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安全文化建设
2020-01-19刘三婷何鹏飞张麦秋
刘三婷 何鹏飞 张麦秋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1 引言
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全新的文明生活方式,但化学工业中的危险化学品,不论是生产、贮运,还是使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或伤害,成为全球性问题,化学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管理是国际社会组织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不同层面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与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或储存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条例等,通过强制执行、规范管理等来降低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风险。同时,化工企业也加强了安全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相应地,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也应当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为化工企业培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技能,知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条例,养成良好安全意识、行为习惯的化工人才,以期将化学品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 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建设现状
2.1 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提出是在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后,国际安全专家们认为,安全的根本性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可靠性,必须上升到“安全文化”的层面来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等安全素质,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严格地说,是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安全成为了一种文化。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总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时,针对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即“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但到目前为止,安全文化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我国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有:“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1]“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保护人生命和健康且被广泛认同和共享的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环境的总称”[1]等。
2.2 国外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安全文化在众多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不断研究和推广下,得到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在国际知名企业的不断实践中,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安全文化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首先提出后,对其研究迅速推广到科技界和社会科学界等多个领域。国际劳工组织(ILO)在 2003年举办了“工作的安全文化”的主题活动得到世界各国响应;《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健康框架公约》和《职业安全与健康框架建议书》,要求从国家层面促进职业安全与健康水平;2008年的“首尔宣言”要求签约国“在倡导预防性安全与健康文化方面起到领导作用,把职业安全与健康放在国家事务的优先位置”;2010年推出的《2010至 2016年国际劳工组织行动计划》为进一步保护工人安全与健康,要求加大安全文化建设力度。201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专门会议,把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监管监督和评估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安全文化建设有序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
目前,很多国家形成了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检查、评估和监督体系,如欧盟的共同体战略植入了“危险预防文化”,新西兰的国家伤害预防战略主要内容是“安全文化”,澳大利亚将安全文化作为战略纳入组织文化,马来西亚认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安全文化建设,英国安全与卫生委员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建立并保持一种更为有效的安全文化新方法”,美国企业的“自愿防护计划”包括安全文化建设。
2.3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20世纪 90年代初,安全文化传入我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倡导推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在 1994年召开的安全文化研讨会成为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里程碑,1997年召开的“国际安全文化专家研讨会”打开了我国安全文化国际交流的大门。相关专业技术期刊开辟“安全文化”专栏研究、倡导、弘扬、宣传与交流安全文化,2001年出版的《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是我国企业前期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2001年,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安全文化研讨会”。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成立,提出了落实安全生产“五要素”的工作思路,其中“安全文化”成为“五要素”之首[3],体现了安全文化的极端重要性。
2006年起,国家推出安全生产规划,将安全文化建设列入了重点工程。有关部门也先后发布了安全文化建设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特别是2010年推出的“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对我国各领域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2012年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号召全国要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明确了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将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到示范企业、示范城市的高度,进入了提质升级阶段,其中核工业、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了各行业企业的排头兵。
3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3.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2008)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 9005—2008)是我国发布的两个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是我国首个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与评价的文件。实施两个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的目的是引导、促进并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子项目,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整体设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体建设规划,如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文化特征,要引导的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建立在一般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全员参与等。二是基本要素选择,既要符合导则和准则的要求,如安全承诺、行为规范与程序、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自主学习与改进、安全事务参与、审核与评估等,又要与总体建设规划中的企业和员工共同价值观、安全态度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一致[4]。三是保障措施,如规划与计划、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
3.2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最重要的两个法律条文,加上有关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构成了我国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本构架。
化工企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严格遵守上述两项法律条文,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为基本框架,依照《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AQ/T 3012—2008),按照基本要素做好决策层、管理层、员工层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结合全球石化行业“责任关怀”(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体系,简称“HSE”管理体系)的自律要求的承诺修改相关指标及目标要求。在指标内涵上,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如劳动防护用品、安全设备装置、预警预报装置以及安全标志、消防设施等与其他行业可能有质的不同。至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与化工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化工企业安全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比较健全。如化工生产中各岗位的操作,甚至着装及鞋帽等都作了规定并已形成系列的完整的操作手册,必须在上岗前培训合格才能上岗。有些特殊作业,如用电、用火、吊装、塔罐等则必须有作业证才能开展工作。对进入化工生产区域的所有人员的行为、动作都进行了规定。制度文化更是形成了国际、国内完整的制度体系: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指导意义的政治文件,或实施计划、专业技术规范以及一系列公约协议,构成了国际化学品管理体系和框架,并成为各国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参考[5]。
