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渔民的“上岸”人生
2020-01-19曾媛
曾媛
11月19日,北碚区嘉陵江旁的一个小区内,罗永华和妻子尹茂群推着婴儿车来到了约定的采访地点。一年前的这天,夫妻俩度过了在船上的最后一个夜晚,第二天天一亮,他们便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渔船,开始了新的“陆地生活”。
“千个屋基,万口水井。”这句渔民口中的俗语,还原了渔民“水上漂”的生活状态:捕鱼的日子里,船到哪里,家就在哪里。
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及捕撈渔民退捕转产方案的实施,近两年,重庆渔民陆续“洗脚上岸”。记者从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渔业处了解到,重庆市应退捕渔船5342艘,涉及渔民10489人。目前,全市应退捕渔船已全部完成退捕手续。
渔民“上岸”,改变的不仅是生活和工作方式,还有几代人的传承和习惯,这其中充满了辛酸与快乐,束缚与自由……
从捕鱼人到护渔人:只要在水上,就很开心
在垫江县高安镇,有一群“上岸”不离江的爱江人。
7月1日,捕鱼人李代国正式“上岸”,结束了三代人100多年以捕鱼为生的历史。
如今,成为一名护渔员,是李代国的选择。他爱江,爱这片工作了40多年的水域。
和李代国一样,护渔员杨于华也有着同样的观念——不愿离江。
在江上,渔船是渔民谋生的工具,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哪里有回水,哪里水流急,哪里需要拐弯,哪里有大石头;夜晚偷鱼的人会用头灯,背上的升压器会反光;如果河里有波浪,则可能有船在下网……这些我们都知道。”
而这些知识,正是一名优秀的护渔员必须具备的。
护渔队队长胡夕领讲述了一次护渔经历:他和队员开车路过江边时,车窗的后视镜忽然闪过一个微弱的光点,全车人第一反应就是有人在偷鱼。为了不引起对方注意,他们将车往前开了200米,然后下车钻进芦苇地里悄悄前进。疑似偷鱼的人发现他们后,立即扔掉手里的东西向远处游去,队员杨于华迅速跟着游了过去,由于水性好又熟悉地形,很快就把这个人抓住了。后经警察查证,此人确实在偷鱼。
不愿离江的杨于华“上岸”后,成为一名护渔员,而高安镇退捕渔民刘友军,则干起了清漂的工作。
捕鱼几十年,刘友军见惯了各种大风大浪,但让他最难忘记的,还是前些年由于水质污染严重、违法捕鱼行为泛滥,导致江水能见度持续下降,他的渔船周围到处漂着翻肚的死鱼。
“看到水质被污染和漂着的死鱼,心里真的很难过。鱼少了,渔民的收入也相应变少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刘友军很激动。
如今,每天干着清漂的工作,刘友军很满足,“在江里清漂,有一份收入,还能用自己的力量降低江水被污染的可能性。污染少了,水质好了,鱼儿也就多了。”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中央采取措施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鱼群数量持续增长,江水能见度不断提高。
从捕鱼人到卖鱼人:离江不离鱼
鼎罐鱼,几乎是每一位渔民的拿手好菜。捕一条鱼,加几勺江水,放入鼎罐熬煮,不一会儿,香气就会扑面而来。
“上岸”前的何连章怎么也没想到,在64岁这年,自己会成为被顾客点名做鱼的厨师。
退捕后,何连章在自己的家乡垫江县高安镇河兴村开了一家鼎罐鱼餐饮店。本来想把厨师的工作交给女儿,但时常有顾客点名要吃自己做的鱼。“我在船上煮了几十年鱼,味道还不错,顾客也很喜欢。”
与何连章一样,合川区退捕渔民刘光明也因好手艺而出名。
在前往合川区大石街道的路上,会发现一块“临江鱼”的广告牌,沿着路标直走到底,就到了刘光明所经营的鱼庄。
“在合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我和家人享受到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并在几年前开了这家鱼庄。去年9月退捕后,我用退捕渔民补偿费扩大了店面规模,还重新进行了装修。”刘光明介绍道。
在江边,刘光明租了一块地,把它用来当作鱼庄的停车场,“很多顾客都是从合川区甚至主城区开车过来,专门来吃我做的鱼,现在一年收入大概能有三四十万元。”在渔船上练就的好手艺成为“临江鱼”鱼庄生意红火的保证。
