年之久。因此,潜艇具有远离基地独立作战的优势。
虽然现代潜艇是19世纪末出现的,但是对于潜艇的构思很早就有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曾提出过“在水下航行的船”的设想。1620年,荷兰人德雷布尔在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牛皮潜水艇。它像一个大木柜,外面包着一层涂满油脂的牛皮,里面装有羊皮囊作为压载水舱——下潜时给羊皮囊注水,上浮时将水从中挤出。这艘潜艇用桨划动,可载12名船员,能下潜3至5米。德雷布尔的潜艇被公认为现代潜艇的雏形,他也被尊称为“潜艇之父”。
牛皮潜水艇示意图
“一战”期间,潜艇作为新生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到了“二战”期间,潜艇更是显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各国建造的约1600艘潜艇成为不少海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曾对德国的U型潜艇感到恐惧和无可奈何。德国的U型潜艇和“狼群”战术在“二战”中取得了重大战果。
第一艘可航行的潜艇
“狼群”战术是多艘潜艇在航道上布阵巡航,在发现水面目标后,群起猛扑同一目标,战绩卓著。
英国航母“勇敢”号和“皇家方舟”号就是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在以海战为主的太平洋战场,命丧潜艇之手的舰艇不胜枚举。所以,“二战”之后,世界各强国更加重视发展潜艇。1954年底,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竣工。它的艇长98.7米,排水量2800吨,最大航速23节,最大潜深213米。艇上还装备了自导鱼雷。“鹦鹉螺”号核潜艇理论上能以最大航速在水下连续航行50天、3万海里而不需添加任何燃料。
此后,在现代工业、技术以及战争理念的辅助及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隐蔽性、机动性且自给续航能力与战斗能力并重的核潜艇,自然而然地成为“水上巨无霸”——航空母舰的重要“敌人”,全能的它令海面舰队和戒备森严的港口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
随着“劲敌”的日渐强大,反潜成了航母编队一项紧要的任务。部署在航母编队前方水下的攻击型核潜艇,舰船上的反潜直升机、反潜巡逻机以及声呐系统等,都是用于反潜的。
泊锚在格罗顿潜舰部队图书馆暨博物馆供人参观的“鹦鹉螺”号核潜艇
潜艇当然不会任由对手超过自己。如今,核潜艇、常规潜艇比肩发展,潜艇的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隐蔽性更好,航速更快,续航能力更强,还能承载许多威力巨大的武器,攻击距离也比过去更远。
不过,潜艇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发现敌方航母,并突破舰载机和护航舰艇的重重保护发动进攻且全身而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潜艇的诞生预示着这些问题即将被解决。无人潜艇几乎可以无期限地“守株待兔”,静待航母编队进入远程导弹的攻击范围后再出击,也不用考虑任务完成后的逃生问题,这估计会让航母编队超级头疼。
當下,潜艇现身航母编队附近的挑衅性行为时有发生,这也暗示着航母战斗群在反潜方面的致命硬伤。而航母与潜艇的恩怨情仇在一方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前,恐怕还会继续下去,未来海战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扑朔迷离……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周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