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探讨
——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19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黄梅戏民歌安徽

陈 晓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安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有“人文渊薮”之誉,灿烂辉煌的江淮文化在区域非遗中得以彰显。截至2018年11月,在文化与旅游部公布的与音乐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多达36项,安徽省级非遗项目五批共478项[1]。20世纪80年代,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全面启动,数以万计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这项历时30余年的伟大工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抢救、搜集和整理意义重大。但这项被称为“文化长城”的研究成果并未真正引入高等艺术院校课程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教学存在着教材雷同、教学内容相似、教学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因此,将丰富的区域音乐类非遗融入地方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彰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肥师范学院(简称“合师”)是坐落在安徽省会合肥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开展区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合肥师范学院正在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将富有区域特色音乐类非遗融入课堂教学,并将音乐类非遗编入教材、引进课堂、纳入课题等,来更好地实现音乐院校教科研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有机结合。

一、编写本土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类教材的现实意义

目前,安徽省高校还没有专业的地方音乐专用教材,因此,编写安徽民间音乐系列教材迫在眉睫。高校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应贯彻以《安徽地方音乐通论》为主干课程的理念。笔者认为重点应将安徽地域非遗资源编入教材,教科研人员可将田野考察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最新教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在深入挖掘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过程中形成本土教材的整体架构。并组建安徽高校传统音乐专业教师团队,共同编写《安徽民歌简明教程》《安徽曲艺音乐概论》《黄梅戏音乐唱腔赏析》《安徽地方戏曲经典导聆与模唱》等系列教材。

(一)编写本土教材的方式

首先,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优势,以音乐理论教研室为编写主体,组织从事传统音乐方向研究的相关学者及教师,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编撰,以申报校本教材或后期资助课题的方式撰写。同时,还应考虑到传统音乐教学的实用性,在编写教材过程中附上相应的乐谱、音视频和图片(文物、道具、服装等)资料,更直观、真实地呈现非遗文化。其次,邀请当地文化馆、站、非遗中心的相关人员参与编写,并与其建立长久的互助及文化往来关系,可以利用其录音、录像、曲谱、传承人档案等丰富的音乐类非遗资源,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区域非遗的传承保护现状,而且加深相互间对区域音乐类非遗的认识、探讨、研究,并可共享合作编写教材及相关研究成果。

(二)编写本土教材的意义

从当下中国传统音乐教材的现状看,全国各音乐院校传统音乐课程所选教材大同小异,高校传统音乐教材无法直观呈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个性美及地域特色等。故将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类非遗编入教材可丰富和完善该课程内容,既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扩充,也是对区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地方艺术院校应尽可能地将音乐类非遗资源编入教材,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传承我国众多独具个性的音乐文化体系。

二、区域音乐类非遗项目引进课堂

(一)架构区域音乐课程体系

区域艺术院校应集合优质教学资源,建构跨学科高校非遗学术团队,团队可由包括艺术学专业在内的文史哲等大文科教科研成员构成。开设与区域音乐相关的系列课程,逐步构织区域非遗音乐课程体系。一方面,尽快设立音乐类非遗核心课程。如开设《安徽传统音乐概论》《安徽原生民歌赏析》《安徽曲艺音乐专题》《安徽地方戏专题》等理论课程;开设《安徽民歌风格模唱》《黄梅戏经典唱段》《安徽民间音乐风格模唱·说唱、器乐》《合肥地区民间音乐专题》《安徽民间音乐实地考察方法与实践》等区域音乐演唱演奏技术性训练课程。另一方面,开设音乐类非遗选修课程。如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及案例分析》《安徽地方音乐鉴赏与体验》《合肥地区民间音乐专题》等地方性课程。

(二)创建非遗传承人教学新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那些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等传承工作,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承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2]。由于传承人所传承的非遗项目是人类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传承,毫无疑问是地区优秀基因的活性载体。要想将原汁原味的非遗带进高校课堂,聘请传承人走进课堂直接参与教学是唯一途径。高校传承人课堂可设计“表演+互动+指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区域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认同,进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合师在非遗进课堂的具体实践举例: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全国性传统音乐的讲解,而且要重视对区域传统音乐的深度阐释。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建设,拟开设《安徽民歌概论》《安徽地方戏专题》《黄梅戏音乐鉴赏》等系列课程,凸显合师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区域音乐教学特色。进一步将当涂民歌、巢湖民歌、凤阳花鼓、花鼓灯、黄梅戏、庐剧、文南词、安徽大鼓等音乐类非遗项目有计划地引入传统音乐教学之中。

