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变革下的地市广播发展思考
2020-01-20吴香萍
吴香萍
【摘要】如今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在融媒体时代下,地市广播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文中,结合融媒体变革的現状,就融媒变革下的地市广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地市广播;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3.073
2019年,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举行,基于新技术的媒体变革早已铺开。对于我们这种几线城市的地市广播来说,既是压力更是机遇。当前,自身媒体影响力在不断下降,经营状况不佳,有很多问题亟待破解及转型。
现实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①体制机制改革落地难、突破难。②基础条件薄弱,可用资金不足,软硬件严重落后,发射设备跟不上时代要求,收听覆盖面窄,造成收听和市场的恶性循环。③市场竞争加大,周边区域广播及央广的进入,新媒体的音频产品巨头(如喜马拉雅、蜻蜓FM等)的冲击等。④自身管理机制不活,出现人才瓶颈,新人进不来、老人出不去、人才留不住。⑤广播节目同质化、快餐化倾向严重,制作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力。投入少,制作粗放,出不了精品,难以吸引受众。有的甚至不惜迎合,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流于低俗化。新闻报道还停留在传达浅显内容,报道的深度、高度、角度都不够,无法为用户提供新闻的完整性,无法把握事件的本质,不能引发受众的思考。⑥市场开发能力欠缺,硬广之外的创收窄。运营短板十分突出,“造血”功能不足。
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各类传播渠道统一整合不断探索创新。科技为广播音频行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也提供了创新的全新方向。在4G时代,每个人都变成了媒体;而5G时代,广播不止于传媒的角色。最近,很多地市进行了媒体整合,党报、电视台合并,并进行了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当下正在进行自我改变与适应。萍乡的媒体融合,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因为在交通广播工作多年,当下,我思考得更多的是像我们这种地市广播在融媒发展变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1. 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融合
国外广播与音频市场早已经朝着科技化、互动化、多元化的方向深入发展了,有很多经验和做法是值得国内广播媒体借鉴的。虽然是区域广播,有地域限制,但通过新技术,可以打破部分瓶颈,如果能够保持着对新技术、新平台的高度敏感并加以充分利用,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与互联网公司、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不仅能巩固传统播出平台,又能在网络广播、车载广播、播客、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开疆拓土,拥有新的发展空间。
技术带来变革,5G广播方兴未艾,2019年是5G元年,5G的商用进程超过预期。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不同于三大运营商在移动通讯领域的玩法,2020年开启商用的广电5G,在技术变革、受众体验、内容制作等方面让人充满期待。2019年11月23日,中国广电首个5G基站在长沙开通,这也是全球首个700MHz+4.9GHz5G基站,广电5G发展已经起步,对于国内广播人来说,这是又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5G广播的目标是实现全场景下,尤其移动场景下的广电信号覆盖和接收。有人预测,车上收听或将成为国内在线音频行业的未来战场,这个战场,要占有一席之地。
合作共赢,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以及5G、AI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车载音频普及率正在稳步提升。
喜马拉雅、蜻蜓FM等移动音频巨头纷纷欲抢占车载音频市场,内容作为音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智能网联时代更为突出,他们的优势明显。但传统广播电台频率的优势在于更能聚合本地资源,提供贴近性、及时性的资讯信息,这是移动音频产品在短时间内所难以实现的。
数字化音频消费不会取代广播收听,而是并行存在,地方广播电台在频率资源垄断优势日渐丧失的情况下,或许也可以在车载音频渠道打通方面进行提前布局,及早入驻相关车载音频平台,与互联网玩家达成合作。
在交通、通讯不断高速发展的当下,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地市广播也可以考虑跨出原有的地盘,将各地的内容资源打通盘活。尤其是高铁的贯通让地域间的连接愈加紧密,在旅游、美食、汽车等类型的节目中可以考虑多地联动、合作播出,这既是回应受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可以盘活各地广播的存量资源。
2. 创新机制体制 吸引人才鼓励人才
首先,尽可能最大化地保障人才的物质基础,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建立一套持续创新机制,鼓励全员参与、全员创新,保持员工良好的工作状态,给予他们更多认同感、荣誉感,以创新凝心聚力提振全员信心,为后续成长打下基础。让年青人感到他们在媒体转型发展中,是深度参与其中的,这同样也是一种“创业”。