北碚区的张中江也选择在沿江的滨江路开一家“鱼庄私房菜”。经营餐饮船的他比父母早一步“上岸”,开了这家鱼庄。去年11月,张中江的父母退捕“上岸”。
“现在我的生活就是看店、看孩子,过得很惬意。”张中江的母亲冉茂兰表示。
比起开餐饮店,在嘉临江北碚段捕了几十年鱼的谢尚华,选择将各处收来的清水鱼销往人们的餐桌上。“鱼店之前是儿子在照顾,现在我可以和儿子一起看店,老伴在家带孙子。”
每天早上,谢尚华会准时到店里开门,做一些基本的清洁工作后,买菜的居民陆续到店。
“早上八九点是居民买菜的高峰期,也是我们店铺一天最忙的时候。”谢尚华表示,虽然卖的是活鱼,但是几十年的捕鱼经历让他可以迅速判断出鱼质量的好坏。
从捕鱼人到职业人:不能捕鱼了,就干点别的
11月19日,合川区太和镇居民、退捕渔民陆春容顺利完成了当地就业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试。
“培训是定向的,企业有需求,居民有意愿,我们就会组织技能培训。居民完成培训,考试合格后,就可以直接到企业上班。” 合川区太和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所长陈小龙说。
30多年前,陆春容和丈夫陈登富选择将捕鱼作为一家人的谋生方式。今年“上岸”后,陆春容又一次迎来了选择:如何寻找新的谋生方式。
丈夫陈登富选择外出打一些零工,如果陆春容也外出打工,家里的孩子便没人照顾。在家门口就业成了陆春容思虑再三得出的结论。
太和镇服装加工厂多,用工需求量大,陆春容选择参加缝纫技能培训班,培训结束,就可以进入定向招工的服装加工厂。
在陆春容家里,她开心地拿出一双大红色的袖套给我们看。“这就是我们平常练习时做的袖套。”
从家里到服装加工厂,陆春容只需要走20多分钟。
“服装加工厂的工资是以件计费的,时间相对自由,我也有更多精力可以照顾孩子。”陆春容说。
在陆春容忙着学习缝纫知识的同时,退捕渔民蒋依霞也找到了一份清扫马路的工作。
每天早上6点20分,蒋依霞都会拿着扫帚准时出现在合川区政府门前的马路上。到达自己负责的清扫区域后,她便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退捕后,合川区人力社保局为我提供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刚开始很不习惯,但是慢慢就好了,而且我相信以后会更好。”蒋依霞说。
不同于其他渔民在退捕后会及时积极寻找新的谋生手段,忠县复兴镇渔民赵武云在退捕“上岸”后,对新的生活很不适应,也曾有过抱怨,觉得生活从此没了着落。
后来,在当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的帮助下,赵武云了解到退捕渔民就业创业政策。考虑再三后,赵武云决定自己创业。他在天台村水口寺承包了200亩柑橘果园,并利用果园内的水沟养殖龙虾,积极为一家人的生活寻找新的希望。
现在与未来:有担心,但更有希望
胡夕领和队友们的护渔队,前段时间完成了在新公司的登记程序。他们期待着加入新公司后,公司能为他们购买缴费比例更高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杨于华在空闲时参加了镇上组织的面点技能培训班,但对于“岸上”的新职业,在水上多年的他还是觉得有些不适应。
罗永华每天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嘉陵江。“不怕你笑,我们经常梦到还在划船。人从水边离开了,但还是想念,就想每天看看江,看看曾经停船的码头。”妻子尹茂群说,购置这套房几乎花光了一家人所有的积蓄,但每天站在阳台上看到对面的码头时,他们就觉得很幸福。
截至11月19日,重庆市重点水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达99.73%,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越来越多的退捕渔民延续着数十年来的勤劳与淳朴,开启了人生的又一程。
“我市将继续聚焦退捕渔民中的灵活就业群体,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状况,及时提供就业援助。提高岗位推荐频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将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