尝试构建“专业教师+传承人+专家”教学团队的新模式,即由一名专业教师,一个非遗传承人和一位专家学者共同开设一门课程。以《安徽原生民歌赏析——巢湖民歌》为例,专业教师陈晓负责讲授巢湖民歌的历史沿革、体裁分类、区域音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代表作品与传承人等理论内容。巢湖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负责巢湖民歌教唱,包括对巢湖民歌唱腔、衬词、特殊节奏、演唱技巧的把握等实践内容。邀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主编,安徽民歌研究专家崔琳举办《巢湖民歌旋法特征和创作技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术讲座。再以《黄梅戏经典唱腔赏析》课程为例,陈晓负责讲授黄梅戏历史沿革、唱腔分类与特征、代表性传承人与作品鉴赏等理论,邀请黄梅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蒋建国负责教唱经典唱段,包括对黄梅戏唱腔、方言、表演技巧的把握等。同时特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主编,黄梅戏研究专家时白林举办《黄梅戏的前世今生》学术讲座,将会极大提升黄梅戏的学习研究氛围和理论水平。

三、区域音乐类非遗研究纳入教科研课题

2005年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3]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有计划地组建非遗研究学术团队,将区域音乐类非遗研究纳入课题研究体系之中,积极申报与非遗相关的教科研课题,并将课题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重要资讯意见和具体措施。

(一)开展区域音乐类非遗研究的需求与优势

地方高校在区域性非遗传承方面具备了人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架构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地方院校可以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成立专门非遗研究机构,如成立“合肥师范学院非遗专家保护工作委员会”“合肥师范学院安徽民歌研究中心”,集众人之力展开区域音乐类非遗研究。另外,高校图书馆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设备,既有利于非遗资源的立体式保存,又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区域音乐类非遗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区域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问题十分复杂,可以借鉴民族音乐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传播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将区域音乐类非遗课题研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区域音乐类非遗的历史源流研究;第二,区域音乐类非遗的本体形态研究;第三,区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目前区域音乐类非遗音乐的本体研究成果较丰富,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视角较深入探研,现就另外两类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1.区域音乐类非遗的历史渊源及其成因

以国家级非遗五河民歌为例:编写五河民歌校本教材;开设五河民歌历史源流及风格特征讲座;文献检索如《淮河志》《淮河文化导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五河民歌选》等相关文史资料。把握处于淮河流域五河民歌深受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的影响,其音乐本体形态具有文化过渡性和融合性,呈现为南北融合的风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传播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等跨学科方法,探寻其音乐南北融合结构基因孕育生成的原因[4]。

2.区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应该把握其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保护原则有以人文本、整体性保护、活态保护、原真性和濒危遗产优先等原则。保护方法有开展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建立非遗传承人登记制度、建立非遗资料库等。关于如何有效保护区域音乐类非遗的课题成果,首要任务是及时建立安徽地方音乐资源数据库。安徽地方音乐资料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以文字、乐谱、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保存。将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料和教研科研成果及时推送,更好地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料共享提供便利[5]。

(三)区域音乐类非遗研究的教科研成果

近年来,全国各大音乐院校都积极投入到区域音乐类非遗传承保护的理论研究之中,申报并完成了系列与非遗相关的科研课题,产生了一大批较高质量的区域音乐类非遗科研成果。如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间音乐资源数数据库》《陕北民歌特色数据库》;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道教音乐现状调查》《蜀中古琴艺术资源数据库建设》等。合师利用地缘优势承担了一系列区域音乐类非遗科研课题,如李劲松《新媒体视域下徽剧活态传承与创意传播路径研究》;陈晓《互联网+非遗文南词数据库研究》《安徽民歌传承人口述史料采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滩簧腔系剧种的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苏丽丽《国际交流背景下安徽民歌的传承创新研究》;陆伟《安徽经典民歌演唱教学慕课》《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皖西民歌研究》及其他教师承担的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社科联、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合师校级教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等。截至2019年底,合师共承担了国家、省(部)、市、校级地方传统音乐研究课题二十多项,彰显了合师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

四、结语

将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非遗保护有机结合,是地方艺术院校专业音乐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模式。提出将区域音乐引入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中,通过编写相关教材,完善课程设置,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开展非遗教科研课题研究,把非遗传承与保护融入到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摸清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学习研究并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同时,在教学研究一体的基础上践行地方高校“本土化教学”新理念,进而构建双向互动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新模式[6]。

猜你喜欢

黄梅戏民歌安徽
《安徽记事》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