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和发展
2020-01-19李玲
李 玲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五四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五四精神”彰显出丰厚的价值旨趣,必将为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强大贡献[1]。在中国迈进新时代,重温“五四精神”具有深刻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当代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在《社会学习心理》中详细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有利于高校在当代青年中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有利于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一、社会学习理论构成
(一)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学习经常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习惯,Albert Bandura将此称之为观察学习。Albert Bandura认为,观察学习需要四个阶段,即注意、保持、动作产生和动机过程[3]。注意阶段学习者需要注意到被学习的对象(榜样)。保持阶段则是将观察获得的新的反应模式,在记忆里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动作产生阶段是再现榜样形成的过程。第四个阶段是动机过程,人们并没有将观察到的行为付诸行动,只有当学习者要完成所模仿动作的动机被激发出来,观察学习才最有效果,在这一阶段经常收到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外部强化的制约。
(二)交互决定论
Albert Bandura主张人的行为是交互决定论的产物,即人、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决定的。Albert Bandura指出,所谓的“人”是像判断、计划、预测和记忆这样的认知因素。因为人是有认知能力的,所以,人类行为能够影响环境和自己的行为。认知本身是由行为和环境决定的,但行为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人的认知决定的,所以,称之为交互决定。人、行为和环境三者对人的行为作用不一定是同等强度的,而是取决于特定情形下的要求。
(三)自我效能
Albert Bandura指出,学习过程中个人选择的内部动态、个人意图、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4]。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境的能力判断、信念及自信等方面的感受。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外部强化都能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如自我强化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进行自我观察和判断,不断地衡量学习行为、学校效果和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设定一定的标准,如果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标准,学习者就会进行自我奖励。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的价值所在
(一)注重榜样的作用
榜样教育在高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过程中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方式。榜样作用的发挥是在无形中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因素[5]。如果一个人愿意主动受到榜样的感召,往往会大大提高高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对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及中国近代史的认知构建,是高校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前提。
(二)注重强化的作用
高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要格外重视强化的作用,学习者看到榜样的行为收获奖励,就会按照榜样的行为去做,而相似的感知又会强化激励效果,若观察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完成了某一行为,也会去试一试这个行为。也就是说要强化在五四运动中的青年革命者,也要强化在现实中很好地践行“五四精神”的青年大学生,这样的榜样是实实在在的。
(三)注重环境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人的行为是由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交互决定的,所处的环境时刻影响着人的行为。环境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但要注意到,只有人与环境互相融合,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被特定的行为激活时,环境的决定作用才显现。因此,高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要注重环境的作用,既可通过结合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也可通过校园文化达到实效。
(四)注重实践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结构包含自我效能感理论,其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判断。实践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个体在实践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那么这种亲身经历的成就体验会极大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高校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要注重实践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日常实践中践行“五四精神”。
三、社会学习理论对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的启示
在当代青年中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汲取社会学习理论的有利因素,重视榜样和强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益的实践、注重社会环境与大学生的交互作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鲜活亲切的语言、形象生动的事例去构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集体记忆。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的过程中要重视榜样、重视强化、重视实践、重视环境、重视创新,拓展新时代高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的多元路径。
(一)重视榜样——榜样教育
提高个体对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及中国近代史的正确认知,是高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的前提。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弘扬五四运动中革命先驱的先进事迹。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邀请先进人物、时代楷模给学生进行专场讲座,通过优秀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他们的个人事迹、体悟他们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使“五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外化于行。
(二)重视强化——认知建构
在高校课堂上进行认知建构,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思政课堂是高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的主阵地,高校应利用好高校课堂这一重要平台。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应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阐述理论知识,提高知识建构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地域文化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所在地息息相关,其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闽南地区高校为例,闽南高校思政教师在五四精神的讲授过程中,可融入闽南地域文化,更接地气地讲好闽南故事,给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形成指引。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地域文化课程的选修,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商学院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是介绍陈守仁博士,该课程因为富有学院特色,受到学生青睐。此外,该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开设了与闽南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此课程授课教师通过学校课程思政项目改革,有效融入“五四精神”的讲授,让学生深化了解闽南地域文化,并且在此课程基础上,学校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重视实践——实践体悟
在社会实践上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的试金石,通过社会实践进行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并将“五四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搭建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悟“五四精神”。高校可通过“观”“访”“查”“听”四种形式进行社会实践。以闽南地区高校为例,“观”是指参观闽南文化古迹;“访”是指走访闽南民间匠人;“查”是指查找书籍寻找闽南商贸制度、闽南民俗文化以及闽南先哲思想等;“听”是指听取闽南民间艺术、闽南谚语和民间传说等。通过这四种实践形式在感受闽南文化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
此外,高校应利用好第二课堂这个育人平台,引导校内学生组织开展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可通过主题演讲、主题征文、辩论竞赛、知识问答、文艺演出、理论调研等活动形式对五四精神进行宣传,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五四精神的发展、实质和意义。
(四)重视环境——隐性教育
高校不能忽视隐性教育的教育功能。高校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理念、内容、方式,努力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以闽南地区高校为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闽南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细心找准闽南地域文化与“五四精神”的内在契合点,使得具有闽南特色的新时代“五四精神”在高校里生根、发芽、结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一是将闽南地域文化中展现“五四精神”的素材提取出来,充分利用“闽南文化长廊”、宣传栏、报刊、广播、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此外,高校可以举办义务导游讲解团,通过培训项目,鼓励大学生到闽南景点做义务导游讲解员。俗话说:“教是最好的学”,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讲解,更好地了解闽南地区人民的民风民俗,然后进行有效传播和分享闽南地域文化,在闽南地域文化中用心慢慢体悟“五四精神”,这是大学生践行“五四精神”的有效途径。
(五)重视创新——时代创新
地域文化和“五四精神”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应与时俱进,使其在新时代继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永久魅力。在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互相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自觉。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过程中,应寻找符合时代特性的符号和载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五四精神”。
1.创新的内容
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过程中,注重体验式创新教育。以闽南地区高校为例,高校可举办定制闽南文化之旅——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活动,并在易班上搭建其活动的展示平台,汇总活动地点、时间、内容,鼓励大学生积极了解并参与进来。此外,高校可举办“手绘闽南红色文化地图”“查询闽南华侨领袖成就之路”等活动,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触发大家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追求,增强“五四精神”的体验、认同和践行。
2.多元化形式
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过程中,注重与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开发既符合“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又富含地域文化元素的游戏软件、APP、动漫作品等,提升大学生的认知体验。以闽南地区高校为例,可将具有“五四精神”的闽南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设置成闯关游戏的APP,或者设计成原创作品,增强大学生交互体验。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让“五四精神”的闽南地域文化内化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
3.搭建新平台
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过程中,注重依托新媒体,弘扬富有“五四精神”的地域文化信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创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借助新媒体平台弘扬“五四精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易班以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报道地域文化信息,发挥新媒体时代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例如,泉州师范学院结合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在新媒体上推出闽商大讲坛,受到在校大学生欢迎,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在当代青年中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时,高校要充分汲取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有利因素,重视榜样和强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注重传统与时代的创新结合。在当代青年中传承和发展“五四精神”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