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2020-01-19张玉霞
张玉霞
(宿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各重大会议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在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重视增强学生人才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作用
1.丰富创新大学文化内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当中,首先有助于实现大学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创新。经过我国漫长发展历程,凝结了我国无数先人圣贤智慧结晶与优秀思想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教育、人文等各种资源,而有选择性地将其与大学文化建设进行相互融合。势必能够有效丰富大学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泉。
2.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弘扬与传承,同样也具有一定积极效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作为民族之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育人作用。将其融入至大学文化建设中,学生能在有效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形成良好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同时,自觉加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中,由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可持续发展。
3.文化熏陶培育学生人才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相互融合,学生在受到良好大学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可以主动将其落实到生活实践中。与此同时,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与大学文化的熏陶,不断学习更多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自身综合实践技能。在优秀文化的感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优质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1.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脱节
在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即所建设的大学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互脱节,二者衔接不紧密。例如,我国部分职业大学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仅局限于将教学楼命名成“和谐楼”或是在校园中树立刻有“仁爱”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石碑、景观雕塑等。但其未能和学校的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充分结合,同时也难以随着大学文化活动主题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与补充。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流于表面。
2.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低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的另一大现实问题在于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明显不足[1]。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速度逐渐加快,方式途径越来越多,也使快餐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能够潜下心认真学习和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升学、考研、求职就业等之间毫无关联。受此影响,在实现大学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融合时,容易出现缺乏良好群众基础的情况,从而制约着二者的有机融合。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实现充分发挥。
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固定
在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其融入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且具有明显的固定化特征。例如,许多大学往往只简单地利用校园宣传告示栏或校园广播等,对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我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申遗等进行相应宣传。部分大学虽然能主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相关课程,但课程数量较少、时间相对有限且仅为选修课,难以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学习需求。另外,还有部分大学在运用微信、QQ等新媒体,在校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仍然停留在单方面将各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内容传输给大学生,鲜少能主动与之进行高效交互。因此,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有限的融入方式也直接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深入渗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1.立足办学特色,挖掘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文化
在新时期下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主动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实际情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区的优秀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积极将其融入在大学文化当中。例如,某师范大学根据其师范教育专业特色,以“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为主题,在主教学楼前建立了师表碑,同时在主校区的中央设置了孔子等优秀教育家的雕像。将此类优秀教育家与教育领域中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教育成果等刻于其上,在借助此类文化景观有效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给校内师范专业学子以一定教育意义。
各地区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独特的优秀文化,而此类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宝贵资源。笔者认为,各学校也需加强对此类文化资源的高度关注,主动对其进行深入开发与挖掘利用,并将其灵活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使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可以得到真正落实[2]。例如,某高校从本市的历史文化入手,多次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行参观游览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与民俗馆等,并通过上网查资料或是翻阅相关书籍文献等各种方式,收集整理与当地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相关的信息资料。最后,要求学生将收集整理和挖掘得到的各种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汇总,统一整理成实践报告的模式上交学校。与学校教师相互配合、协同合作,共同编制出当地历史文化图册,收藏并展示于校史馆内。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感受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获得良好的文化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在丰富学校文化内容之余,顺利完成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2.融入日常教学,设置专项课程,提升文化认知
眼下影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即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本文认为,学校有必要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发,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并通过积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建设相应的课程,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效提高对其认知程度的同时,也能不断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并自觉参与到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队伍中。例如,宿州学院依托当前已有的文学鉴赏等必修课程,增设了包括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等在内的诸多选修课程。并且积极运用互联网等途径,联合学校中的书法教师人才及相关教育机构,在大学中开设了中国古典音乐赏析、书法绘画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网课。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任意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不仅如此,宿州学院还主动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此类教学课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弘扬的前沿阵地,使学生能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内涵形成深入认知,并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3]。例如,教师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时,通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将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敬老爱老、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先进事迹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将事迹案例内容直观形象、立体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中的内容展开分析讨论,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真实的案例与先进人物事迹感召大学生,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紧密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从而同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文化素质。譬如,宿州学院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时,教师在认真讲解本专业涉及的各种零件图、装配图的同时,还将我国经典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引入其中,并利用微课、多媒体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了众多我国优秀古代建筑结构,如榫卯结构、牟合方盖等。使学生能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逐渐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3.运用新兴媒体,依托文化活动,实现文化相融
为了能使大学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深入融合,学校还需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多样化的融入路径。首先,学校可以主动运用各种新兴媒介,借助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特性,在校园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以此有效提高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例如,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贴吧、官方网站或是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展示并向学生推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新闻资讯、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转发、留言、点赞等各种方式参与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效交互。其次,学校同样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快手、抖音等各种新媒体平台,随时拍摄记录身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新闻或短视频等。如有学校学生通过举办“汉服节”“祭孔仪式”等,并将其拍摄成短视频上传至网络中,迅速引发网友的讨论与热议,带动了更多人关注我国传统文化。此举同样也可以在加强学校及学校文化宣传的同时,实现校园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创新。
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积极在线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4]。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成立书法协会、汉服社、武术社团等各种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动员各学生社团积极参与书法大赛、文化演出等各种活动,进而在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展示,借助学生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依托网络直播等形式,开设如“国学经典”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节目,学生及广大网民均可以通过评论区留言或发送弹幕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相互分享交流自身的优秀文化学习心得体会等。进而利用多样化的方式与渠道,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的深入融合下,促进学生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对于实现大学文化内容的丰富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进一步弘扬与传承等,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针对二者目前在相互融合中存在的文化内容相脱节、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较低,以及融入方式固定单一等问题。各学校还需要主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深入挖掘更多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同时着眼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由此开辟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融入路径,多角度、全方位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