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守正创新的新闻精品创作

2020-01-21左宁

传媒 2020年24期
关键词:精品创作

左宁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这既是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新闻创作的守正亦体现于此,新闻创新的主要动力源于网络。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网民使用率为95.8%。互联网的普及、网民规模的扩大、网络视听用户的活跃度奠定了网络新闻产品的需求基础,正不断倒逼着新闻作品的创新。在新媒体异军突起、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精品创作应坚持守正创新。本文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部分获奖作品为例,论述基于守正创新的新闻精品创作观。

守正是新闻精品创作的根本

守正应立足媒体定位,坚守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遵循传播规律。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喉舌”,新闻创作的任务就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坚定不移地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立言,这是根本所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精品的精神内核应体现国家发展的重大主题。“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立意为新闻精品之魂。新闻精品应弘扬主旋律,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营造风清气朗的社会氛围。只有站位高、定位准,胸怀大局才能构思出导向正确的新闻作品。纵观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无论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其作品大都体现了2019年度的重大主题。例如,反映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的《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报道》《近平Style》《“E起学习”大型互动式融媒课堂》;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扶贫奔小康等国家发展重点的《见证70年·寻找市中心》《可爱的中国》《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我是188万分之一》;反映重大时事的《任何挑战都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任正非:时下的华为》《香港见闻:市民为执勤警察点赞 警察感谢市民支持》《台湾教科书之殇》;反映时代楷模及人民英雄的《直播丨百色大暴雨引发山洪,公路塌方车辆被冲走!通讯员黄文秀发回现场视频后却不幸遇难……》《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百岁红军的嘱托》《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等。此外,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和平等大主题也体现在不同的获奖作品中。

另一方面,主题重大,落点要小,即业界常说的“大主题、小切口”。新闻创作要求记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以小见大。重大题材以某个具体的现象、事例、物件或行动为切入点,把主题思想蕴含于故事之中,可使作品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南京广播电视台的短视频专题报道《抢手的王老师们》从大学生网络选课需要“抢”切入,围绕6位王老师思想政治课的故事展开,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网上选课在大学校园稀松平常,切入点很小,而学生们抢的是思想政治课名额,又契合了大的政治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就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国际关系日益复杂,西方势力挑起的政治风波凸显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一课难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果,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搶课这一角度就是记者在多次采访中与受访者不断沟通,最终挖掘出来的。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消息《同穿“一双鞋”的好兄弟》,以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位分别只有左腿和右腿的残疾人同穿一双鞋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两人互帮互助的故事。巧合的是他俩鞋码一样大,10年来共穿了31双鞋,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作品角度独特,体现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就是要把握好传受主体之间的稳定关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正面回应社会关切,有效满足社会和公众的新闻信息需求。能有效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的新闻作品,是有价值的作品,也是比较容易得到广泛传播的作品,这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舆论监督报道是典型的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报道类型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需要注意的是,舆论监督报道指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舆论监督之余应体现其建设性。称得上精品的舆论监督作品不仅在于“精”,更在于“力”,能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推动不同领域的进步。

湖北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评论《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聚焦基层工作中无奈出现的形式主义。记者偶然发现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必须通过多个政务APP、微信工作群才能完成上级交派的任务,不得已学会了“编故事”“遛手机”。这种形式主义已严重影响了基层的正常工作。报道引起了武汉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清查、整合了重复的政务APP及微信工作群,对基层减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政府工作作风一直受到公众关注,社区工作人员又是与老百姓密切接触的一个群体。该作品直击问题核心,道出了基层工作者的心声,也满足了听众对此类问题的信息需求,实现了新闻有价值的传播。

坚守创作的精品意识。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对采编人员要求极高,精品意识只有深入骨髓才能在短时间内推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要对新闻敏感,能抓住报道重点;眼光独到,能采访到独家新闻;思维敏捷、笔力强劲,能迅速成稿,避免瑕疵。重大题材的新闻创作则相对从容,可以通过提前谋划达到精雕细琢的效果。工匠精神此时体现在精品创作的全流程中。从前期策划、深入采访、素材剪辑、文字编辑到音画合成或图文呈现,采编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充分沟通、精心设计;从作品立意、报道角度、逻辑结构、细节刻画到情感表达,稿件谋篇布局的每一步都要体现匠心。一篇经过反复打磨的新闻精品带来的冲击力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深入新闻一线,充分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才能做到笔下有情,触动人心。记者夜闯台风眼、直播化工园爆炸现场……那些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采制的新闻往往更具震撼力。

广西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新闻专题《【“时代楷模”黄文秀】风雨兼程新长征 初心无悔永芳华》由记者辗转多地、历经十多天完成,是一篇践行“四力”的匠心之作。2019年6月,广西百色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洪灾事故中遇难。当记者赶去采访时,现场仍有暴雨和山洪。镜头中大片坍塌碎裂的路面、大量塌方的山石、泥泞得看不出道路样貌的乡间土路、跑步前行躲避滚落山石的记者……透过这些画面能强烈感受到记者所面临的危险。该作品没有空洞的说教和人为的拔高,通过黄文秀身边人的讲述,从不同角度丰满了人物形象。家人、老师、同学、同事、好友、贫困户,每一位受访者讲述的故事、流露的真情都在感染着观众,尤其是对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例如,黄文秀生前送给妈妈的手镯刻有“女儿爱你”的字样(“爱”字以爱心形状代替),妈妈抚摸手镯的一个动作就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作品层次分明地呈现了黄文秀生前的珍贵资料:遇难当晚在家庭群留下的最后一条信息、被洪水围困进退两难的第一手视频,还有生前照片、工作日记、证书、视频及朋友圈截图等。这些精心编排的画面带领观众走进了黄文秀的内心,认识了这位怀着感恩之心回报家乡、心中有爱、无私奉献的好姑娘,更深刻理解了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这部作品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创作团队的工匠精神。

