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在特质与变化态势
2020-01-21韩隽巨高飞
韩隽 巨高飞
从1991年至今,中国新闻奖走过了30年。30年来,中国新闻奖见证了新闻界从变革到重生,见证了中国新闻人投身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热情与理想。2006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将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选。网络新闻专题作为网络新闻作品中最具有重要性的组成,以强信息聚合,全方位、多维度、多视角聚焦,兼追踪、连续和系列报道特点为一体,成为媒体重大报道主阵地。本文以第二十八届、第二十九届、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29件网络新闻专题作品为样本,分析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在特质和变化态势。
外化于形:可视创新让网络新闻专题更立体、更丰富
网络新闻专题是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的总汇。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可视性以及带来的多元呈现形式已成为新闻专题发展的新要素。笔者从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发现:29件获奖作品中,最常使用到的呈现方式有图文配合、H5、VR、音频、漫画、短视频、航拍7种方式,可见复合式搭配已成为网络新闻专题常态。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让新闻可视化程度更高。其中,使用短视频的新闻作品有19件,占到66%,成为最常用的信息呈现方式;使用H5的新闻作品有13件,占到45%。近年来,随着H5技术的不断成熟,其轻量化、兼容性强、制作便捷、功能多元等特点也让其使用频次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网络新闻专题可视化呈现的态势愈加明显。大众网制作并发布的第30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将H5、VR、音频、短视频、航拍、文图等呈现方式高度融合,通过故事画卷的形式让公众走进一个个发生在黄河滩的故事,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把可视创新融入到网络新闻专题生产实践中。
网络新闻专题摆脱了传统媒体的容量限制,但这也是生成信息庞杂的主要原因,可视就是要让新闻更容易循序引导。当然,可视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图文转换,而是要让公众看得懂、愿意看,让新闻传播效率更高,这一点体现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和信息呈现方式上。版面设计从横向来说就是要让专题与栏目、栏目与栏目、文字与图片、色彩与主题等多元平衡,要让版面设计与公众阅读需求结合起来、与专题主题契合起来,为专题营造适合效果表达的情感氛围,激发专题的感召力与号召力;信息呈现方式要坚持“不唯多、不唯美、只唯实”的基本原则,结合主题优化使用新媒体手段,达到全面清晰深刻呈现主题、高效便捷多元传递信息、直观舒适有序感染公众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呈现不能为了使用技术为而使用技术,不能为了技术呈现而压缩内容“削足适履”,更不能求多求全一味“形式主义”,要以主题为导向,以内容为基准,掌握好尺度,让技术为专题“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
内化于心:内容创新让网络新闻专题更深入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多元生产与公众信息获取“去中心化”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让媒体公众的动态流失成为媒体转型的一大困惑。近年来,网络新闻专题依靠重大新闻报道本身的强大吸引力,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聚焦社会民生领域热点话题,以强化讲故事、强化解读的方式聚合和引领公众。在对本文选取的29件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获奖作品题材分析后发现,重大时政类8件、重大经济科技文化类10件、重大社会民生相关类6件、其他类别5件。其中“脱贫攻坚”是近年来网络新闻专题关注的焦点,这些作品切口小、角度新,或是聚焦脱贫攻坚变化,或是讲述脱贫故事、脱贫精神,小中见大,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浙江在线制作发布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一片叶子的扶贫故事》,以一片小茶叶作为小切口,聚焦脱贫攻坚大主题,通过追踪报道,突出细节的方式让小人物讲故事,让小茶叶道出“致富经”。 华龙网制作发布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绝壁上的天路》,精准定位“脱贫攻坚”,记录了巫山县下庄村村民在绝壁上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以“下庄精神”展现脱贫攻坚背后强大的精神共同体。
无论是《一片叶子的扶贫故事》还是《绝壁上的天路》,内容创新是专题留住公众的价值内核。网络新闻专题想要在媒体深度融合深耕,就必须把选择权还给公众,用内容创新让公众从被动接收新闻变为主动搜索新闻。当然,内容创新并不仅仅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故事讲好,这就需要网络新闻选题编辑从策划采写上把好内容关,让内容经得起考验。基于深度采访基础上的内容挖掘、信息整合也是需要注意的方面,以此发现新角度、新入口。网络新闻专题以内容创新为基点,信息聚合、深度挖掘、优化组合是基础,以大专题、大视角、大事件强化议程设置,从选题角度、采访策划、呈现方式、版面设计、栏目互动、网民参与等方面掌握引導力的主动权;以时事政策、民生热点、文化娱乐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用身边事提升“影响力”;以移动传播为导向,整合“报、网、端、微、屏”全域媒体资源,延伸影响力;以全面及时、清晰连续、客观公正履行责任,把公信力落实到新闻生产实践中。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就像是一面窗,将“碎片化”报道统合为一个整体,统合的既是事件全貌,又是媒体精神状态。
多元互动: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理念创新
网络新闻专题始于Web1.0时代,要想在多种力量相互交织的新场域下谋求进步,就必须根据新的传播环境和公众媒介使用新习惯对新闻生产进行变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编辑理念变革。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公众已经深度介入到新闻领域中,解构了原先专业新闻生产封闭流程。网络新闻专题媒体内容聚合、舆论引导的特点自然决定了让公众参与新闻生产流程,实现信息由“传递”向“互动”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对29件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获奖作品分析后发现,网络新闻专题获奖采用互动参与方式的作品一共有11件,占到41%,而且三届呈现递增状态。
