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若干问题解析
2020-01-19欧阳彬湖南省水利厅
欧阳彬 湖南省水利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各单位全面建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业务和业务活动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单位内部全体人员。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将财务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手段高度结合,合理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合理保证单位信息财务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腐败,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控制目标,提升国有资产的价值增长,对于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单位充分利用财务管理工具实现对经营业务项目进行管控,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投入到价值增值环节,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加强对资金运行环节的监管。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局限于事后核算,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资金支出进度缺乏监管,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会直接损害单位的利益。而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控制资金支出关口,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其二,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益性组织,承担着社会服务和资产管理的职能。在履行各项职权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能会加大执行风险、引发资产价值流失等现象。通过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够建立一套严密的保障机制,杜绝暗箱操作、违法徇私等现象;其三,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机构,其运行情况和服务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财务内部控制的事实既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也能够及时向监管部门反馈市场动态,平衡国家与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1]。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经营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管理层人员过度重视政治绩效,在财政资金统筹配置、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以及固定资产控制等方面相对薄弱,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成效。具体来说,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其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内控环境基础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在岗位设置方面,由于财务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事业单位的部分岗位安排存在一岗多职、不相容岗位尚未分离等现象。例如:印鉴保管、经济业务决策、业务经办、财务报销以及台账录入等岗位没有落实职能分离原则,职能交叉、权限界定不明显等问题会引发财务管理漏洞;在会计核算层面,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局限于数据整合、报表编制、信息反馈以及财务报销等,以事后核算为主,且对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和业务活动过程了解不足,无法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业务活动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财务管理职能弱化现象较为明显;在费用支出控制层面,部分事业单位尚未针对经费支出制定相应的支出标准,包括会议费、办公费、招待费已经水电费等。即使制定了相应的支出标准,但因业务部门人员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得支出费用标准执行率较低,实报实销制现象依旧存在。
其二,资产和资金控制不够严谨。一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自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以来,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随意采购、重复购置等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资产使用和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控制手段,“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事业单位尚未针对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对于购置入库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使得明细账目和实物卡片信息不一致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单位的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大部分事业单位对资金统筹工作普遍采取预算管理手段,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等方式,实现对财政资金收支过程的控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单位的预算编制内容相对粗糙,增量预算法虽然编制流程简单,但参考数据较少。以上一年度的收支和本年度业务等数据作为核定基础,无法细化到具体的预算支出项目;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刚性控制不足的问题,个别预算责任部门随意调整预算计划或追加预算等现象较为明显,造成单位预算执行率较低,也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其三,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监管不足的问题,由于单位的监督管理权力集中在管理机构层面,内部控制监管局限于财务报表数据核对以及业务操作规范性等方面,无法延伸到决策前端,财务监管也不能作用于事业单位的一切重大经济决策;同时,事业单位尚未建立独立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针对审计工作制定审计流程、确定审计范围,使得内部控制监管工作流于形式。此外,虽然国家制定了信息披露制度,但部分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动向并未完全向社会公开,外部监管力度不足,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失效的主要原因[2]。
三、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环境
首先,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人员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充分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引导作用,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财政和财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从思想上提升执行层人员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同时,合理设置财务管理岗位,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不仅要明确区分不同岗位的职能权限,还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度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组织机构。其次,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和处理流程。例如:建立会计核算定期抽查制度,延期上缴收入等行为;避免收入未入账或资金账外循环等现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对于政府非税收入应当按照规定时间和标准,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并开具相应的财政票据,防止账户截留问题。最后,针对费用支出制定严格的标准。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明确支出业务的关键控制环节,即支出事项和支出范围。在遵循国家或地方法律规定标准的基础上,对公用事业收费标准、差旅费用报销标准、接待费用标准、人员薪资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加强支出审批控制,采取分级审批、定额报销等方式,对于超出额定标准的支出事项需要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支出凭证或支出原因,则不予审批。
(二)重视对资产和资金的内部控制
从资产内部控制层面来说,事业单位应当从采购环节入手,设置专门的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岗位,以预算目标为依据,在采购活动开展之前,联合财务部门编制采购预算计划,确定资产类别、采购数量、采购成本和供应商选择等;在采购计划执行阶段,事业单位要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通过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开展公开招标;对于采购的固定资产实行入库项目验收,由指定人员依据资产的规格、数量、价格以及质量等进行评价和验收,并出具相应的验收证明。在资产使用和管理环节,必须要落实定期盘点制度。由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联合开展资产数量盘点,即使了解资产现存数量和资产价值残余量,并将相关数据录入台账,确保账实信息一致;同时,对资产实行合理配置,尤其要注意闲置资产的处理,尽量通过变卖、折旧等方式避免资产盈余价值流失[3]。
从资金内部控制层面来说,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工具的作用,实现对资金支出过程的监管和控制。具体操作如下:以预算管理部门为牵头部门,在财务部门的参与下协助业务部门编制预算方案;依据事业单位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预测单位的收支规模和投资方向,确保预算方案能够细化到各收支项目层面;严格执行“二上二下”的预算方案审批流程,通过“总额控制、逐项批复、统筹管理”的审批和管理流程,确定下一年度的预算方案,并进入执行阶段;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到经营项目的多元化,在增量预算法的基础上引入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确保预算编制方案的可操作性;在预算执行阶段,事业单位应当针对预算追加调整建立相应的审批流程,在贯彻“预算方案一经下发不得随意调整”政策的基础上,对于因客观因素不得不调整预算计划的问题,在经过预算管理部门审批以后,才能进入执行环节,有效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的预算执行率。
(三)发挥内外部监管的作用
一方面,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监督结果的科学性,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独立于管理层之外的内部审计部门,并针对审计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周期、审计方法等,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审计部门除了承担财务数据核实工作以外,还需要监督预算执行进度、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业务操作规范性、资产盘点结果等,确保审计工作全面覆盖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从外部监督层面来说,事业单位在履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的方式,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成效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指导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够提升单位的资金统筹能力和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事业单位应当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通过基础环境完善、资金与资产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方式,逐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实现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