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医疗应急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1-19葛名欢冯加锐程少华吴耀贵颜利晶王熇生胡航源马宗奎
——贺 华 葛名欢 冯加锐 余 铃 程少华 吴耀贵 颜利晶 王熇生 胡航源 张 锐 任 俊 马宗奎 沈 波*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1-2]。截止2020年3月2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 285例,累计死亡病例3 287例,其中,武汉市累计确诊病例50 006例,累计死亡病例2 531例,分别占全国病例数的61.52%和77.00%[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救治确诊患者对临床一线而言充满了挑战,而如何快速有效利用预备阶段建立的应急体系,快速做出科学的决策,高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应急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4]。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作为较早承担新冠肺炎救治任务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具体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本研究将从实践角度出发,概括分析医疗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为医院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1 应急管理面临的重大难题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重大难题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且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给防控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和挑战[5],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疫情防控人力资源不足
医务工作者是此次疫情防治的中坚力量,不仅包括医、护、药、技等一线人员,还包括医务管理、物资保障、信息管理、消毒保洁等各类人员。人力资源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以及医院运行效率,进而影响疫情防治整体效果。此次疫情防控人力资源紧张,究其原因,一是疫情形势严峻,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患者数量巨大且呈倍数增长,医院医疗资源挤兑严重。二是病毒传播性极强,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机体免疫力下降和心理压力等综合因素,导致防控压力巨大;且医务人员一旦感染,其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均需隔离,使得人力资源更为紧张。三是作为定点医院,收治了大量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同时还承担危急重症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双线”救治任务,需要配置更多的医务人员。四是响应政府号召,接管武昌方舱医院、光谷日海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接管金银潭医院一个重症病区,整体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服务,对意大利、加拿大、美国、肯尼亚等国家以及省内地市州开展远程医疗救治指导,还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其他应急任务,导致医疗人力资源更为紧张。
1.2 防疫物资紧缺
医用口罩、防护服、鞋套、面屏、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防疫物资是实施医疗救治的根本保障,防疫物资紧缺是限制此次防疫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防疫物资供应不足的原因,首先是疫情突然暴发且迅速扩散,病例激增,导致防疫物资消耗巨大,而医院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其次,疫情暴发正值春节假期,大量工厂及物流公司均停产、停业,加之武汉作为重灾区,实施了严格的交通管制,防疫物资生产和物流运输都受到严重影响;第三,全国医疗援助队援鄂,人员高度集中且持续时间长,对防疫物资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大,综合因素致使各类防疫物资供给不足。
1.3 院感防控难度大
医院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收治点,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充分做好感染防控才能避免医院及在院人员成为传染源。院感防控难度大的原因,一是疫情初期对病毒传播途径及传染力认知不足,导致无法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控策略。二是疫情公布后,由于缺乏恰当的科普宣传和分级诊疗管理措施,大量疑似患者涌入医院,使得大型医院就诊患者较为集中,院内流动性加大,又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新型冠状病毒防范知识等,造成在院人员感染防控困难。
1.4 后勤服务保障困难
全面科学的后勤保障服务是支撑医务人员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基础。此次疫情的特殊性,也给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一是武汉市实施封城、交通管制及公共交通停运等措施,使得医务人员尤其是双职工医务人员的餐饮、交通出行等受到较大影响。二是抗疫工作脑力、体力劳动强度均较大,加之媒体报道医务人员出现感染甚至死亡情况,对没有医学知识的部分后勤保障人员而言心理压力更加巨大。这些情况均影响了后勤保障工作的有序、有效运转。
1.5 高效治疗手段缺乏
一是新冠肺炎病毒作为首次发现的病毒,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可试用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盐酸额比多尔、中药制剂等进行治疗,但暂无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二是从目前收治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且少数患者病情发展快,极易转为危重,救治难度大。三是部分患者核酸检测结果连续呈阴性,达到出院标准后,但仍存在复发可能,成为潜在感染源。四是对无症状感染者尚无较好的控制手段和治疗方法。
2 防控策略
2.1 成立防治应急工作组
2019年12月底,武汉市某医院收治多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后,该院立即进入应急状态。获悉武汉市卫健委文件精神后,立即成立了由业务副院长担任组长,医疗、护理、门诊、感控等职能部门以及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的应急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整体统筹人力资源、防疫物资、治疗防护等工作事宜[6-7]。进一步规范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管理流程,形成文件,开展培训,对发热患者严格实施预检分诊,对确诊病例进行留观,分区隔离、及时诊疗,并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畅通各项工作流程,确保了医疗救治、病区设置、人力调配、后勤保障和信息互通等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转。
2.2 组建机动的人力资源队伍