创新是新闻精品创作的利器

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是科技迭代的必然结果,也是受众需求不断提升的要求。以新的视角、新的表达带给人全新的体验正成为新闻精品创作的常规思路。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求新求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赋能,媒体生产的手段日趋多元化,新闻作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例如,人工智能剪辑师通过深度学习可以根据需求迅速生成视频,1小时即可完成人工半个月的剪辑量。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中,首次出现了由人工智能剪辑的新闻作品。短视频专题报道《AI剪辑大阅兵》,是中国首个新闻AI(人工智能)实时多路信号混合剪辑的系列作品,由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报道内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据介绍,其可复制的“AI剪辑模式”能同时完成多个视频的多角度画面剪辑和切换。庆典当天,在阅兵方阵完成表演的5分钟内,AI迅速剪辑生成了一个视频,2小时内共生成了82个视频。AI剪辑的视频集合了远景、全景、近景等多个景别,就单个视频而言,丝毫看不出与人工剪辑作品之间的差别。

通过高科技手段创新作品的表现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运用到精品创作中。中国经济网的页(界)面设计作品《全景体验“永不落幕”的线上世园会》首次将全景漫游技术与国际性园艺博览会相结合,集合了全景图片拼合、全景新闻生产制作及人工智能语音生成等新技术,用户点击或拖动鼠标即可在线上走进新闻现场。

充分遵循“用户思维”,加强体验。移动端呈现的新闻作品应遵循互联网的“用户思维”,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强调用户体验。那些创意新颖、行进流畅、互动生动、画面精美的新闻作品能极大满足网民对新闻的视听需求及参与需求,更易获得好评。以视觉体验为例,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短视频专题报道《“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堪称视觉精品。画面大气精美,真正做到了每一帧都是壁纸,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只用音乐和精练的文字配合画面,没有一丝冗余,能强烈吸引用户观赏。该组视频以1天为维度、1小时为刻度,随着24小时的时间演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风貌。这种叙事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体验感十足。

充分丰富表现手法,体现创意。创新不仅体现在新媒体作品中,傳统媒体也在不断探索新闻作品新的表现形式。打破常规,加入富有创意的元素,重大题材的创作也能独辟蹊径,引人入胜。

湖南广播电视台的电视访谈节目《〈长江黄河如此奔腾-解读共和国70年〉:共和国从哪里来》改变了传统访谈节目的一问一答形式,充分展现了创意的魅力。首先,舞台表现有创意。主持人和嘉宾坐在圆形舞台上,观众围坐台下。舞台呈现了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时钟刻度,荧幕主背景以微信对话框的形状出现。这一设计体现了从历史到现代的理念,与节目主旨“共和国从哪里来”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其次,表达方式接地气。嘉宾使用了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例如,说到中国丝绸在古代广受欢迎时,嘉宾的表述是“当时的土豪波斯就想拿到中国丝绸在西方的独家代理”,引发了观众的笑声。网络常用的表达方式贯穿于节目始终,画面搭配与嘉宾谈话的内容紧密结合,嘉宾所说的关键词或被提炼成文字或搭配了图片出现在背景画面上。这波操作让访谈更具网络感和贴近性。

再次,形式多样节奏强。100位英雄模范人物的虚拟照片凭空出现在舞台上空;人民英雄纪念碑从观众眼前拔地而起;讲述人从凝固的画面中拿起了一张真实的报纸。这些运用了时空凝结、增强现实技术的表现形式与舞台讲述、情景演绎穿插在嘉宾访谈中,动静结合,使得节目节奏张弛有度。

创意突破了传统新闻的固有模式,改变了人们对主旋律新闻作品的刻板印象。大量富于创造力的新闻精品为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增添了更多活力。

结语

2020年9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意见》释放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信号,将促进传统媒体的精品创作加速挺进互联网。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法》的调整也反映出了这一趋势。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中,网络新闻作品可参评的奖项增多:开始试点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参评文字消息和文字评论的项目;移动新媒体参评新闻漫画、新闻摄影的项目;新闻名专栏项目中新增新媒体新闻专栏;媒体融合类别新增“短视频专题报道”项目。新媒体作品以更智能、更生动、更年轻的面貌刷新着人们对新闻精品的认识,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体现着守正创新的新趋势。

创新拓展了新闻创作的想象空间,成为精品呈现的特色亮点,但创新应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守正要守住正确的舆论导向,牢记为人民发声的初心。没有守正这一坚实的根基,创新就会变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精品。

作者系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猜你喜欢

精品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小艺术家大创作
精品画廊
老树画画精品欣赏
釉光青精品欣赏
视界 精品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