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长城站探寻中国南极科考进步

2020-01-21郭媛丹

环球时报 2020-01-21
关键词:长城站科考南极

本报赴南极特派记者 郭媛丹

编者按:在2020年1月18日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十五年纪念日前夕,《环球时报》记者有幸踏上这一神秘土地,走进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探寻从1985年2月建站至今,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从1号栋到科研楼

2020年1月1日,新一年的元旦上午,又一批中国游客要登上长城站。南极旅游在全世界方兴未艾,中国游客数量急剧增长,每年大概有8000余人。2019年11月、12月两月长城站已接待17批次2704名游客。在南极旅游中能登上长城站是中国游客南极之旅最为期待的事情,在世界最南的区域看到五星红旗,上岸和“长城站”石碑合影,盖上长城站邮戳……无不让人心情激动。

在广袤无垠大地中,《环球时报》记者视野中突然有了一个黑点,随着距离拉近,蓝色、红色的建筑物跃入眼帘。这些建筑物多采用方块组合,红、蓝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显得分外生动。远远看见“爱国、求实、创新、拼搏”8个红色大字,这是科考队员历代传承的南极精神。

1985年2月建成的1号栋是一座淡红色的平板房、朴实无华,但历史意义重大。1984年12月30日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的大地,考察队登陆后随即开展长城站的修建工作,1985年2月20日,1号栋建成并投入使用,仅用时50天时间。

地质学家刘小汉是建设长城站的参与者,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那段既热情澎湃又艰苦无比的历史。“作为知识青年,我曾经在西藏上山下乡,是能吃苦耐劳的。可建设长城站的艰苦是与众不同的,一切都要靠人力,冰封的冰雪地一镐头下去一个白点。队员们在风雪交加中跳入寒冷刺骨的海水里搭建登陆码头。因为南极的夏季很短,我们要赶在冬季来临前修建长城站,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当时考察队队长郭琨一到早上4点多就吹哨。”即便是如此艰苦的建设条件,每个人干劲都很足,为了祖国的荣誉拼命干活,很短时间就建好了长城站。

35年过去了,1号栋现已作为南极历史遗址对外开放。以前的科研楼也已被废弃,新科研楼投入使用。现在的长城站有综合活动中心、生活楼等十来栋建筑物。建设也早已不再靠人力,而是靠工程机械作业。刘小汉先后6次抵达长城站,最近一次是2018年。在他的眼中,长城站的发展翻天覆地,规模比以前大了好几倍。而且我国在南极已有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4座科考站。▲

长城站的国际合作

乔治王岛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极地生态监测与研究。中国长城站主要开展极地生物、化学、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测绘等科学观/监测和研究工作。35年来,我国开展了一大批涉及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前沿的项目,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第36任长城站站长丁海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夏季长城站担负20项南极业务化观/监测和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12项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课题。这些科研项目绝大部分是由中国科考队员独立完成,也有部分项目由多国科考队员合作完成。目前,乔治王岛上的各国科考队员加强了国际合作,合作内容逐步深化。

这个夏季,来自中国、乌拉圭、德国以及韩国的科考队员在乔治王岛已经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主要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企鹅这类动物将产生何种影响。各国科考队员各自负责一块调查区域,最后大家把观测结果汇总,共享调查成果。“当今的科学考察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很多方面都需要持续深入的调查,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各国科考队员相互合作能节约考察时间,及早形成结论,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共同做出努力。”

长城站内的一个细节更能体现出中国和其他各国科考队员的密切合作。《环球时报》记者在长城站科研楼的分类垃圾箱上发现贴有四种文字,分别是中文、英文、韩文和俄文。因为长城站科研设施完备,生活设施也比较齐全。周边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员和长城站的中国科考队员互动较多,工作之余,大家相互之间还会开展文体活动。

在南极人类感情表达方式也是相通的,有一个主题叫“我和家乡的距离”。在长城站的外面矗立着4个路标杆,上面密密麻麻钉着很多路标牌,这些路标上分别标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等中国地名以及相距长城站的距离。在其他国家的考察站也有这样类似的路标牌,只是换成了他们国家的相应城市名。▲