我国现行的化工安全管理体系大致由国家发展规划、法律法规与部门规定、标准体系以及我国签署的若干国际公约与协定等 4部分组成,发展规划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安全生产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是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法律法规与部门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相配套的若干部门规定;标准体系以及若干国际公约与协定种类繁多,有单一标准、系列标准,及签署的国际公约与协定如《维也纳公约》等。
4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4.1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高职教育非常重视产教融合,但对接的重点是技术技能。近年来,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引进了企业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加强了对学生的“德技并修”要求,并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但是以“安全+专业”的安全文化从理论研究到校园实践则很少[6]。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化工类专业的设置一般是按化学品的生产流程特点来设置的,如以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生产监控、质量监控等生产环节为依据设置了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毕业后的员工可能全程与有化学品的环境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因此,生产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化工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技能、安全心理,甚至安全态度都将成为安全生产的制约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安全没有适应期、过渡期和“安全闸门”,走进生产现场处处都有安全要求。所以,安全是化工类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目前,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安全还只是作为一种职业岗位中的知识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体现,远未达到安全问题“必须上升到‘安全文化’的层面来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等安全素质,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程度。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实训场所的安全警示和标语、安全生产课程的开设、HSE安全知识比赛、HSE安全技能比赛、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为专业安全文化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2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是进教材。“责任关怀”是全球石油和化工企业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的一套自律性的,持续改进“健康(H)、安全(S)和环境(E)”的管理体系。其核心要义是:石油和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责任关注本企业员工、附近社区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有责任保护公共环境,不应因自身的行为使员工、公众和环境受到损害。责任关怀已成为知名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对员工“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等安全素质”的培养与管理,理应成为高职化工类专业安全教育的教材内容。同时还应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2008)也编入教材,使安全文化建设既切合行业自律大背景,也符合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政策,更重要的是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文化理念、安全素养,以文化人。同时,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三教改革”的要求,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行业安全标准、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等编入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中并及时更新,从而实现学校教学对生产现场的快速响应。
二是进课堂。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及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是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之一。安全素养的培育是通过持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培养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提高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文化素质类课程还是化工专业类课程,都要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我国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的价值取向是“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其中,对安全的注释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认为通过完善体系、落实责任、全员参与、源头控制、重视隐患治理和风险防范、杜绝重大生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就能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如果大学语文课程选择“以人为本”主题,结合国家、社会、企业现状,对“安全第一”理念进行一次课堂研讨,将为后续专业课的安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教师作为教学主导,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文化意识,加强安全文化素养,所以,教师去企业调研时,要特别关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方法和成效,将实际案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就是要让学生体验企业安全文化,平稳适应企业的文化环境,要把工艺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规程、重大安全案例以张贴等各种适宜的方式附着在实训室的工艺流程上、机械设备上、个人责任公告栏上、安全教育培训室内,让安全成为一种环境、成为一种压力、成为一种氛围,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三是进校园。国家提出了“大安全观”,相应地,学校层面也应建立统一的“大安全观”管理体系,包括化工类专业实习实训室管理制度及化学品的使用、存储、搬运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除此以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的化工安全文化硬件建设和对外交流,如化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图片展览室、安全事故模拟演示视频、企业安全专家讲座等。使来自校内外的每一个走入化工类专业教学场所的人都能感觉到化工安全文化的气息[7]。每年六月是国家“安全生产月”,要结合每年的主题,在校园里组织开展好化工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活动,集中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文化、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等,还可以组织师生参加“化工安全生产”主题征文或调研,优秀的征文及调研报告可以展示在校园宣传栏。同时,在校园相关场所悬挂企业生产和管理现场完全相同的宣传或警示横幅:“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遵章守纪,保障安全”“安全与效益同行,事故与亏损共生”等。安全生产,宣教当先,只有意识上升了,才有行动上的作为。
四是进生活。化工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工产品一方面却又“谈化色变”,这就是因为人们对化工的不了解及产生误解造成的,也是石化企业“责任关怀”产生的缘由之一。因此,化工安全文化进生活,就是要让大家清楚如何避开化学品的危险、与化工平安相处并让化工更好地造福人类。高职院校要组织师生与社区协调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绿色化工”“平安化工”理念,围绕“衣”——衣服围巾运动鞋、“食”——保鲜调味膨化剂、“住”——水泥玻璃免漆板、“行”——飞机高铁乘用车、“用”——空调手机洗面奶等日常生活用品、装饰材料、交通工具等蕴含的化工元素,来说明化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如此美丽;要用大家最熟知的“石油、天然气、煤”这些化工生产最基本的原料给居民们讲解化工产品的生产,化工产品的重要用途,解密化工的风险与防控方法,让试图远离的陌生化工,变得更透明、更密切、更可爱。高职院校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中小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认识化工的活动,让“绿色化工”“平安化工”的理念从小在学生脑海中扎根,最终达到在青少年中普及化工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化工安全文化素养的目标。
5 结语
我们离不开化学品,但危险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风险是全球性难题,化工企业是化学品生命周期中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安全防控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要为化工企业培养具有合格技能和安全素养的化工人才,必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