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家审计、国有企业内部治理与风险承担
2020-01-19薛祥海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
薛祥海 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
国家审计制度从某个层面上理解,这是现代企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情况,通过强化相关审计措施,使得企业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更加规范正规,也是确保国家税收和企业依法公正管理的基础条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企的审计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在具体的职能发挥方面,存在显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而对于相关风险问题的具体分担和责任追究,应该作为国家审计制度建设和国企内部治理的重要方向,加以深入探究。
一、国家审计与国企内部治理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审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现实影响。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对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具体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进而实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制度建设情况来看,存在显著的不健全、责任模糊、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而基于国有企业这种内部治理制度进行的审计,其结果导致国企内部审计的失效,并与造假、欺骗及违规经营等形成一定程度的关联性。而国企内部审计制度的失效表现为管理层存在的严重失控甚至舞弊等行为,这也是当前国家审计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对于审计风险承担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责任的明确,进而实现相应的审计预期效果。
二、国家审计、国有企业内部治理与风险承担问题分析
国家审计是经济层面发展的外部必要条件,通过强化审计执行层面的落实,企业必须以此为基础,来规划和设计企业内部治理相关制度。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审计体系建立完善,会对整个经济运营和企业实际管理产生良好的协调和约束作用,使得一些舞弊等经营风险问题被有效控制,进而企业的发展更加完善稳定,这对于国企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国家推进对国企审计的必要性
相比于其他企业形式,国企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国企的企业结构中,国有资产占有主导的控股地位。从目前的国企经营情况来看,整体表现参差不齐,其正规化建设程度也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尤其是一些管理上的不透明和财务制度方面的不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强化财务管理成为国企面临的迫切情况,在国家相关部门和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国企也采取了建立审计为核心特征的内部治理制度。但这些基于内部管理需要的审计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能够满足国家的审计标准和相关要求。归根结底,企业内部治理充其量只是企业行为,并不能因此证明其完全满足国家审计的相关标准,而国家审计在国有企业的审计管理中不可或缺。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要满足国家审计的相关要求,就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该机构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要降低各种经营信息风险及风险形成的危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按照产生的来源通常分两种:一是企业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或者是由于主观上的弄虚作假等行为,或者是由于麻痹大意造成的客观违规经营;二是外部因素导致的一些突出违规行为,可能是作为某些违法违规的被动参与者,企业因此受到连带责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导致形成。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将内部审计体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充分完善,提高企业的整体审计管理水平,并最终达到降低和预防审计风险的目的。
在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内部审计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独立原则。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实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就必须首先确保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充分独立。没有独立性的保证,审计的实际效能就不会实现。二是强化审计工作的充分谨慎原则。这里所谓的谨慎,就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对企业充分负责,虽然应该具备独立性并发挥监管作用,但也要本着服务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不能无端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一些涉嫌违规的行为,要有充分的证据,确保所有审计工作合理适度,准确有效。三是坚持要事第一原则。对于涉及金额和问题较大,且有较坏影响的内容,要将其排在其他审计工作之前,集中资源将最重要的审计工作做好,这也有助于企业内部审计取得实质的效果。四是系统性原则。所有审计工作要成体系,各相关审计工作内容以及针对对象要有充分的设计,使得整个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统筹兼顾,达到最佳的执行效果。五是要考虑性价比最佳的实施效果。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可能查处所有问题和风险,要尽可能完善制度,通过制度方式消灭审计风险。为此,必须坚持审计成本最优化,防止有限的审计资源及其成本的不必要浪费。
(三)国有企业审计管理及风险承担机制建设
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强化审计管理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承担,相关机制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责任,同时国家审计部门也必须在整个风险承担机制建设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配合和共同建设,使得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达到更高的建设水平,进而实现风险承担机制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是注重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和创新。从国家审计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变化的影响因素,确保审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需要审计管理本身实现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现象和问题,给出更加准确判断,形成更为有效的处置。相关理论的创新,尤其是在技术方法上的突破,要能够形成更新机制,及时对国有企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给出有效的审计应对措施。
二是突出不同时期国有企业审计重点。在不同的经营时期,国有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市场环境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审计风险也面对了较复杂的变动影响,为实现预期的审计目标,相应的审计项目和对象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审计工作就是要及时查明这些变化的规律,对于具体时期的审计工作有所调整和侧重,确保这些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
三是促进国家审计与国企内部审计的融合。国家审计对于企业来说,必然是无法面面俱到的,难免存在鞭长莫及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匹配。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强化国家审计和国企内部审计的充分融合,使得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管功能。国家审计及企业审计二者的充分融合,可以发挥各自的审计优势,能够形成更有效的联动作用,对企业内部治理实现有积极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制度在国有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运营情况和经验环境,对财务制度进行进一步正规化程序化管理。国家审计的推进和深入,与国企内部审计制度的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能够将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对整个国有企业的全面建设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基于这一前提,国家审计的目的才能最终充分实现。而相关各层面建设的推进,最终形成了风险承担体系,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