南极处理垃圾是个精细活

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同,想要进入长城站建筑的室内做客首先需要清洗脚上的橡胶靴。在综合活动中心的楼梯下放着一盆清水,水盆后面还有一个刷鞋器,左右立着两把硬刷子,中间刷毛朝上。凡要进入室内的人首先要踏入清水盆中清洗脚上的橡胶靴,然后踏入刷鞋器中清洗鞋子两侧和鞋底。上楼之后,在进入室内之前,还需要换上客用拖鞋。

这并不是长城站的特殊之处,在南极这块土地上这是一种普遍做法。南极是环境自净力较差的地方。那里的低温使污染物分解的速度大大放慢。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在游客从游船登上南极的陆地之前,需要将已用之物用吸尘器进行吸尘处理,每次登陆上下船都要将橡胶靴踏入放有清水的小池子中清洗一遍,再用刷子刷干净。

长城站的垃圾处理技术含量很高。在长城站的每个建筑物内都有4个垃圾桶分别放置玻璃、金属、塑料和可燃物,厨房另设有厨余垃圾箱。

根据介绍,科考队员在野外作业以及实验产生的垃圾都要带回站内做分类处理。长城站的不同种类垃圾有专人搬运到不同区域,然后运输到垃圾处理站用焚烧炉焚烧处理纸质垃圾和食物残渣。在焚烧炉中,纸质垃圾要进行两次充分燃烧,燃烧时产生的浓烟经过降温、过滤和沉降等几道工序,形成无色和无污染的气体之后,才可通过烟道,排出室外。焚烧后的这些垃圾残渣全部都要装入收集袋内。

长城站管理员魏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其他不可焚烧垃圾要分别装入不同的收集袋,所有的垃圾收集袋要存入集装箱,运回国内进行处理。▲

生活在南极

1号栋的展览室中有一个房间充满浓郁的上世纪80年代风格。小屋子十几平方米左右,复原了当年科考队员的宿舍陈设,左右各一张单人床,中间只摆放着一个床头柜,极为简陋。

现在长城站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长城站党支部书记王蒙光2019年12月6日抵达长城站。王蒙光是第一次来南极越冬,他和其他同事都是经过层层推荐和选拔,才获得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的机会。谈及从上海来到南极会不会有什么巨大变化,他笑着说,“这里生活垃圾分类比上海要严格很多。”此外,生活各方面和国内差别不是很大。临近中午,厨房里两位厨师正在准备炒菜,盆里泡着蘑菇、还有待解冻的鱼。王蒙光介绍,面粉、面条、大米、蔬菜、油盐以及冷冻的肉食都是由“雪龙”号从国内运来,今年物资补给是由“雪龙”2号负责补给,“雪龙”2号计划于2月7日抵达长城站。厨房外面的桌台上放有豆腐乳、豆瓣酱、辣酱、榨菜等形形色色的调味品。餐厅充满了中国特色,贴着大红的对联还有福字,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南极生活还是和国内有很多不同。比如新鲜蔬菜是稀有物品,不是想吃就能吃。乔治王岛各国科考站的蔬菜供应一般需要智利空军的飞机补给,因此还要看天气情况,有时天气状况恶劣,一两个月无法补给蔬菜。不过,2015年长城站建成了蔬菜温室,可以定期实现少量的蔬菜培育,既补充队员身体营养,又为考察站增添一抹绿色,调节队员心理。

长城站和外界联系方式也是中国极地科考实力进步的一个缩影。来自贵州的张冬,负责长城站上的发电设施维护工作。张冬在南极站点有5次越冬、2次度夏的经历。他回忆说,“2003年,我们和家里人是通过短波联系,一星期可以联系一两次,因为短波有延时,因此两人常常是同时说话,简直像打架。2008年我第二次来时,站区布设了一套新的通信系统,可以通过网线随时发短信,一条短信5角。2010年我第三次来,站上已经有了网络信号,但信号不好,只能QQ文字聊天,即便如此也很卡顿。2014年时,网络信号比较好,可以用微信视频,前提是要等所有人都睡觉了,才可以视频。2019年,我发现虽然有点卡,但不用等大家都睡觉就可以视频了。”

负责网络通信的崔铮在南极有一番特别经历,给“卫星球除雪”。崔铮说,“下雪了,要及时清除卫星球上的雪。气温降低,雨夹雪一旦冻上,会影响网络信号,所以冬天得勤扫雪。一旦有积雪就得用大绳子捋一遍。”▲

猜你喜欢

长城站科考南极
恐龙跑得快吗
南极不再“难及”,长城站旅游申请开放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南极冰山
南极洲的中国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