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同时降低了个体发声的门槛,一批优秀的非职业媒体人脱颖而出,他们的“业余事业”所创作的内容产品更丰富、更多元、更接地气,我们完全可以灵活用人、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内容。甚至可以将现有工作人员与平台解绑,人才与项目、与节目同进退,更活的进出机制,优则进,劣则出,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发挥频率的价值和品牌力,让频率成为鼓舞人心的发动机。
现有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充分利用AI等其它新技术,打造虚拟主播、智能主播等。
另外,还要重视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保管理层的稳定和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
3. 增强节目讲述故事的能力
首先,始终不忘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主导舆论导向的重要任务。创新宣传形式,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精品化制作、可视化表达、互动化传播。
3.1 完善策划机制
注重前期策划。有预见性和有计划性的策划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和重大活动,注重资料收集、对新闻内容的有效整合及优化,角度的选择,报道规模、采访对象、报道方式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周密策划。
实现融合报道常态化。大主题报道项目制,跨部门联动,细化报道的质量要素,提升整体报道水平和节目质量。建立全媒体、多平台立体内容发布网络,统一资源,摸索建立融合报道运行机制。
3.2 广播视频化、多元化
做看得见的广播,更多地走出去。新闻现场,除了音频采集,也同步实现第一现场的视频呈现,充分体现广播及时性;除广播的现场报道播发之外,第一时间小视频编辑发至各大车友群、听友群,提升服务能力及品牌力。
更多地走出直播间,以直播车或其它的形式,设外场直播、专场直播等,不同的节目形态拓展广播内容的丰富性。
3.3 专业化的深入精细
交通文艺广播,定位清晰,把交通汽车服务做到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更贴近,才可以提高用户粘性。播报要求更加准确、主持人之间的搭配要求更加默契,精耕内容提高节目品牌价值。结合本地推出一些方言节目及文化节目,符合地域特征。
3.4 紧扣受众需求提供媒体服务
交通广播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所指向的正是听众最实际的生活需求——出行。除此以外,教育、母婴、财经、情感等,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绕不开的、急需指导的生活需求,找到受众“和我有关”的点,提供更加适合的媒体内容,甚至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产品。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以往所积累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等优势资源,可以发展相关产业链,用产业链中生发出的故事填充节目内容,通过节目吸引的用户在产业链中得以巩固并收获经济效益。这样,不仅节目内容不愁了,广播也得以良性发展。在全媒体、融媒体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改革共识的今天,以媒体为主业进军其他领域是自然而然的延伸。投放广播广告的行业也随消费趋势而变,传统广告的金主房地产、汽车和金融行业经历着调整,更多新消费趋势行业,诸如教育、汽车后市场、装修、旅游、餐饮等,待深度挖掘开发。
3.5 音乐伴随性播放更要精选,体现频率气质,摒弃随意性播放
广播电台的“陪伴感”仍具竞争价值,“人们会听电台,是因为电台另一端的声音听起来像个朋友,就像是上下班路上一个可以分享交流的朋友。”所以,电台音乐的播放选择要更专业,音效的添加也要求更加精良。
3.6 精心打造一批节目IP,開辟新的收入来源
广播节目尽量朝品牌化、IP化运营,通过节目衍生一批线上线下新的关联产品,并且做到一鱼多吃,相互引流。丰富的周边产品可以牢牢维系粉丝,新开辟的实体项目也可以拓展影响力、实现社会价值,如果做得好,甚至每一环节都可以变现产生收入,从整体上提高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
4. 在活动上下大功夫,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活动IP,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活动是广播媒体创收的新增长点,也是转型升级的途径之一。要做就要做有影响力、参与度大的、有吸引力的活动,而这更需要创意创新。可以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办好活动,只要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就会良性循环,得到更多政府部门的支持。而广播媒体多年积累的车友、听友资源,也要充分利用,积极组织多样态的线下活动,既是服务,也是收入的另一种开源。
5. 充分利用好现有双微平台
现在多数广播双微(微信公众号、微博)由于缺乏人力物力支持,推文推送疏于管理,质量不稳定,原创比例过低,内容大多以转载为主,内容同质化严重,一些博眼球的社会新闻也降低了公众号的格调。
还是要重视这两个平台及其它新媒体平台,专人专部负责(就算是人数很少也行),全方位打造品质广播。宁缺勿滥,重视原创,保持本土特色和贴近性、互动性。做到与广播平台的互补、围绕民生、聚焦本地。
语言文字图片+精短视频,符合互联网语系,满足用户对本地新闻、社会热点、服务资讯、娱乐资讯的需求。
现在微信公众号有一定量级的粉丝后,针对有购买力的人群,可做优质产品的推送。瞄准用户的某一行为和需求,为其提供从信息到服务到产品的一条龙服务。
总之,新媒体崛起、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下,作为传统媒体人,焦虑、害怕没有任何用,只有迎难而上,积极学习新媒体,紧跟新技术,彻底转变旧有观念,迅速融入媒体融合的发展浪潮。充分发掘广播媒体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紧扣用户提供服务,地市广播市场也还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