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全能家长”,孩子就全能吗?
2020-01-19鱼爸
鱼爸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便是他的全部。父母,这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带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让我们的内心在小家伙崇拜的眼光中得到滋养。然而,维持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人父母的我们有必要总是在他面前表现得“全能”吗?
眼前的小人,已经从蹒跚学步的奶娃娃变成了登高跳远的小朋友,而这变化,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天天挂在身上,赖在怀里的日子,一去不返。每天,我总以各种理由想把他揽在怀里,儿子最长待不到一分钟,就挣扎着逃离。
某天,老母亲又要抱他的时候,小朋友歪着脑瓜提出了直逼灵魂的问题:“妈妈,为什么你总要抱我呢?”
老母亲尴尬地说:“因为想你了啊。”
小朋友若有所思地想了会儿,暖心又真诚地说:“妈妈想我,就像我总想你一样,但是我要去做我要做的事,不能总被你抱着啊。”
心底,泛起浅浅的失落,又漾起满满的骄傲。失落于儿子的世界再不是只有我的存在。他有了更多探索的需求,去结识新朋友,去发现自己的爱好,去经历,去成长。
再不是那个躲在妈妈怀里看世界的小奶娃,而是主动探索、思考和收获的独立的小生命。父母给予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全能般的保护甚至控制,也不是“为了你好”而施展的傀儡战术,而是一种放心。放心信任孩子,信任他是坚强的存在,信任他在遇到问题并引发情绪后,能对感受进行认知和梳理,最后创造性地解决冲突,完成闭环的体验,获得完整和越来越广阔的心智空间。这种信任,不是放任不管,是给孩子一个弹性的空间,把生命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孩子,结果无谓好与坏,完整的体验即所得。
每个母亲心目中男孩子的画像,都不一样。我的男孩儿,一定要是勇敢、坚强和粗线条的,如磐石一般的存在,这是我作为母亲对儿子的定义,来自于头脑和认知。
偏偏,我的小朋友是个喜欢粉色的小暖男。两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一套仿真昆虫的玩具,小家伙随手就拿起来玩,大家都夸赞好勇敢;四岁的时候,又翻出这套逼真的大虫子时,儿子吓得尖叫着躲到窗帘后面。
大人们一致的评价是越大越胆小,没出息。
小朋友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无论怎么引导都不再看第二眼。半个月后的某天,小小的背影忙忙碌碌地在鼓捣着什么。
大人们悄悄观察,原来是小朋友在一点点尝试着熟悉昆虫们的长相。
从开始的只敢摸一下,到后面可以把玩在手里,再到最后可以全然接受长长的触角、尖尖的牙齿和夸张的翅膀,还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很好奇地问他:“儿子,你不是害怕虫子嘛?”
小朋友眼都没抬,慢悠悠地说:“我不是害怕虫子,我只是害怕他们的样子,但是现在我不怕了。”看,孩子是天生的智者。他們不被头脑中的剧情和假想所束缚,直达事物本身,明确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害怕或厌恶的是什么,又不会长时间地困在抵触的情绪中,通过一点点的尝试,慢慢发现事实,并找到共处的方法。反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总是受困于表象,轻易下结论,定喜好,忘记了每个生命有千万种可能性,都是熠熠生辉的星辰大海。
小时候,每次犯错,妈妈的口头禅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往深了挖,有两种内涵和暗示:一,我是成年人,我的经验比你多,不听话,就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一定要听我的话;二,反正我当时把丑话都说了,结果不好,你怪只能怪自己。妈妈很好地展示和维护了自己的自恋,同时把我驯服成一个听话的孩子。
这句话,像是刻在人生剧本中的魔咒,在每个有关选择的事情上,我都习惯性地让出选择权,不自信于自己足够有力量能做决定,更害怕的是结果不尽人意时耳边母亲的责备和带着淡淡嘲讽的口头禅。我的后知后觉,来自于我的小朋友。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吹泡泡,广场有一个长长的斜坡,小伙伴们都当滑梯玩儿。
我家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跃跃欲试,我皱着眉头说: “这个不是真正的滑梯,玩不好肯定会摔跤的。”
小朋友当耳边风一样,挣扎着还要去,我气呼呼地回一句:玩去吧,摔疼了别找我。果不其然,十多分钟后,小朋友摔了个大跟头,新穿的裤子磨出个大洞,膝盖和手也轻微擦破了皮,苦着脸来找我。多么类似的场景,像是回到了我闯祸的小时候,当时母亲训斥我的语气和居高临下的气势,我完全神还原了现场,吼完小朋友后,说实话内心竟然有一丝喜悦和胜利者的骄傲。我是舒服了,仔细一看,儿子低着头,眼泪簌簌地沾湿了衣襟。我慌慌张张地把儿子拉到跟前,还逞强地问:“妈妈说的对不对?”
儿子哇得委屈大哭,哄了好久,才断断续续地说:“妈妈,你都不问我疼不疼吗?我本来已经很难过了啊,你还说我。”
那个瞬间,我觉得自己成了当年最讨厌的样子。
就像是受害者多年后成为了施害者,幼时遭到的语言暴力的二次伤害,三十年后,我像接力赛跑一样,接到了手里,用在了心爱的孩子身上。这类事件的奇葩逻辑是,出现问题,不是把孩子的身体和感受放在第一位,而是让自己的自恋冲在前面,小我的自恋维护住了,其他全部都是次要的。
孩子受到身体上的伤害,跑到最亲近的人跟前要安慰和拥抱,得到的却是打击自信和自尊的二次言语伤害。要经历几代人,我们才会明白,这种做法不会让孩子长记性,长智慧,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越来越没有自信?因为,他们知道受伤了,受委屈了,找家长得不到理解,安慰,支持和鼓励,还会二次受伤,那么,未来再遇到多大的问题,他都习惯性忍着瞒着,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放弃做全能型的父母吧,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的人,不轻易给孩子打差评,不受自恋支配,把更多的能量还给自己,把体验和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你会明白,他们的世界需要的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亲子关系指向分离,而这也是生命和精神生生不息的必经之路。母亲和孩子共生在同一个躯体里,分享彼此的心跳,这段生命中最奇妙的时光也只有10个月,似漫长岁月星河中的点点星光。
但照亮天空的从来都不是这些许的光亮,而是那些悠长又坚韧的光束。
我们无须做一个“全能父母”。偶尔无所作为,恰恰为孩子的发展腾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