中国江苏网制作并发布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二等奖获奖作品《“E起学习”大型互动式融媒课堂》,围绕“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模拟教室场景、代入学习的方式,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聘请专家学者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讲授和解读出来,实现了理论传播从静到动、从平面到立体、从讲授到互动、从线上到线下、从多元到立体的多元呈现,让理论更加生动、内容更加有趣。这种“线上学习+线下打卡”双向联动不同于以往的“被动参与”,而是让用户在内容学习分享变为“主动参与”。这种把线上与线下空间纳入一体框架的互动模式,为网络新闻专题参与互动探索了新方式。
网络新闻专题在重大事件新闻报道中注重时效性、注重全面持续深度的信息汇总和解读对于揭示事件的本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以网络新闻专题为平台,以互动参与为支点,搭建媒体、公众、政府沟通的“桥梁”自然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可行性探索。具体而言,既要一改以往“闭门造车”的封闭式策划,将选题、策划、编辑纳入开放性互动生产,从公众视角、平民话语出发,把专题策划与公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又要让新闻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把关人”“信息搬运工”向“引路人”“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变。网络新闻专题不仅要将内容生产与参与互动纳入一体框架,处理好公众与编辑、公众与公众的互动关系,而且把选题瞄准基层,让策划走进田野,充分激发了内容与形式统一下的设计张力。互动不能仅限于固定栏目、固定内容,要从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延伸到社会问题,从编辑设置互动到公众自主发起互动。网站编辑不仅要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议题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还要注重通过网络专题栏目互动、话题互动为公众搭建参与公共事务的窗口,把公众纳入网络专题互动框架之中,真正把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借助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的力量推进网络新闻专题在Web3.0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当然,网络新闻专题互动要以公众为中心,也要融入编辑引导,一方面要防止互动缺乏引导陷入“噪音陷阱”;另一方面要通过板块设计、话题渲染、内容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公众参与互动,善于利用互动内容,或是将公众互动纳入新闻专题报道,或是开辟专栏集中展示互动信息,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让专题“动起来”,在动态化中求新求突破。
移动优先: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创新
门户网站时期是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黄金阶段”,无论是栏目策划、选题把关,还是专题风格、网页布局都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但是,从电脑端到移动端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信息接收习惯的变化,更是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的变革。网络新闻专题在移动传播时代不仅要在广度上下功夫,更要在准度上用心思,突破传播时空维度上的传播障碍。在29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移动传播作品有14件,占到45%,其中第二十八届、第二十九届、第三十届分别有5件、3件、5件作品。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三等奖获奖作品《70 years on(“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英文融媒专题)》充分考虑到移动端适配“小屏化”传播的特点,在突出视觉化产品元素和页面简约方面实现完美平衡,既有丰富的视觉和内容呈现,又不会造成内容多、杂的问题。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一片叶子的扶贫故事》充分发挥移动传播全媒体矩阵的力量,以浙江新闻客户端、178好茶公众号为切入平台,人民网、光明网、东方网等多家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介入报道,安吉黄杜村茶农、全国茶人、浙茶集团、保亿集团、中茶所专家、各级党委政府“全链式”的扶贫助力体系,真正形成移动传播助力下的“网上网下同心圆”,在多元互动传播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移动传播下“三微一端”已成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网络新闻专题要想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参与,就必须在渠道上首先与公众保持一致。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移动传播不仅要求网络新闻专题从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上适应移动传播的规律,更要从选题角度、策划方式、内容挖掘、价值把关等方面充分与移动传播规律相契合,要充分適应“小屏化”传播可触及性、碎片化、去时空化等特点,让专题有“热度”也有“温度”,有“广度”也有“深度”,充分挖掘内容张力;也要考虑到“小屏化”传播展示空间小、内容组合有限等局限性,从板块配合、稿件集合、图文组合、内容综合、色彩结合、呈现融合、角度糅合、编辑整合上打通板块与内容的关系、主题与线索的关系、呈现与互动的关系,让公众读得懂、读得通、读得进、愿意读。移动传播并不是要让网络新闻专题被动适应网络传播规律,而是要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主动以新的传播理念指导新闻生产,以个性化、多元化让网络新闻产品爆发力更强、切入角度更准、传播效果更好。
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到Web3.0时代的全媒体平台,从简单的信息聚合到可视化互动呈现,网络新闻专题在发展中变革,变革中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近三届网络新闻专题的题材更偏于重大主题和重大仪式性活动的报道,缺少最能体现网络新闻专题特质的突发重大新闻,缺少事件类、话题类、现象类的深度聚焦类选题,缺少日常新闻由个例到共性的聚合与聚焦。突破和发展欣喜之余,也要警惕思维固化,形成“获奖”模式阻碍创新发展等问题。未来网络新闻专题更需要思考以正确的姿态、语态和形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更好发挥自身特有重量级作用。
作者韩隽系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
巨高飞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