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户时代中国法帖东传日本考——以《淳化阁帖》为例

2020-01-19马成芬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法帖长崎江户

马成芬(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又称德川时代。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实施闭关政策。虽言闭关,日本仍开通长崎港作为当时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与中国、荷兰等国家展开贸易往来。[1]5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形式主要是以中国赴日帆船即“唐船”(日本江户时代对驶入长崎港的中国船只通称为“唐船”)搭载中国贸易品到达长崎进行交易后,又把在长崎港交易的日本产品带回中国。[2]中国帆船带入日本长崎的贸易品除砂糖、中药等物品以外,还包含了大量的汉籍,[1]7在这些被输入的汉籍中包含了大量的书法资料,如中国的丛帖。据统计,江户时期通过“唐船”输入至日本的中国丛帖多达459次,151种,3,797部。[3]19这些书学资料的东传可谓直接引导了江户时代唐样书法的产生。[4]131

被誉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在当时也被作为贸易品输入至日本,[3]35并对当时的书法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尽管书学界对《淳化阁帖》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对《淳化阁帖》的流日及其和刻本在日本收藏状况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本文将从文化交涉学的视角以《淳化阁帖》为例,审视江户时代中国书法资料的东传及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一、《淳化阁帖》及其版本

宋淳化三年(992),太宗赵匡义命令翰林侍书王著把内府所藏历代书家名迹双钩摹拓,编纂成册,共10卷,称《淳化秘阁法帖》,亦称《淳化阁帖》或《阁帖》。自《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后代争相仿效,制作类似法帖,并将其作为学习历代名人名迹的范本使之广泛流传。后世一般把《淳化阁帖》尊为“法帖之祖”。

清冯武《书法正传》卷一载:

淳化阁帖,诸帖之祖。宋太宗淳化三年,出内府真迹,命王著用枣板摹刻十卷,虽近肥俗深,得古意不见真迹,得此足矣。上有银锭纹,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打手模之而不污。亲王大臣各赐一本,人间罕有,今世所传,俱从赐本转相摹刻者。[5]

宋太宗命王著把内府所藏历代名家真迹汇集摹刻成册,亲王大臣各赐一本。因为是赐本,所以原拓数量不会太多,罕有传世者。至清代人们已很难看到原刻以及原拓。

宋黄伯思《东关余论》载:

淳化中,内府既博访古遗迹。时翰林侍书王著受诏,绪正诸帖。著虽号工草,然初不深书学,又昧古今,故秘阁法帖十卷中,瑶珉杂糅,论次乖伪,世多耳观,遂以莫辨。[6]

因王著此人虽善草书,但因“不深书学,又昧古今”,所以《淳化阁帖》中也混入诸多伪迹。直至清代,乾隆帝参照诸多学说,对《淳化阁帖》中有疑问的部分进行筛选,对内容、顺序重新排列,并加以释文整理成《重刻乾隆淳化阁帖》。现在看到的《淳化阁帖》版本优劣杂出,不一而足,比较有名的版本有顾氏本、潘氏本、肃府本、西安本、王文肃本等。[7]6

二、《淳化阁帖》东传日本

关于江户时代中国典籍作为贸易品通过长崎贸易输入至日本的研究,日本大庭修先生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著成《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研究》。在该书中,大庭修先生把唐船持渡书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主要是贸易品往来账本,如《赍来书目》《大意书》《长崎会所交易诸账本》《书籍总账本》《中标账本》等。[8]其中,《赍来书目》是所有从中国出发到达日本长崎港口的船只所提交的载货中有关书籍的目录。《大意书》指对被输入至长崎港的书籍内容作简要概括类似于解题性质的书。二手资料是经人后期收集整理所做的目录,如《商舶载来书目》《分类舶载书目通览》《购入书籍目录》,《舶载目录》《舶来书目》《唐本法帖舶来书录》等。根据大庭修先生的《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研究》中资料篇显示,1714-1862年,共有33部《淳化阁帖》被输入至日本。具体输入状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淳化阁帖》最早被输入至日本的记录是在1714年,最迟是在1862年。从输入的部数来看最多的是1845年,共有7部《淳化阁帖》输入日本。从整个输入记录来看,《淳化阁帖》的输入主要集中在日本的弘化和嘉永年间(1844-1852)。

表1 《淳化阁帖》输入日本状况[3]35

根据大庭修的《东北大学狩野文库架藏的〈御文库目录〉》可知,德川家光命令长崎奉行(注:江户幕府在长崎设置的官职,主要负责贸易监督、外交、通商等工作)对由唐船带入日本的中国书籍进行选择入库。从宽永十六年(1639)开始,时任书物改役(1630年为防止基督教相关书迹的流入,江户幕府在长崎设置的官职,主要负责对输入至长崎的汉籍等进行检查)的向井元升对所有由唐船带入的中国典籍进行调查,并在1639年开始把舶载至日本的汉籍收入至御文库。《御文库目录》中所记年号为汉籍归入文库年,从表1可知,《淳化阁帖》最早输入日本是1714年,既然所有由唐船带入的汉籍都入御文库,那么在《御文库目录》中是否有《淳化阁帖》的收藏记录?经过查阅大庭修翻刻的《东北大学狩野文库架藏的〈御文库目录〉》,只见一条有关《淳和阁帖》的入藏记录如下:

