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19康芸英
康芸英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原因
(一) 高职语文教育岌岌可危
高职语文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精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职业品质,培养有文化内涵的“社会人”“职业人”的任务。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因各种客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教学模式始终未脱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老传统;教学内容选择上沦落到老师不懂教什么,学生不懂学什么的境地,甚至出现了高职语文教育“可有可无”的荒诞说法。
(二) 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新趋势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OBE)是Spady于1981年提出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1992年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接受OBE理念,形成了基于OBE教育的认证标准[1]。其倡导并实施三个基本理念: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很好地回答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愿学、去学、学会的问题;也很好地回答了学者从场域、选择理论、消费者主权等理论出发提出的厌学归因问题。因此,试图将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希望能改变高职语文现阶段的困境,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职语文课程自身定位模糊
“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观点长期以来被过度解读,导致出现了“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当前高职语文教育处于一种“放任自由、听天由命"的状态。开不开课、开多少学时的、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是开语文课还是开应用文写作课或者是演讲与口才课……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随意性与不确定性。
(二) 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教学内容的设定存在随意性
高职语文课程无国家统一教学标准,教材配套缺乏针对性,部分高职院校将高职语文课程上成高四语文或者是本科语文的微缩版。过度强调基础性、人文性知识的传授,无法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又或片面强调应用性与职业性,大大削弱了基础性、人文性知识的传授;部分学校将语文课开成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忽视了语文教育其他方面的教化功能,无法达成高职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 高职语文教师职业归属感不强
一方面,在“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大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师需要面临课时减少或是课程被取消的各种挑战,在心理上产生了价值认同偏差,认为自身地位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有落差,对自身处境和课程现状有诸多疑惑与不满。许多高职院校的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有力无心,导致教研热情降低,失去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动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较侧重对专业教师的配制,对语文教师师资并不是很重视。如在岗位任职上,语文教师一般为兼职老师或代课老师,专职教师比例较低。呈现以退休教师与年轻教师为主,年龄与职称结构两级分化严重的现象,许多高职语文专职教师甚至希望转任专业课教师。
(四) 落后的教学与评价模式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授课方式缺少新意也缺乏激情,显得呆板、枯燥,毫无生气,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与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视角失之甚远,与90 后和 00 后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态反应不相适应,严重脱离学情,根本达不到“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的效果。在考核方式上,很多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以知识内容为主的一次性终结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体现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2]。
三、实施基于成果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基于成果为导向,转变教学质量观
首先,要改变重知识评价的观念,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能够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指标”上,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掌握除了考试能力、学科知识以外的终身学习能力、就业基本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一些开放性的创新创造能力。其次,改变以考试分数的绝对值来衡量学习质量的习惯做法,探索以终身学习能力、就业基本技能和适应社会能力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发展的相对值来衡量学习质量的办法,积极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激励学生人人成功。
(二) 明确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固然是要培养“专业人”和“职业人”,但同时也应是具备基本文化内涵的“社会人”。高职语文教育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承担着传承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精粹的重任,通过知识讲授、环境熏陶和行为实践来培养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人格品质[3]。因此,将高职语文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并努力将其转向为“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只有明确了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与地位,确实改变以往“重技轻文”的困境,才能让它更好地承担起高职文化素养教育的重任。
(三) 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配置能否跟上改革的步伐,能否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升级换代的要求,能否担当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劳动者的目标要求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在推进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加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建设。许多高职教师并非来自师范院校,即使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基本教学能力仍有所欠缺,可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来实现经验传授。其次,职业教育理念要入心入脑,不断提升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通过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讲座、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认识,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合到课程开发、教学、考核过程中,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师职业认同感。第三,应该摒除重学术轻职业、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认识。建立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科研为教学改革服务的新理念,使高职语文教师潜心教学,潜心教学改革研究。第四,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鼓励企业技师、高技能人才进课堂讲文化、讲建设、讲语文。第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保障高职语文教师福利待遇,关注高职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归属、有所获。
(四) 开发具有高职育人特质的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行业不可或缺的,它伴随着个体的职业生涯,广泛应用于不可预见的岗位变化所体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语文课程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将职业教育与素养教育融入到语文课程标准的编制中,可从职场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六个纬度来确定教学任务,明确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实施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并通过数据化、具体化的分析来科学编制课程标准,使高职语文教育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塑造。
(五) 鼓励师生共同参与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建设
在进行基于成果为导向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从高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8 %的学生对于现阶段的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表达出了不满,其中:认为选用的教学内容(教材)对其所学的专业无法形成支撑的占比达55 %;认为老师上课所用的教学资源(包括PPT、图片、案例)落后、没有吸引力(占比达47 %);认为教师没有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实施教学改革的占比达到65 %。因此在实施基于成果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首先,语文教材开发应该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从每个学校职业精神特质、培养学生规格、课程标准等方面入手,从职场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六个纬度来设定教学模块,选定篇目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其次,紧紧围绕语文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模块)的设定,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成绩认定、物质奖励、荣誉等方式,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分模块分组参与数字资源建设,师生共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包括PPT、图片、故事片段、影片、试题库等,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更加贴近新时代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六) 实施高职语文教法改革
调查发现高职语文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存在“照本宣科”“闭门造车”、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吸引力不强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法改革其根本是要着眼于学生成长,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首先,树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观。改变以教材内容为导向的做法,而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导向来设计学生的学、实施教师的教,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思想,树立“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观,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力气培养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深度互动”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探究式、讨论式、情景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教案、准备教学资料、上讲台授课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改变重教轻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有效的“教”和“学”,让效率、效益、效果最大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知识记忆,从而形成教学“成果”,而任课教师主要负责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纠正补充遗漏的教学内容,彻底将传统课堂“翻转”。最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需求。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模拟仿真、大数据、VR等技术,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虚拟课堂等为载体,构建课程资源丰富、内容适时更新、特色明显、学习便捷、开放共享的智慧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过程实时互动,满足学习、沟通、答疑、解惑的需要。探索实施“VR+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将VR技术引入高职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使高职语文教学转移到VR实训室中进行,摆脱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进入可观、可感、有声、有色的多维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基于成果导向力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平时不考试,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忽视平时学习,不利于夯实连续学习的基础,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必须改革考评方式。要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集中考试为平时单元过关考试与期末综合应用考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并逐步向过程性考核迈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微压和持续管理的学习环境,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及时夯实连续学习的基础。以学习的产出成果为考核目标,在重点评价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学习成效的同时,要兼顾学习历程和最后成果,按单元产出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将补考环节内化到正常教学环节中,形成单元过关帮扶制度,及时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在实施的初期,平时的单元考核(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权重可设定为60 %,期末终结性考核权重设定为40 %,随着改革的深入,可逐步加大过程性成绩的比例,缩减终结性成绩占比直至完全取消终结性考试。过程性考核可酌情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方法,如学习历程档案袋评价、口试、简单测验、论文、直接观察、经验分享等多元形式。要给予所有学生成功学习及教师指导的机会,设定若干阶段成果层次目标,让学生逐步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