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野里生发出的科学家

2020-01-19王静

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饥荒稻谷袁隆平

王静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就可以为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托底,那么这个人便值得全人类去学习他、铭记他。

今年九十岁高龄的袁隆平老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本期《幼儿画报》绘本故事《最爱做的事》带领孩子走进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里,让一位朴素的科学家的品质与精神植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我最喜欢本期绘本的封面——袁隆平老先生蹲在稻田里,目光平静地注视着手心里的麦穗。手中的麦穗成就了袁老先生一生的功绩,而这仅仅是他“最爱做的事”而已,是袁老先生“稻下乘凉”的梦想在手中实现了而已。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想必就是将时间与精力倾注于最爱做的事情上,让梦想得以实现。

翻开绘本,故事是以自述的形式展开的,从袁老先生小时候讲起,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顾梦想的缘起。

一个人的梦想离不开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启蒙与引导。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袁老先生亲眼目睹过战乱带来的满目疮痍和饥荒导致的尸殍遍野。绘本中一幅灰色的画面十分抢眼,荒凉的田野间,一队难民艰难行走在干裂的土壤上,老老少少们相互搀扶,被疲惫与饥饿拖住他们原本就沉重的步伐,这可能只是小袁隆平儿时记忆里关于战乱饥荒带来的苦难画面的冰山一角。“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这是袁老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过的,可见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多么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里。

本期绘本故事告诉我们袁老先生小时候,他的母亲常在稻谷飘香的时候带着孩子们去看稻田,“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田野,是爷爷的田野,是爸爸的田野,将来,也是你们的田野”,妈妈对孩子们这样说,这样的叮咛流入孩子的心里,孩子对田野的情怀油然而生。父母的教导之下,小袁隆平经常和爸爸在春天里和农民学习插秧,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他也在母亲读的童话故事里憧憬一个连雪地里都能长出稻谷的不愁温饱的世界。袁老先生的梦想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悄悄生根发芽了。

从成长到成功的路径弯弯曲曲,且有着不同的岔路口,每一个岔路都通往不同的终点。小时候的袁隆平也并非一直泡在田野中。出生于城市的他,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他有機会接触和学习很多知识、技艺,比如画画、跳舞、游泳、打排球、踢足球、拉小提琴……这就意味着,他有很多条道路可以选择,他甚至差点成为一名飞行员。然而心里最想做的事情引导着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辛的道路,就像妈妈告诉他的,这是一条“一辈子都会很苦”的道路。

选择只是开始,坚定走下去是每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备的品质。袁隆平的工作不是在可以遮风避雨的实验室里展开的,他的实验室在田野里,每一株稻谷都是他亲密无间的战友。他披星戴月地出没于田畴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将汗水倾注于脚下的土壤;他淡泊名利,一心付诸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绘本故事中我们看到袁隆平老先生自从成为农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后便扎根于田野这个美丽的课堂中,星空下、阳光中他守着一株株稻谷,无论成功与失败,他就像长在了土壤里一样坚定的不离开他热爱的这份事业。正是这份坚持,袁隆平培育出我国第一批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南优2号”,他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猜你喜欢

饥荒稻谷袁隆平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稻谷的故事
饥荒是你造成的
游戏救国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江汉平原辞
袁隆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