淳和阁帖十帖 宽永十八辛巳年

文中的《淳和阁帖》,很有可能是《淳化阁帖》的记录错误所致。另,从收藏于御文库的年代来看为宽永十八年(1641),比表1中《淳化阁帖》最早输入日本的正德四年(1714)早了73年。这说明早在1641年《淳化阁帖》就应该有输入日本的记录。

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淳化阁帖》在江户时代陆续输入日本。以上记载应当并非全部,但也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作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在被输入至日本后是否被出版商竞相摹刻为和刻本出版呢?如果有和刻本,又现存于日本的哪些机构?

三、《淳化阁帖》的和刻本及现藏状况

日本元文四年(1739)松下乌石著的《书法群碎》“学书法”中记录了江户时代书法家自学书法的方法。

“凡学书,从法帖入,置之几上,悬之座右,朝夕谛观,以思其运笔之理,而后可以模临焉”。[9]

这也道出了江户时代学书者都将法帖作为学书范本,置其左右,反复观看,思考运笔之理而后临摹。不难想像,中国法帖在日本的需求量还是较大的。被称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应当也是当时书家的向往之物。

《淳化阁帖》的原拓本在当时的中国就已稀少,在日本入手质量优胜的版本更是难上加难。上述可知,因《淳化阁帖》由中国唐船输入至日本长崎,加上书学者对法帖的需求之大,此帖到达长崎后应该被日本出版者竞相翻刻成和刻本并加以出售。

目前日本查找各机构所藏汉籍以及汉籍和刻本最权威的当属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全国汉籍协会研制并管理的“全国汉籍——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10]此数据库是根据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加上丛书部可谓五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对日本主要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汉籍书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的汉籍目录数据库。

通过此数据库对《淳化阁帖》进行输入检索,结果显示现存《淳化阁帖》的和刻本共有两部,现把和刻本的详细信息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淳化阁帖》和刻本及现藏地

由表2可知,两种和刻本所据版本皆为王文肃本。根据宇野雪村在《法帖》中对《淳化阁帖》王文肃本的大体特征总结为如下。[7]30① 卷头题记下有“臣王著模”四字,明末著名画家、“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中的王时敏祖父王文肃据家藏淳化祖帖上石摹刻。原帖赐于吕端,福建莆田人陈音摹刻,又称“陈氏本”。② 王文肃本《淳化阁帖》卷三的第八帖与第九帖中间有小字“莆田陈知占汪俊后刻”。③ 第二卷钟繇书宣示表后多了戎路表十二行。④ 第三卷孔琳书“歎具”旁有“悒々脚中”四字。“何赖”右边多了“转剧近明散未觉益”八个字。

关于日本江户时代流传的《淳化阁帖》王文肃本和刻本,日本的宇野雪村在其著作《法帖》中记载:

狩谷掖斋曾入手王文肃本并称其为淳化法帖第一。并于宽延三年(1750)春正月被平安安田氏摹勒上石,制成和刻王文肃本并在市场上流通,有松崎兰谷、狩谷掖斋、小岛成斋、杉本久征等人的跋文。[7]32

因受馆藏局限性,我们无法看到表2两馆所藏《淳化阁帖》和刻本的实物,但从宇野雪村记载的有关《淳化阁帖》王文肃本和刻本的摹刻年代来看,很有可能与表2中宽延三年的和刻本是同一个版本。

从以上的表1和表2中我们基本可以得知以下结论:作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有输入日本的记录,并且有根据王文肃本制成的和刻本流通于日本书道界,因在单纯的输入记录中我们是无法判断哪些版本的《淳化阁帖》被输入至日本,那是否就只有王文肃本输入至日本?江户时代的其他日本书家又见到过何种版本的《淳化阁帖》?

