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突出重点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2020-01-20管黎宏
管黎宏
(陕西省水利厅,陕西 西安 71000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生态功能突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总面积仅占全国的1/50,但土壤流失总量占到全国的1/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在陕西,减少入黄泥沙的关键在陕西。因此,抓好陕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就抓住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1 陕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陕西严重的水土流失既危及黄河中下游安全,同时也严重制约陕西,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陕西水土保持工作。多年来,陕西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在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及早出台了《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制度,强化了水土保持法的社会管理职能,法制水保稳步推进,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
在补偿机制推行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拓宽了资金来源,有力促进了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坚持大面积封禁、小面积治理,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综合整治、渭河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十三五”期间,全省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 300 km2。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拦泥58亿t,入黄泥沙由过去的8.3亿t减少到2.68亿t,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实现了生态环境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持续推进,显著增强了黄土高原的蓄水保土能力,生态环境明显向好,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与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更高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治理任务更加艰巨,条件稍好的地方已得到初步治理,其余地方治理都是难打的硬仗,投资强度与治理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二是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系统性还有待提升,水土流失系统综合防治体系尚未形成,水土保持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三是人为水土流失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信息集成不完整,管理相对粗放;四是水土保持能力建设和信息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和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各项要求相匹配。
2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实质内涵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明确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四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和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总书记在两次重要讲话中都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论述,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是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陕西今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任务,领悟其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重要的经济地带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体现了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考量。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陕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揭示了黄河保护治理的关键所在。陕西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76%,当前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流域是典型的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生命体,要牢牢把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总体治理思路,多措并举,统筹规划实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功能,维护流域生态平衡。要将水土保持与解决好黄河流域的防洪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衍生产品,引导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产业,提高水土保持发展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要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这就要求我们:重点研究当前陕西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薄弱环节,加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找准水土保持攻坚点和难点,进一步研究淤地坝、旱作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水沙调控的作用及综合影响,解决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我们必须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分区防治,分类施策,共同抓好生态保护,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升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1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要从黄河长治久安、流域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角度深化认识,做好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要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保治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进一步减少入黄泥沙,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维系黄河生态安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谋划、系统治理的思路,加快补齐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短板。要系统全面地考虑政策制定、模式创新、科学研究等各环节工作,使各项举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3.2 健全体系、强化监管,全面实现源头预防
要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把看住人为水土流失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巩固现有治理成果;要划定水土保持生态红线,把生产建设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要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进一步改进监管手段和方式,大力提升监管能力水平,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从源头上保护水土资源。要健全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水利部门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整体联动强化工作合力,推动形成同频共振的强监管格局,全面保障黄河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3.3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推进综合治理
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因地施策,整体布局。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固沟保塬、涝池站窖修复治理等工程,系统推进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洛川塬、渭北台塬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新型淤地坝系、高标准旱作梯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山美水美的生态乡村。统筹生产、生态、生活,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治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4 下一步对策和举措
4.1 加大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预防保护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推动水土流失治理重点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实现由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分区域稳步有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现有治理成果的巩固和提升,缓解生态压力,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划定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强化生态红线约束作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将天然林、河湖、湿地、生态公益林、泥石流易发区、蓄滞洪区等区域纳入禁止建设、限制建设地区。规定生产建设项目在红线内不得随意开发建设。
三是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横向补偿制度,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与黄河下游省份公平分担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责任,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力度,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2 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治体系。要结合陕西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地貌条件及水土流失特点,科学配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提高治理标准,创新治理模式,形成立体防护体系,全面推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二是加快新型淤地坝系建设。统筹坝系布局规划,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建设理念新、布局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新、机制新的淤地坝,打造一批新型淤地坝系示范工程,全面带动淤地坝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减少入黄泥沙,保障黄河安澜。
三是实施高标准旱作梯田建设。结合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合理确定梯田、坡面水系、田间生产道路等建设内容。高标准配置排灌沟渠、蓄水池,有效拦截坡面径流,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降水资源,确保干旱季节作物基本的抗旱保苗用水,提高抗旱能力,排出多余径流,保障农田生产和安全,使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创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将水土流失治理、水源保护、水质改善、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和统一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政策、技术、模式的科学研究,借鉴全国好的经验做法,结合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点带面,试点推进,全面提升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
4.3 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社会管理职能
一是创新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省、市、县协同的水土保持行业监管体系,对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情况开展逐级督查。推动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的落实。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行政综合执法的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从而形成强监管震慑。
二是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全方位及时精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项目动态信息,督促生产建设项目依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三是实行水土保持信用监管。建立生产建设单位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单位及施工单位等技术服务单位的信用评价机制,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市场主体“重点关注名单”及“黑名单”列入机制,全面贯彻《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水土保持行业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社会管理职能。
4.4 持续加强水土保持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水土保持信息化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全省各级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充实水土保持机构,加强监督执法人员培训,创新水土保持互联网+监管机制,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建设,努力建成一支政策水平高、专业技术强、执法装备新、敢于碰硬的信息化水土保持监管队伍,切实当好黄河流域生态卫士。
二是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加强站点监测设备设施的更新与升级改造工作,提升监测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建立监测成果与监督管理紧密结合的机制,发挥好监测对监管的支撑作用。加大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力度,加大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手段在水土保持监督、治理和监测等工作中的整体应用。做好水土保持信息数据管理和共享,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实现水土保持监管智能化、信息化。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加快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转型升级,引领水土保持发展方向,全力支撑新型淤地坝、高标准旱作梯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产业,着力推动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抓点示范,全面展示水土保持改革发展成果,提升水土保持社会地位和社会关注度,全面带动全省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水土保持舆论宣传。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讲好水土保持故事,展示水保文化。以宣传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和曝光重大违法案件等为重点,通过主流媒体报道、自媒体微视频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水土保持进机关、进党校、进社区、进校园。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