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020-01-20张杰
张杰
石景山区广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41
改革开放近40 多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把人民健康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涵。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 年的74.8岁提高到2017 年的76.6 岁,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社区卫生在以预防为主发挥的基层基础作用更加重要,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夯实基层社区卫生的基础服务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各方面投入,不断推动我国社区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和谐、有序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
1 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1 社区卫生的职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在政府主导、卫生主管部门指导、街道社区参与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医疗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妇女、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以解决社区基本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普惠、经济、便捷、全面、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2]。
1.2 社区卫生的基本职能和主要服务内容
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畴,开展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建立和完善家庭、个人健康档案,开展社区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与处理,急症的认症和及时转诊,执行巡诊、出诊制度,定期进行家庭访视;按照政府要求开展卫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提倡引导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认真贯彻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要求,严格执行计划免疫管理制度,准确及时地掌握接种对象,督促其按时到指定地点接种,完成地方病防治任务;协助开展孕产期保健宣传指导、 新生儿建卡访视及母乳喂养指导工作,并严格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对老年、慢性、伤残患者进行康复咨询,并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促使其尽早恢复健康;及时完成政府及卫生部门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3]。
1.3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特点
①公益性。 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为导向,坚持为辖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②全面性。 社区卫生服务既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又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宣传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可以说,居民从出生到临终,社区卫生服务全程都提供服务[4]。
③主动性。 社区卫生服务除了等待患者上门外,也承担着家庭医生职能,主动上门为社区群众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方便性。 社区卫生服务开在群众居住的小区内,空间距离近,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药品是基本药品,技术是适宜技术,价格比较合理,能够就近、高效、便捷地满足辖区居民基本医疗需求。
2 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社区卫生公益性定位不够彻底,缺乏统一行动的强大力量
我国幅员辽阔,形势复杂,基层基础卫生发展极度不平衡,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在坚持公益性发展定位的前提下,采取和市场接轨的措施和做法,采取了购买服务模式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导致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水平不高、运作低效等弊端和尴尬现象。
2.2 社区卫生基本职能不够扎实,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
2003 年“非典”之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度受到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识开始淡化、甚至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和有效落实。 公共卫生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仍较薄弱,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尚处于初期阶段,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不全、联通共享环节欠缺,存在“防控-治疗”分离的问题[5]。
2.3 社区卫生历史投入欠账较多,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配备不足
2.3.1 基层社区卫生事业财政投入较少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药品、耗材全部零差价,管理者普遍认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收益的急剧下降,导致经费缺口较大,财政无力足额补偿,亦缺乏其他可行补偿来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层面的投入低,人才流失严重。 从人员配备数量上看,中国CDC 只有大约2 100名员工,对比只有中国人口四分之一的美国CDC 的24 000 名员工差距明显。我国整体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供给和战略储备不足,尤其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表现更为突出[6],但当疫情发生时,冲在第一线,在应急医疗服务人员和场地提供、物资储备存在严重不足和挑战。
2.3.2 社区卫生场所缺乏统一规划 政府对社区卫生实施场所规划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统一的规划和制度安排。我国社区卫生场所主要来源于小区建设强制要求开发商配套建设社区卫生用房,而且存在规划审批有,建成实施划归难等问题,其次来源于政府租赁社会用房,或者来源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场所建设比较混乱,对外办公服务极不便利,大多数都在背街小巷,长期存在医疗队伍是正规军而没有大本营的尴尬局面。
2.3.3 医疗器械配备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社区卫生的职能定位较低,造成主观上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社区卫生的大型、先进的医疗检查、救治和康复装备的配备特别缺乏,甚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服务站连最起码的化验设备都没有,更别提一个国家、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的被称作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
2.3.4 信息化建设普遍较为落后 信息化建设可极大地方便医务人员、患者、卫生管理部门三方有效对接,可全方位提高基层卫生诊疗和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统一顶层设计,国家财政投入有限,基层配套严重不足,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
2.4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整体建设重视不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中,把工作重心主要投入在建设二甲、三甲之类的大型医疗机构上, 对各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医务人才的投入高度重视,对于人才待遇、激励机制、晋升流动和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制度较为健全,对基层医疗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才方面重视严重不够[7],只是从面上去满足基本的运作需要,缺乏对整体医务人才发展的配套保障和激励制度,导致能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服务的人才严重缺乏,基本上都是能力素质较低的人员,导致社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较慢,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发展的需要。
2.5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整体待遇较低,绩效考核缺乏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对基层医疗人才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才方面重视严重不够,缺乏对于人才待遇、激励机制、晋升流动和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支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上对医生待遇水平极不适应,保障待遇、成就感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2.6 社区卫生自身职能运行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清晰、缺乏科学指导
长期以来,对于社区卫生职能定位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对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职能定位不清晰,程序规范不明确[7],联防联动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与卫生健康、疾控中心、医疗保障、食品监管、社管中心、辖区街道等政府监管服务部门之间职能定位比较模糊,分工协调配合不明,指导不够科学。
3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牢牢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职能
国家必须要把基层社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高到一个基本方略的高度,要牢牢坚持社会公益性发展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社区卫生的职能定位,把预防、治疗的治病救人的主要职能定位更准、更重、更深,把社区卫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的基础基石地位来重视,来抓好,切实加大全方位投入力度,强化顶层科学设计,在经费投入、场所建设、装备配备、人才待遇、激励机制、药品采购、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较大倾斜力度,加快补长短板,切实堵住漏洞,尽快补强弱项。
3.2 切实加大全方位投入力度,增强基础设施设备保障能力
①大胆打破原来我国社区卫生场所主要来源于开发商配套建设、租赁社会用房和简单购买社会服务等简单现象,要加大统一规划设计和规范建设力度;②加大社区卫生大型、先进医疗检查、救治和康复装备的配备力度,重点配备好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应急设备。
3.3 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水平,加强激励配套机制建设
要加强和提高基础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3.4 科学规范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理顺社区卫生与监管服务部门之间关系
进一步明确基础社区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程序规范,联防联动机制,理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卫生健康、疾控中心、医疗保障、食品监管、社管中心、辖区街道等政府监管服务部门之间职能定位,职责分工和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完善监督指导和服务支持机制。
3.5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公共卫生科学素养
提高素质,教以化之。 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重大难题,一方面要解决好科学的疾病预防体系和救治体系,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广大群众的自我健康意识。 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提高群众科学素养是解决医疗问题最为有效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