为应对一线医务人员紧缺的问题,医院取消春节假期,全面梳理各临床、医技科室和机关后勤在岗人员情况,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并分工。临床救治工作形成四级应急梯队架构,第一梯队为原已工作在发热门诊、急诊科、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单元岗位的一线医务人员。这类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第二梯队为取消休假返岗的上述重点单元医务人员;第三梯队为紧急抽调到医院其他战线以及参与上级部门指派的各项应急任务的医务人员,一般由各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定;因患者增多、病区调整或扩增、医务人员轮岗等要求,在全院以三级学科为单位进行遴选,并充分做好业务技术和防控知识培训,作为第四梯队医务人员。四级梯队架构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建立应急机动动态调整的人力资源队伍。
2.3 多渠道筹措、科学管理和使用防疫物资
针对防疫物资供给不足问题,除紧急报备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向武汉大学请求支援外,还迅速制订救助物资接收标准,发布统一募捐公告,组建专项团队,多渠道多举措筹集防护物资。在规范防疫物资使用方面,参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文件要求[8-9],制定防疫物资领用流程及使用标准,并结合实际需求、防疫物资种类、使用对象等情况,细化日用量领取标准。如重症、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等按照N95+防护服+长鞋套+面罩+帽子+手套,2套/人配置,清洁病房按照外科口罩+手术衣+普通鞋套+手套+帽子,2套/人配置,杜绝分配不均、使用不当,为抗疫物资有序调配和适应长时间作战需求赢得宝贵时间。医院还积极与机场、港口海关和交通管理等部门沟通,在防疫物资运输保障方面做出多方努力。
2.4 规范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及防控培训
为避免疫情扩散,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救治,一是对入院患者实施统一分诊、规范收治、封闭管理;二是将主院区部分楼栋改造成新冠肺炎诊疗专区(部分楼栋收治非新冠危急重症患者,实施双分诊、双缓冲、双配置、双保障的医疗模式[10]),分院区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诊疗专区,方舱医院为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收治专区,实施分院、分区、分层诊疗;三是由于新冠肺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针对轻症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及时关注病情进展,帮助患者通过提高机体自我免疫能力战胜病魔。针对危重症患者,迅速组建由院士、相关科室专家组成的联合诊疗团队,会商诊疗方案,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针对康复出院患者,尤其是重症康复出院患者,实施康复后隔离14天定期复检和心理治疗策略,防止病情复发和疫情再次扩散[11]。在有序开展医疗救治的各个阶段,还组织全院开展防控培训,解读各个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及时整理更新要点,组织全院培训学习;学习《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SOP》,确保全部医疗人员知晓不同单元、不同情境下防护级别所需防疫物品的选择和使用,明确穿脱防护用品的顺序及要点[12];全面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加强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重点单元的感染防控工作,加强重点岗位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及时掌握防控工作动态,严防医院感染、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范处理好医疗废物等。
2.5 建立多维度后勤保障体系
在交通出行方面,增设多条班车线路,建立医院职工同线路自驾拼车群并及时开具医务人员通行证明,寻求网约车公司、社区指定防疫车辆等社会交通援助,协商酒店就近住宿等。在就餐饮食方面,成立关爱职工工作小组,关心职工“菜篮子”,关注职工“心窝子”,承担三餐供应和配送,并及时分配社会捐助物资。在疾病治疗方面,对职工开放核酸检测筛查,消除职工担心感染的顾虑;制定《职工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就诊流程》,明确就诊流程,畅通就诊通道,确保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院高度重视职工心理变化状况,及时进行心理测评,并指派心理专员进行适当心理干预[13]。
3 总结与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的严峻形势,给医院提出了诸多挑战和思考。从此次新冠肺炎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加强医院应急管理,对提高医院自身安全度、维护广大群众生命安全、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触角,是传递疫情信息的最末梢神经,是监测疫情走向的前哨,同时还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因此,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如新发重大传染病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中实施“平战结合”模式尤为迫切。平时正常开展医院急救医疗工作,疫情发生时发挥应急响应职能,启动医院内部快速决策,开展分级响应工作;在微观管理中,以指挥调度决策层为管理核心,实行扁平化管理,决策层负责应急响应方案的决策和各部门之间的指挥协调,同时组建医疗专家智囊团和人力资源储备梯队。各部门对决策层负责,为其提供决策依据,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同时部门间实现自主协作与相互监督,简化程序,实行无边界化管理,提高应急决策效率。
3.2 动态调整应急措施
在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应急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医疗人力资源缺乏,医院常备的有效防疫物资储备严重不足,院感防控难度大,后勤服务保障困难等。针对存在问题,应实时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开展院感专项监督检查和针对性培训,建立疫情信息统计系统,对医院疫情防控部门、防控基础设施、防控流程逐一梳理并加以改进,动态调整应急管理措施;并促进科室和部门之间联防联控,加强科室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组的协调配合,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制定全面防范措施,筛查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也应全方位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疫情应急管理模式,切实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3.3 形成平战结合的防治集群体系
以“防治集群”为核心的医院救治体系优势明显。在这个体系下首先要建立人才储备和快速集结制度,做好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和资金支持。其次,要在医院范围内进行“平战结合”的设施建设,将医院内部的大型活动中心、大型会议室、地下停车线等作为可扩充资源进行预备,一旦疫情扩散,触发医院内部应急响应。这些可扩充资源能迅速完成改建,发挥医疗救治的作用,实现院内“平战”模式的转换。再次,要在更大范围做好“医疗集群”的设施储备,如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中增加紧急救治功能,若医院未能在第一时间阻断疫情于局部,则需实施从医院内部到社会范围的“平战”模式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