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图像揭示帝企鹅新栖息地
2020-01-21
卫星图像揭示帝企鹅新栖息地
帝企鹅通常在寒冷偏远且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栖息,因此,统计它们的数量并不容易。为了解帝企鹅的生存状态,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科学家一直在通过卫星图像寻找帝企鹅的生存痕迹。
欧洲航天局“哥白尼2”号卫星连续几年拍摄了多组图像,科学家分析了这些图像中的棕色像素,认为它们是帝企鹅的粪便污迹。图像显示了8个新的帝企鹅栖息地,还证实了之前确认的3个栖息地的存在。目前,整个南极大陆的帝企鹅栖息地总数达61个。这11个新栖息地使已知帝企鹅数量增加了5.5万只,全球现存帝企鹅总数约为53.1万~55.7万只。
英国南极调查局保护生物学负责人菲尔·特拉坦认为,发现帝企鹅新栖息地的确是一个好消息,但这些地点都位于近期气候模型预测中帝企鹅数量将会减少的地方。帝企鹅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科学家还需了解气候变化对这些地区的影响。
亚马孙热带雨林可能更换新树种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亚马孙雨林中一些较小的林下叶层树种已经有能力适应日益干旱的气候。因此,未来的亚马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森林,而不会是一些人担心的大草原,沙漠就更不可能了。自2001年起,这个研究小组在亚马孙河下游的森林里进行了一项干旱实验。他们选择塑料镶板阻止了一半的降雨到36棵小树所在的区域,而与这36棵树木类型和密度相似的另外30棵小树所在地区则没有限制降雨。
研究人员发现干旱地区(即限制降雨地区)的小树通过改变形态以利用更多阳光来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把更多的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为小树的生长提供能量。研究小组发现这些小树在干旱条件下依然向阳生长,在日益干旱的未来,很有可能取代亚马孙雨林中现有的大多数树木。
琵琶鱼能组织融合而不引发排异反应
动物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外来细胞,因此,几乎所有脊椎动物的组织融合都会引发显著的“排异反应”。这就是人在接受器官移植后必须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原因。一项新研究发现,生活在300米以下海洋深处的琵琶鱼可以彼此融合身体组织而不引发强大的“排异反应”。
琵琶鱼通过一种被称为“性寄生”的过程进行交配。雄性琵琶鱼通常身长不足10毫米,依附在体型较大的雌性身上。两条鱼的皮肤组织先开始融合,最终它们的循环系统都能连接起来,雄性开始依赖配偶来获取营养并繁殖后代。
德国弗莱堡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的托马斯·伯姆团队分析了来自10个物种的31个琵琶鱼标本的DNA,发现它们大多缺少關键的免疫系统基因。因此,琵琶鱼才不会排斥外来组织,它们似乎用适应性免疫来换取了繁殖成功,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照射红光可以治疗老花眼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运作需要大量能量,因此,它拥有高密度的线粒体。然而,随着线粒体的老化,人的视力及视网膜敏感度也会逐渐下降。英国伦敦大学一项新研究指出,人眼在照射特定波长的红光后,可明显改善视力衰退问题。
这项研究对24名年龄介于28~72岁的受试者进行了试验:实验前研究人员确认他们的视网膜都是健康的。然后发给每个受试者一支LED手电筒,要求他们在两周内每天坚持接受3分钟670纳米红光的照射;两周后,对所有受试者的视网膜再次进行测试评估。结果发现,红光照射对年轻的受试者毫无影响,但40岁以上受试者的视网膜有了明显变化,甚至部分受试者的锥细胞对色彩对比敏感度提升了20%。
研究人员表示,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可以为线粒体提供细胞能量,就像给电池充电一样。红光照射的方式或许能成为治疗老花眼的手段,但在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切勿自行尝试。
本栏目责编/季江云jijiangy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