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20-01-19牛玉国岳彩俊
牛玉国,岳彩俊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450003,郑州)
黄河流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 但黄河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廊道”,又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河流生态系统。 黄河河源区是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黄河上中游横贯世界最大也是生态最脆弱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是黄河成为多泥沙河流和下游“地上悬河”的根源;黄河下游为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生态恶化提供了重要的客水资源;黄河入海口又创造了我国特有的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因此,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始终。
一、黄河治理中生态文明理论探索
20 世纪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黄河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到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暴露并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黄河频繁断流。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由于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城乡生活用水增长过快,加之来水减少,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 据统计,自1972—1999 年的28 年间发生断流年份达22 年,其中1997 年创下了断流频次、天数、月份最多、汛期多次断流、首次出现跨年度断流、 断流河段最长等纪录,断流河段最长到达河南开封市柳园口,长约704 km。黄河断流带来的水资源危机给下游两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发展危机、 生存危机、生态危机。 在下游频繁发生断流的同时,上中游也发生了断流危机。 二是河源区生态退化。 表现为冰川退缩、雪线上移、湖泊消失、湿地消减、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是黄土高原人为水土流失加剧。 表现为“96·8”洪水“小水大沙大灾”,1996年7 月底—8 月初, 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形成流量7 860 m3/s 的洪水过程,仅属于中常洪水, 但含沙量却达到353 kg/m3,由于下游河槽严重淤积造成下游水位全线偏高和大面积滩区被淹。四是水污染日趋严重。20 世纪90 年代初, 进入黄河的废污水年排放 量 达42 亿t, 与80 年 代 初 相 比 增加了1 倍。 大量未经处理或未达标排放的废污水进入黄河, 使水质呈急剧恶化之势。 1997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黄河污染(Ⅳ类及劣于Ⅳ类水质) 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已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2 位。 造成黄河特别是下游在资源性缺水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污染性缺水,水生态、水环境恶化。
针对世纪之交黄河面临的突出问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按照中央和水利部治水思路的要求,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在总结长期治河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开展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先后研究提出了“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确保河道不断流;“实施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集中治理”和“调水调沙”,确保河床不抬高和堤防不决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等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理论和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 黄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确立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治黄理念, 着力把握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 不断满足流域人民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黄委统筹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进行规划布局,先后形成了《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报告》《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等成果。 实施了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开展了河源区修复保护、 黄土高原保护治理、黄河口湿地以及乌梁素海、白洋淀等生态补水,进行了“调水调沙”等积极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
二、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生命恢复健康
为解决20 世纪末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的问题,重现大河“奔流到海”的景象,1998 年12 月, 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委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 黄河成为首条水量统一调度的大江大河。 1999 年3 月,黄委正式对全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水量统一调度,就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就是以不断流为目标,先定水、再分水,最后调水。 以黄河来水情况定“大盘子”,统筹协调配置各地国民经济用水和河道内用水,实现上下游统一调度, 丰枯互补。2006 年7 月, 在总结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水资源严重紧缺现实,国务院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关于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的行政法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统一调度以来,通过采取得力措施,优化配置水资源,精细调度管理,实行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实现了黄河连续21 年全年不断流,彻底扭转了过去频繁断流的趋势,保障了流域及相关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安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统一调度还促进了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同时,河道基流、入海水量的增加,也遏制了下游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和水环境质量,黄河生命逐步恢复健康。
三、保护治理并举,河源区水源涵养见成效
21 世纪初,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历史上首次断流。 针对三江源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从2005 年起,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源区全面实施沙化治理、 禁牧封育、退牧还草、移民搬迁、湿地保护、人工增雨、工程灭鼠等项目,对这个重要水源涵养地实施人工干预和应急式保护。一期工程10 年下来,2015年三江源各类草地产草量提高30%,土壤保持量增幅达32.5%,百万亩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水资源量增加近80 亿m3, 近10 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黄河河源区水源涵养初见成效。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一重要生态制度设计。2015 年12 月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自此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正式启动。2018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的实施,黄河源区治理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山水林田草沙系统治理,黄土高原换新貌
