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管理方案评述

2020-01-21李萌郝宏恕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32期

李萌,郝宏恕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广东深圳 518000

医院是传染病源相对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人员接触被污染物的几率较大,加之抗菌药的广泛使用,一些细菌通过变异逐渐进化成为超级耐药菌,如金黄葡萄球菌等。 为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医院感染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医疗卫生界重点关注的卫生问题。狭义上讲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期间被感染或在医院内获得但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就开始或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现在医院感染所指的对象不仅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后勤人员等。 医院感染不仅会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还会增加社会负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合理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意义

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是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1]。据相关临床资料显示,在医院的感染类型中(外源性感染),大多是由于手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性感染[2]。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大多数医疗卫生的相关感染可通过规范的手卫生,即以正确的方式及时有效地进行手消毒得以避免。所有与患者或患者环境接触的相关员工都应采取适当的手部卫生习惯是医院感染控制的良好基础。 2009年,国家手卫生计划(NHHI)在澳大利亚各地的医院中实施,旨在改善手卫生习惯并减少医疗卫生相关的感染[3-4]。2013—2014 年到2016—2017 年,病例数从最高的72 例下降到34 例[5]。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非临床医务人员中手卫生依从性最差的仍然是医院清洁人员(65%),而护士和助产士中这一比例为81%[6]。 为了保证更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不仅仅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还需提高保洁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医院保洁人员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医院的物品、环境的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等。 因其人数相对较多,接触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且频繁穿梭于医院各科室部门,间接或直接地成为病毒携带者及传播者[7],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保洁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直接关系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成效,提高保洁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势在必行。现有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上,但医院管理者总会忽视非医务人员群体的培训和管理,这给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通过阅读国内外保洁人员手卫生管理的相关文献,现报道如下。

2 讨论

2.1 保洁人员对于手卫生政策的态度

为了调查保洁人员对于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政策的态度,澳大利亚针对清洁人员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医院保洁人员认识到手卫生在预防与医疗相关的感染中的重要性;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对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至关重要,而对表现出色的手卫生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被视为是强烈的动机[8]。

2.2 存在问题

①医院缺乏洗手设施或干手设备,进而引发二次污染。通过在水池周边张贴醒目的“七步洗手法”流程图、在走廊配备快速手消毒液、配备相关干手、擦手物品等途径使保洁人员重视手卫生,提高依从性[9]。

②接受新知识能力有限。保洁人员大多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不高,一般理解能力也较差,无法有效掌握七步洗手的操作流程。 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未能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相关感染防范意识不足。部分保洁人员责任心不强,随意简化工作程序,有时不愿听从工作人员领导,固执己见[10]。

③人员流动性大。一个保洁人员每天需要频繁穿梭于各科室的不同病房,频繁接触各类污染物品、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另一方面,人员轮班、上岗更替频繁,离职率较高,医院保洁人员存在流动性大且队伍极为不稳定的群体特征,因此,医院对其的培训效果往往不见成效。

④医院对保洁人员手卫生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保洁人员大多是由外包的后勤公司统一招聘、培训及分配,所以通常越过医院直接由后勤公司管理,科室对其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后勤公司由于专业限制,服务质量有时难以达到医院管理标准,在人员考核和评估时,两者标准不一致,进而造成了管理漏洞,为院感埋下隐患。 同时,医院感染科等相关科室与保洁公司部门联系不够,对保洁人员的手卫生工作检测力度不到位,不能有效强化保洁人员的防护意识,使其不能意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医院对保洁质量没有严格的考核、监管制度,缺乏应有的考核评价体系。

⑤对保洁人员无统一的培训标准或缺乏手卫生相关培训。许多保洁人员上岗前未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岗前培训,一般是老员工带新员工,几天后就独立上岗。一些保洁员认为,把卫生清洁工作完成即可,只注重表面现象。

3 建议

①加强保洁人员的手卫生培训。 为了减少误解,基于“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共识,定期通过PPT 等形式:强化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相关概念、保持手卫生的重要性、评估洗手指征等;定期通过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对七步洗手法等操作进行培训,以不断加强保洁人员的综合知识, 详细且全面的掌握手卫生知识及七步洗手法。 戴莹等[11]采用视频教材对保洁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教育和行为培训,效果较好但推广受计算机、电视等硬件条件制约。 因此各医院需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途径、结合通俗易懂、多种多样的语言讲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强化保洁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他们的手卫生依从性。并通过考核等途径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沈益等[12]应用跨理论模型对某三级中医院88 名保洁人员进行工作行为培训和干预后,保洁人员提高了对患者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工作的重视,进而转变了工作态度、规范了工作行为。 谢伏娟等[13]通过制定标准操作程序(SOP)对手术室保洁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效果较好,但SOP 对保洁人员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因此具有一定限制。

②对医院而言,配备相应干手设施,以此有效地防止保洁人员洗手之后再次受到污染。不断加强保洁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为个人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规范职业暴露后的相关处理流程[14]。 与此同时,医院需要联合外包公司、护理部、医院感染科、质量控制科等成立感染质控小组,不定期对医院保洁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抽查。设置院内、院外直接责任人,将抽检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奖励表现优异者,对于检查不合格者予以处罚。

③不断加强手卫生监督工作,彻底评估在日常工作中保洁人员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执行情况。通过定期对保洁人员手部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并分析对比总结,以此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手卫生合格情况以《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的合格标准为主,即细菌菌落数低于10 cfu/cm2则为手卫生合格[15]。

④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与用人标准。完善保洁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明确保洁人员的招聘条件、工作流程及工作规范、奖惩制度。 实行医院和保洁公司双重管理模式,成立督查小组。

4 结论

保洁人员也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院和外包公司的合作,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保洁人员岗前教育,有针对性地将医院感染知识进行培训、规范其操作,定期进行结果考核,建立多方反馈机制积极监督管理,提高保洁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等不良事件的出现。 保洁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任务重、接受新知识能力有限,随着未来工作的精细化分配,如何在保证保洁人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及时和全面地对其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管理仍需要多方不断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