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实践的思考
2020-01-19张克营
张克营 张 娜 秦 苗 王 聪
(宿州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宿州学院紧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沿,努力探寻并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2014年10月,学校开展了以“转型发展提升内涵 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标志着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正式开展,接着学校出台了《宿州学院开展“转型发展 提升内涵 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校字2014〔69〕号)及系列工作规划,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发展定位奠定了基础。如何构建适应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对学校建设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特点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较之之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特别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对所建课程的具体性及操作具有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体系的可行性;二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更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对专业、经营、管理、智能操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三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注重培养人的理论修养、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3];四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不同于以往,人才培养的定位有了新的诠释,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线生产”为培养目标,着重培养从事一线生产的应用型与知识型高级人才[4]。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特点及新人才培养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势必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更高,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之适应的教学监控体系,才能保障培养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所定位的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学校拥有58个专业,涵盖 7 个学科门类。其中,拥有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相关专业分别为23 个、6 个、 3个、 3 个、11 个、3个及9个,所占比例分别为39.7%、10.3%、5.2%、5.2%、19.0%、5.2%及15.5%。因此,目前学校主要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其他多种学科共同协调发展。这种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策略,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学校无论从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定位,已经确立了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加大了政策倾斜教学的力度,强化了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思想,形成了一套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学校办学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拥有八个子系统,分别为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测、教学质量评价与分析、教学质量反馈与调控、教学质量改进与激励,基本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和保障。从目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来看,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起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对于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在其优势之外,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如下: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闭环系统不完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是,监控体系的闭环运行,只有闭环运行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但学校目前教学质量存在监控工作重监轻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于反馈信息的落实整改和跟踪调查不及时,缺乏督办和复查,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质量监控体系的闭环效应未能充分体现。这些存在的弊病,导致反馈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同时也严重打击反馈者反馈问题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闭环系统的持续运行。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性有漏洞
目前学校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性提供保障。2018年,拥有校级教学管理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院级教学管理人员40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校级教学督导员15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15个、督导组成员63人。尽管学校加大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人员配置,但教学监控的相关资源保障(如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等)还不能完全到位,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积极性及意识有待提高。
3.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较弱
学校特别注重一些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主要以专项检查为载体保障教学的质量。如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专项检查,实践教学基地专项检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专项检查,学期前、学期中、学期末的“三期检查”,评教与评学等。通过系列的专项检查,确保了各关键教学环节的良性运行和质量,但在这些专项检查中仍然存在不足,如对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力度不够,监控不严,分散实习管理不到位,部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由于教师分配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导致论文指导工作不到位,过程管理和评价不能及时跟进的问题。
4.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系统不完善
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系统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质量监控体系的持续完善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典利等人认为:所谓教学质量监测,“是指由课堂监测主体做出的,以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和贯彻先进教学理念为目的的,通过教学设置、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得以实现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的总和。与教学质量的监测相比,教学质量评价在整体性的教学活动中具有发生较晚影响较大的特性。”[5]目前,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主要是基于听课评课、专业评估,问卷调查等形式完成。监测和评价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单一,已很难满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需要。
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有效的衡量机制
如何衡量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何种标准判断现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状况,是判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目前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标准被制定出用于评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利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持续改进。
6.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激励机制
从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看,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是质量保障体系的两个重要方面。从内涵上看,两者之间具有对立性,但从功能上看,两者之间不具有排斥性,而是具有统一性。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积极的环境,给予教学环节参与者足够的自由度,通过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学环节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机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教师业务能力之必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果的必备方式。但目前学校制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于注重监控,而激励机制不足。大量的教学日常检查(如试卷、毕业论文、实习实训等)消耗了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导致教师工作疲于应付各种教学检查,渐渐丧失工作热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三、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措施与实践
1.构建主体明确,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模式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以学校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目前,学校构建了涵盖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反馈与调控等8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导二级学院(部)结合自身实际构建教学单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立体化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二是要充实构建的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行政组织,形成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良好局面。三是要在原有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促使闭环的进一步形成,进一步强化“监控—信息采集—评价—分析—反馈—调控—改进—提高—再监控”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各项质量标准
一是要紧紧围绕办学定位,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材建设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质量标准等教学建设质量标准或指导意见。二是要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完善备课环节质量标准、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教育实习工作质量标准、专业实习工作质量标准、实训工作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标准、考试环节工作质量标准、产学研合作教育环节质量标准等。
3.强化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评价系统和改进系统
一是要建设和强化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改进体系。强化事前控制、同期控制、事后控制三阶段各项制度、指标体系的建设,突出运行管理实效,构建了以评教(教师教学)、评学(学生学习质量)、评管(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学自我评价体系。二是要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专业建设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二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及毕业论文与设计、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开展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工作、合格课程建设等工作。三是要通过明确改进方向、多方面运行改进机制、多层次探索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改进系统。推进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系统和改进系统运行和完善,持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水平[6]。
4.充分发挥教学基本数据库的监控和诊断功能
一是要在历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基础上,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制度体系和数据质量监控手段,进一步突出数据库的数据分析机制,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风学风改进,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起到积极反馈作用。二是要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自我诊断功能,形成“1反映,8指导”的长效机制。即:数据反映办学理念,数据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风学风培育、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改革深入、教学质量监控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持续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不断完善。
5.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行
从目前来看,学校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个自我改进的闭环监控系统,闭环效应已初步体现,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推动了教风、学风的好转,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但仍需进一步强化 “四对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一是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与监控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二是教学质量评价子系统与评价机制的有效运行。三是教学质量调控子系统与教学质量分析、反馈机制的合理运行。四是教学质量改进与激励系统与探究教学质量改进机制的相互促进运行[7]。
6.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监控者、被监控者和监控手段。监控者主要是具体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人,在整个监控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一般是教务管理部门人员担任。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队伍建设事关监控体系的建设、实施及闭环运转。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队伍建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实行专事专管。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可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合理有效监控,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管理,同时可实现管、办、评的相互分离,避免了教学质量的监控者又是监督者的尴尬境地;二是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学监控机构队伍的办事能力和职业素养。如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将提高监控机构师资队伍的素质融入项目的建设中,以项目促提高。同时鼓励监控人员积极参加高级别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三是设立多级监控机构,突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控,如设立学院二级监控机构等措施[8]。
7.结合校内与校外评价,完善质量反馈体系
校内评价是一种常规的评价方法,但无法做到多视角、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监控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校外评价是一种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机制,有助于现代大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其功能是其他评价途径无法替代的。通过将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的有机结合,可更具有针对性改进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最终将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8.突出产业导向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产业导向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在工程教育背景下逐渐提出的一种适应地方性本科高校未来发展的质量监控体系。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理念,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正确趋势。产业导向型的质量监控体系特别注重学生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科导向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转变,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程盼[9]研究并实践了以产出为导向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践,该校的本科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并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形成了比较完备且具持续改进功能的三闭环质量监控系统。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拓展教学质量监控的渠道,保障相关制度的执行落实到位,才能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监控覆盖,也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闭环流程的有效形成,才能构建出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