黄河流域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群众长期生活贫困、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而且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持续淤积抬升、河床高悬。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先后经历了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整治、生态修复与水保工程相结合等阶段,正在向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努力迈进。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水土流失防治经验。 从率先推行“户包治理小流域”模式、拍卖“四荒”到“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政策措施全面推广,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从单打一治理到“以支流为骨架,县域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 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粱峁坡沟川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各地普遍以“山顶戴帽子(林),山坡披褂子(草),山腰系带子(梯田),沟底穿靴子(坝)”的立体防护模式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1999 年党中央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黄河上中游地区山水林田草沙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固沟保塬”工程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截至2018 年,黄河流域累计保存水土保持措施面积近24.4 万km2,同时建成5.9 万座淤地坝和大量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近4.35 亿t。 因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增产粮食1.57 亿t,增产果品1.56 亿t,经济效益11 789 亿元。 同时,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便利了农村道路交通,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等基础条件;区域气候条件好转,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沙尘天气减少,促进了生态良性发展。
五、 实施生态调度补水,河口湿地见生机
受黄河断流影响,黄河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水蚀退陆地,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渤海浅海生物链断裂, 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大量鱼类、鸟类绝迹。 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在尽量满足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通过联合调度骨干水库,有计划地增加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用水。 2008年以来,黄委结合调水调沙实施黄河下游生态调度,持续向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补水,增加湿地水面面积,提高地下水水位,修复黄河下游代表物种栖息地和鱼类洄游通道等水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有效促进黄河下游河道、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 尤其是从2018 年起连续实施的黄河生态调水,极大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为河口地区鱼类洄游和产卵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口湿地恢复区的明水水面已由统一调度前的15%增加到60%;湿地芦苇面积达到2 万hm2; 区域内有各种植物1 900 余种, 鸟类数量达数百万只, 湿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恢复。2020 年7 月,在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在黄河口现行流路口门处发现一条成年黄河鱽鱼活体, 这是21 世纪以来在黄河口河道首次发现黄河鱽鱼活体,标志着黄河口海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也有力说明了黄河生态调度的显著成效。
六、实施国家战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 年9 月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流域机构,黄委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项目标任务和有关重大问题,认真梳理、深入研究,从防洪保安全,提供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建设宜居水环境,传承弘扬好治黄文化等方面, 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意见,并协同流域省(自治区)全面推动国家关于黄河治理保护的重大战略部署尽快落地落实。
黄委将以“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为目标,从进一步完善水沙调控体系、防洪减淤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流域综合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入手,推进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黄河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供水、灌溉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还能满足对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高层次需求。 具体任务包括:①加快提升全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重点推进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黑山峡水利枢纽前期工作步伐,完善“上拦”工程体系;按照“宽河固堤、稳定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积极实施下游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 提高下游中水河槽的行洪能力;因滩施策全面破解滩区防洪安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修复矛盾,确保流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②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系统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总体要求和“一线七库、节点控制”南北相济、东西均衡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细化优化“八七”分水方案,强化用水管控,精细调度黄河水资源;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古贤、黑山峡等干流水资源调控配置枢纽工程,完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努力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水资源。 ③按照“三区一廊道”的流域水生态保护总体布局,加快上游河源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和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的生态保护治理,坚持修复保护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重点抓好多沙粗沙区特别是1.88 万km2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开展流域生态调度,重点保障乌梁素海、黄河口保护区湿地以及地下水超采区压采治理等生态补水, 维护黄河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健康水生态。 ④通过河湖长制,强化河湖和岸线监管,持续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行动,打造宜居水环境。 ⑤积极推进黄河法立法工作, 完善黄河治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为黄河治理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⑥大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建设幸福河凝心聚力。 通过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