四、江户时代日本书家所见《淳化阁帖》之版本

江户“幕末三大家”(即市河米庵、贯茗菘翁、卷菱湖)中的市河米庵,在其著述《米庵墨谈》卷一记载了他所见过《淳化阁帖》的各种版本状况:

余所见元明来翻刻本,仅数种。一种为王著本,卷首有臣王著模小楷四字。墨色黝黑,笔势颇存。

又一本,元至正中,周厚缙云模刻,末有周氏跋。

又一本,明天顺中陈音模刻。此本为赐吕端本。

又一本,万历中肃府本,乃温如玉张应召奉旨重模刻。

又一本,万历中潘氏五石山房模刻本。

又一本为零本,本文侧面有释文,锋芒颇精,不知谁氏翻本。

又一本顺治中翻本,尤为恶劣。

又一本此为宽延翻本,有臣王著模四字,末有赐吕端本御书印。

以上数种中,唯有五石山房本模刻搨三者俱佳,可谓余所寓目中第一。[11]

市河米庵所见《淳化阁帖》皆为元明以来的各种翻刻本。其中有王著本、周厚缙云的模刻本、陈音模刻本、肃府本、潘氏五石山房模刻本、零本、顺治中期的翻本以及宽延年间的翻本。前面已经提及日本现存《淳化阁帖》和刻本是据王文肃本所模刻,且王文肃本也有“臣王著模”四字、且原帖也是赐予吕端,那么市河米庵所见的宽延翻本极有可能就是《淳化阁帖》王文肃本的和刻本。但市河米庵认为他所见所有版本的《淳化阁帖》中,唯有五石山房本模刻搨三者俱佳。

日本近代书道之父、鸣鹤流派的创始人、日本明治时代著名书法家日下部鸣鹤的弟子在《鸣鹤先生丛话》中详细记录了日下部鸣鹤所见《淳化阁帖》版本状况:

今由晚翠轩出版永阪石埭所藏《淳化阁帖》实属幸事。遇淳化佳拓不易,但石埭翁处所藏淳化是奉乾隆帝敕命从宋拓重刻而来,且加释文、更正旧帖顺序之误。……我曾在京都博物馆见庄本淳化阁帖零本六册,此为丹波国(相当于现在的兵库县及京都府地区)某古寺院藏品,缺二王处,但属精拓,王僧虔楷书处绝佳,神采照人。有明万历郭秉詹的跋及印记。[12]

日下部鸣鹤所见晚翠轩出版的《淳化阁帖》为永阪石埭所藏的《重刻乾隆淳化阁帖》,除此之外,他还曾过眼庄本《淳化阁帖》零本六册。永阪石埭(1845-1924)是明治至大正时代的医生、画家及汉诗人,善诗书画及篆刻,通识茶艺、花艺,在名古屋一带尤以书画鉴定闻名。[13]因此,可以想像永阪石埭所藏《淳化阁帖》应属佳品。

从日本书家所见《淳化阁帖》版本来看,虽然所见版本质量参差不齐,但可谓品种多样,这也说明作为鉴赏历代书迹、习得书法的范本,《淳化阁帖》被大量的输入到了日本,并对当时日本书道界产生了影响,被像市河米庵、永阪石埭这样的书法家、鉴赏家一一记录自己所藏、所过眼过的版本状况,对日本书迹作品的鉴赏及学习大有裨益。

五、《淳化阁帖》东传日本原因

江户时代,以《淳化阁帖》为首的大量中国法帖通过长崎贸易传入日本,并对日本书道界产生影响,这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具体总结为以下原因。

(1)中日双方有通商条件。虽然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实施严格的贸易限制,采取“闭关”政策,但仍开通长崎港作为唯一港口与中国、荷兰等国进行贸易往来。这就为大量的中国商品能够输入至日本提供了交通便利。清代及以前也有汉籍传入日本,但从输入途径来说,大都通过中国僧侣或日本僧侣携带至日本,[4]131且这些汉籍基本都是其在中国探求购入得来,所以通过这种途径传入日本的汉籍毕竟还是少数,大量汉籍的流日主要还是通过后来去日唐船或日本方的归国船以贸易品的形式输入的。

(2)江户时代日本书道界“唐样书法”的兴起与发展。江户幕府开设之初,采用朱子学作为文教政策,于是,江户初期儒学兴起,并涌现出众多擅作诗文与善书者。之后,明朝灭亡后流日归化人大批的涌入以及黄檗宗的发展等因素,唐样文化以长崎为中心迅速在日本蔓延开来,因此,代表中国传统书法的“唐样书法”也超过了代表日本传统书法的“和样书法”获得大流行。[14]作为学习“唐样书法”的范本,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家书迹集合成册的法帖,在日本书道界出现争相购求的现象可谓必然。作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此时通过长崎贸易被大量的输入至日本,并被日本出版界翻刻成和刻本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自《淳化阁帖》后,官私刻帖盛行,刻帖成为自宋以后历代书家学习书法的主要临摹对象。与此同时,通过唐船把以《淳化阁帖》为首的大量法帖输入至日本,江户时代的日本书家将其奉为圭臬,学习中国书法,发展出的“唐样”书法与具有日本本国特色的“和样”书法并行发展。至江户末期,“唐样”书法已然超越了日本传统的“和样”书法,在儒者与文人之间获得大流行,无不与大量中国法帖输入至日本有着密切关系。

猜你喜欢

法帖长崎江户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书法教育中的碑帖选取
难忘的长崎蛋糕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